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撕”出一个爆款节目

2016-05-24方婷

第一财经 2016年19期
关键词:选角导演组辩题

方婷

第三季能否保持前两季的影响力?这是《奇葩说》制片人李楠楠开始做这季节目时最大的顾虑。

在结束了前两季的《奇葩说》之后,主持人马东带着原制片人牟頔成立了新公司米未传媒。他们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小而美的节目制作团队,而是要成为一个互联网视频内容的生产平台。牟頔的角色也变了,她从《奇葩说》的总制片人变成了米未传媒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内容官(CCO)。

李楠楠成了第三季的节目制片人,而在第一季时,她还只是负责灯光舞美的现场导演。这种快速晋升的职业轨迹在米未并不少见。为了应付迅速扩大的业务,原来的《奇葩说》制作团队被一分为三,分别运转不同的节目,而负责这3个团队的,都是通过《奇葩说》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除了李楠楠,原本负责后期呈现工作的叶璐现在做新节目的开发工作—年轻团队在公司最具代表性的节目中快速历练,然后被派以更重要的工作,这是创业公司扩张团队最有效的方法。

这多少和牟頔的管理方式有关:她的一贯做法是先给下属一个“踮着脚能够到的title”,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当然和title一起落到他们身上的还有权力和责任。

成为制片人的李楠楠很快有了项目内用人的自由以及分配预算的权力,那些她原来还是总导演时没有太多考虑的如何激励团队、如何在商务方面拓展的问题一下子都涌到她面前。不过她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第三季的节目效果—这并不比做一个新节目更容易,尤其在它曾经是“爆款”的情况下。

第一季播出时,制作团队的工作重点是让观众认识《奇葩说》。第二季时,这群年轻人所做的事情是让这档节目在价值观方面有所提升。到了第三季,新的制作团队要对抗的是规律性和新鲜感的丧失,怎么让观众觉得节目依然好看—换句话说,这次他们要对付的是自己。

好在团队里大部分的核心成员都是已经过了磨合期的老同事—事实上,在做《奇葩说》之前,他们就已经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团队。还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时,负责赛制和真人秀的总导演自翔、负责现场的总导演王雪以及李楠楠就跟着同校的风云人物牟頔操办过学校每年最重要的晚会“广院之春”,之后他们保持着这个队伍,从《喜乐街》一路做到了《奇葩说》,选角总导演李佳骥也在供职于央视期间加入了他们。

《奇葩说》并不是这几个年轻人的第一段职业经历,但毫无疑问,它承载了他们的快速成长期。第一季时,整个制作团队还在为节目名字到底叫《奇葩说》还是《针尖对麦芒》而争论不休—当时他们为这个节目起了无数个名字,每个参与的导演都有自己的想法,光是节目名的讨论就耗费了不少时间。到了第三季,18个人的导演团队已经能够很快针对某个问题给出统一的答案—他们已经足够默契到能独立制作一档节目。

这不意味着争论就不存在了,事实上,作为一档提倡多元价值观的辩论节目,制作团队有时需要一些针锋相对。

丁琪常常成为这个“挑事儿”的人,原本是选角导演的他也许是被认为思维更有逻辑,被调到了辩题组,负责挑头做辩题工作。尽管《奇葩说》辩题的来源有社交网络,有知乎、玲珑等社区的贡献,但丁琪发现最适合的辩题往往产生于导演组的讨论。“只有导演组才更知道什么样的辩题能够符合节目的调性。”丁琪说。

每次想好一个辩题,丁琪都会将它扔到米未100多人的大群里,看大家讨论得走不走心。能够引起热烈讨论的选题之后会再被拿到《奇葩说》的小团队里模拟辩论。这种时候,导演组常常会就某个观点展开激烈的交锋。比如“女性停车位到底算不算歧视”这样的话题,就会引起男女导演之间的观点对立。在导演组内部,他们喜欢用“撕”来形容这种争论过程,但激烈地“撕”完之后,一个合格的足以上节目的选题才能就此确定下来。

