APP下载

血性,在海天绽放

2016-05-25刘涵喆魏龙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测量船机电故障

文/刘涵喆 魏龙



血性,在海天绽放

文/刘涵喆魏龙

当兵25年,他先后守护两代船,横跨三大洋,参与执行55次国家级海上测控任务,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2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取得全军优秀士官等20多项荣誉。他常说,身逢强军大时代,当兵就得有作为。身为老兵就要干出新样子,身在船舱最底层也要努力攀登最高峰。他是仲涛,某部一级军士长。

桅杆上的梦想引领军旅追求

习主席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正是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仲涛一步步实现了桅杆上的梦想、收获了甲板上的荣光。

谈起与大海的不解之缘,他清楚地记得当兵入伍第一天,班长的那句话:投身军旅为梦想,最美就是闯大洋。然而,新兵下连后,他却被分到了船修所当焊工。车间离码头不足百米,站在窗前就能看到船,天天修船却坐不上船,天天想海却出不了海。可那么多战友想上船,拿什么跟别人比呢?一次到船上检修设备,机电老轨的话点醒了他:船上不养闲人,没有点真家伙,上不了船!从此,仲涛暗下决心,练就真本事,不怕圆不了出海梦。

庆幸的是,仲涛干的焊接是船上急需的,带他的师傅也是行内公认的“焊王”。“有这么好的机遇,要是搞不出点名堂,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从此,他豁出去了,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滚烫的焊渣溅到身上也顾不上疼,衣服烧破了洞是常有的事,至今胳膊上还有20多个疤痕。一年下来,他每天烧的焊条是别人的10多倍,每个星期用掉的废料能装满一辆三轮车。后来到上海锅炉厂进修,在同期30多个学员中,他更是以第一名的成绩结业。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8年过后,赶上新船组建,需要挑选1名焊工上船。仲涛从十几个焊接能手中脱颖而出,如愿成为第一批船员。上船成为机电兵,新鲜劲儿没过他就傻了眼,机电部门有三大专业、十多个岗位、上百台设备,先前学的那点本事根本应付不了,测量船形成战斗力却迫在眉睫。形势逼人不等人,身为第一代船员,就要有第一等担当。带着这份承诺,仲涛又拧紧发条、铆足劲头,白天钻机舱、摸管路、练操作,晚上读教材、看图纸、背规程,岗位需要什么就钻什么,谁技术好就拜谁为师。凭着苦学苦干的精神,无论是搞电焊、做钳工、当电工,还是从事特种作业,仲涛都是第一个拿到最高等级的“资格证”,还率先考取了国际通用的“远洋船舶值班机匠证”,成了名副其实的“机电通”。

2007年,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建成下水,航天远洋测控事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机遇再次垂青了仲涛,他又成为新一代测量船船员。新船又遇新挑战,纵横交错的集成电路、密密麻麻的英文说明,满眼都是新设备新技术,到处都是信息化自动化,简直就是一座“海上科学城”。仲涛一下子愣住了,这和过去在老船搞机电的那一套根本就是两个样。“你驾驭不了新船,新船就会把你淘汰!”老轨的话狠狠刺激了他。于是,他每天专攻三件事:学英语、钻电路、提疑问,常常跟着厂所专家和设备服务商,一缠就是大半天,问题一问就是一大串,有时也把他们问得直皱眉头:“没见过你这么难对付的兵。”但是两次试航下来,英文“天书”已不再神秘,各种设备他都能驾轻就熟。

众人划桨开大船,团队强才是真的强。仲涛更注重分享成果、传递梦想,他编写的《操作规程》《故障汇编》已成为机电通用教材,总结的“三级两向”“三基两会”组训方法在部队推广应用,还获得了2项发明专利、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更令人称赞的是,他带出来的20多名钳工、焊工,都已在各艘船上独当一面,有的还提了干当了副机电长。

浪尖上的责任激发军人血性

仲涛最爱唱的一首歌叫做《我去大洋打捞辉煌》。但平常人很难想象,打捞辉煌的过程有太多辛酸苦、要过太多生死关,既考验智慧,又砥砺血性。

测量船是2万吨级的大船,有十层楼房那么高,甲板面积接近一个足球场,但就是这样的巨轮行驶在海上,遇到恶劣海况,船头急速上下,犹如坐过山车一般,心头骤然一收一紧,有时一个浪头打过来,连2厘米厚的特种钢化玻璃都能击碎。机电动力系统被称为船舶的心脏,是整艘船平稳运行的力量源泉,这颗“海洋之心”一刻都不能停止跳动,否则船舶随时都可能倾覆大洋。