从这个层面来说,虽然辩题组有四五个人,但每次的辩题实际上是在整个大导演组里产生的,而负责辩题的导演更多充当了发起话题的人。这种每个工种的负责人,在《奇葩说》的制作团队里,被叫做“挑头”的人,这不是一个固化的角色,每个工种的工作都是基于各个工种之间大量的信息流通。“节目的制作不是像流水线一样你做这个、我做这个,然后拼在一起的过程。做节目的话,每个环节的变化可能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李楠楠解释道。

发生变化的不止是辩题,第三季《奇葩说》让人印象很深的还有赛制的改变。自翔负责确定赛制的工作,为了给观众带来新鲜感,这一季的赛制变成了两位导师带队参与对抗的形式。这个环节的改动直接触发了现场导演王雪将录制舞台改成游戏手柄的设计,突出了对抗感。

这种相互打配合的默契并不是第一次,而是他们在学校里一起做晚会时就保持下来的工作方式,很多创意都是基于每个工种之间高频次的沟通。不同的是,如今他们已经从稚嫩的学生变成了每个环节中独当一面的team leader,并且身兼多职,自翔除了担任《奇葩说》导演,还是另一档新节目的制片人。

只有李佳骥只做选角一件事,这也是《奇葩说》团队与其他节目制作团队的不同之处。在其他选秀节目里,选角导演往往还兼任内容导演,选角只是海选时期的工作。不过3季以来,李佳骥都只专注于与选手沟通这件事。她被认为是选角导演这个角色的最佳范例,外表亲切,没有攻击感,跟每个选手都能成为不错的朋友。当某位选手因为情感类辩题而心情低落无法继续录制的时候,选角导演应该是那个最先发现问题,并且上前宽慰,帮选手疏导压力的人。

跟节目组的年轻导演相比,商务总监马文慧的工作经历要更丰富一些。她之前在一家视频网站工作,到米未传媒之后,她为整个公司的节目服务,《奇葩说》只是其中之一。她建议我们把她看作是导演组的一个构成部分—负责商业部分的导演,而不是单纯拉广告的,这样也许才能够理解她开玩笑式的工作信条:“让节目组和金主都开心。”

内容制作与商务工作的互相配合让《奇葩说》成为一档在商业上很成功的节目,第三季的招商金额据称超过3亿元。如何让“金主开心”不只是商务组的事,制作团队也要想办法将广告巧妙地融合成符合节目内容及调性的一部分。比如鸡尾酒品牌RIO在节目里“正经人不正经场合指定用酒RIO鸡尾酒”的花式口播,就是主持人马东想出来的。为了说服品牌方RIO接受这句不那么常规的广告语,马东甚至还亲自出马,去跟品牌方沟 通。

截至2016年5月13日,《奇葩说》第三季前19期的每期平均播放量维持在2000万次以上,跟前两季没有太大的差距。目前节目已经完成全部录制,而这支制作团队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下一个节目了。

或许不断给员工加码,让他们持续获得成就感是米未留住核心员工的一种方式。“能在米未生存下来的都不是玻璃心。”牟頔认为自己和马东都不是太热衷表扬人的管理者,甚至经常会不顾情面地直接指出团队的种种不足,比如初任制片人的李楠楠和自翔就因为对预算控制和商务接洽经验不足而受到批评。但是批评之余,他们还是会给这一支尚在成长的队伍提供支持和指导,并将更多的重担分配到这些年轻人身上。

米未传媒的办公地点在北京一处公园内,宽敞的空间里,拼在一起的木长桌,还有人踩着平衡车在办公室里穿行—除了吃饭只能就近在楼下公园管理处的食堂解决,这个工作地点简直无可挑剔。像很多创业公司一样,这里实行全员持股,如果节目做得好,还有分红等激励。“当内容做好了,值得被表扬的时候,不要用语言去表达,每个人内心的判断是一致的。”牟頔说。

做节目的过程中,压力太大怎么办?“旁边公园里有一个很牛的游艺设备叫海盗船,压力大的时候,到那边坐一次海盗船就好了,特别容易纾解。”擅长安慰选手的李佳骥说。

猜你喜欢

选角导演组辩题
两栖精英选角大会
《喜宝》改编有风险 选角需谨慎
5位导演讲述他们的选角故事
试论涉案纪录片的“进行叙事”功能
——以《纽约灾星》为例
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