令仲涛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神七”任务全区合练前的“惊心动魄两小时”。当时全船都在紧张备战,突然,一声刺耳的警报响起,岗位人员紧急报告:主机燃油管爆裂,大量燃油喷泻!这个消息就像一枚炸雷炸在大家心里。燃油管路下面就是油舱,这个部位出问题,一个火星就可能引爆4000多吨柴油。情况万分危急,如果不能迅速稳妥处置,不仅任务完不成,还会造成船毁人亡。险情就是命令,当时仲涛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冲上去,把它修好。停船、关阀,仲涛小心翼翼地拆卸、清洁,冒着焊花随时可能引爆油气的危险,切割、烧焊。在场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现场气氛异常紧张凝重。两个小时后,险情成功排除,战友们激动地拍手叫好。那一刻,一种光荣感自豪感在仲涛心中油然而生,也让他更加坚信:当兵要当血性兵,关键时刻必须冲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这几年,船队大胆推行“零保驾”,这就意味着没有厂所师傅随船保驾了,一旦设备在海上出现故障,应急抢修的担子全靠船员,考验的不仅是经验和能力,更是意志和勇气,这是过去30多年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实行“零保驾”的第一个航次,仲涛他们就遇到故障报警。仲涛带来团队第一时间排查,确定是主配电机柜电源线出现短路,直接影响主战雷达设备。可是,面对蜘蛛网一般的电缆和插头,如何迅速准确找到故障线路?他们只好把300多根线头一个个拆开、一根根筛查,把每一个接点都细测一遍,不仅找到了故障线路,而且顺藤摸瓜定位解决了UXB系统一根电缆绝缘损坏的故障。“通过这次应急排障,我们底气更足了、信心更满了,厂所专家能做的,我们同样能做!”多年来,仲涛带领岗位人员先后自主解决了分油机工作水结垢、舵机液压锁报警等40余次故障,确保了船舶航行安全、动力无限。

很多人觉得出海很风光,却不知道其中有多少艰辛艰险。每隔两天就要倒1个小时时差,十几天下来,不少同志生物钟全乱了,躺在床上就是睡不着。一旦遇上大风浪,更是饱受晕船的折磨。这些对于仲涛早已是家常便饭。然而,机电人身在船舱最底层,工作环境的艰苦更是难以想象。有人说,医院有个“五官科”,而船上有个“五官舱”,就是因为机舱高室温灼脸、高噪音刺耳、高油气呛鼻、高湿热熏眼、高嗓门费喉。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机电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职业病,仲涛也染上了耳鸣、眩晕、神经衰弱等毛病。他的徒弟杜江军右耳完全失聪,被评定为二级伤残。随船出海的一名央视记者下机舱采访后感慨地说:从你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革命军人的担当,看到了一个个蹈海探天、追星揽箭的幕后英雄。

甲板上的情怀塑造大美人生

采访中,我问仲涛,出海快20年了,你不觉得苦吗?他说,习惯了就不觉得苦,因为有爱,再多的付出也是幸福的——能够随船出海、为祖国出征,就是自己最快乐的事。

仲涛出生在苏北农村,8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含辛茹苦养大他们兄妹5个,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读书上学基本都是靠乡里乡亲接济。来到部队后,靠着组织的培养、战友的帮助,成长为一名高级士官,他心里充满感恩,一直希望能尽己所能回报大家。仲涛发现,船员们总会被这样那样的生活不便所困扰,而许多恰恰是他能提供帮助的。有了这个想法,他便立刻付诸行动,利用休息时间为大家维修家用电器、修理水电管路,并发起成立了公益团队。现在,这个团队已经有20多个队员,每年大小服务160多次,船党委将其命名为“仲涛服务队”。

测量船被称为“浮动的国土”,至今已经110次停靠12个国家、15个港口。在国外,自己就代表中国,成为大家最强烈的意识和行为自觉。为了把中国航天的这张名片展示好、维护好,仲涛所在的机电部门也进行了形象塑造,从建舱理念、质量文化、精神面貌、环境卫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打造,硬是把一个“机械舱”搞得像“商务舱”,把满舱“油气味”搞得满是“书香味”,把一个个“大老粗”搞成了“文化人”,来船上参观的人多了,都称他们是“白领机舱”。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常年远征大洋,这个“最小国”只能深藏心底。“单身的没时间找对象,有对象的没时间恋爱,恋爱的没时间结婚,结婚的没时间生小孩,生了小孩的没时间照顾,就连孩子出生都扎堆儿。”这虽是无奈的自嘲,可也正是官兵以船为家、奉献海天的自豪所在。仲涛也一样,儿子6个月大时,他才第一次见到,今年儿子18岁了,父子俩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5年。说起这些,仲涛有些动情,他说最忘不了儿子3岁那年,他们出海回来已经临近春节,赶回家时已是深夜。第二天,他一大早就爬起来,准备给孩子做顿早饭,给儿子个惊喜。没想到他正蹲着择菜的时候,忽然感觉后脑勺一疼,回头一看,儿子拿个擀面杖,嘴上还喊着:“妈妈,打小偷!”说到这儿,仲涛的眼角流出了泪水。

责任编辑:曹舒雅

猜你喜欢

测量船机电故障
本期导读
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7号”返回母港
故障一点通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远洋测量船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远洋测量船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奔驰R320车ABS、ESP故障灯异常点亮
故障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