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6-05-18李延伟宋亚磊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李延伟++宋亚磊

摘要: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弊端,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探索,采用案例教学,强调算法,淡化语法,提出了“读、写、仿、用”的实践教学过程,改革考核方式,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表明,这些改革取得了成效。

关键词:教学改革;C程序设计语言;工程应用能力;三本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164-02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前奏课程,学好C程序设计不仅能够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1],因此,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非常重要。然而,由于C语言语法规则灵活多样、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强、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再加上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枯燥无味,从而丧失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不仅掌握不了相关的理论,更难写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教学内容上强调算法,淡化语法;教学方式上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读、写、仿、用”的实践过程;考核内容上舍弃传统的以识记为主的形式,选择以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形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

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目前很多C语言程序设计相关的教材用了很多篇幅来描述详细的语法,相当于C语言的参考手册,同时,一些考试也更多的考察学生对这些语法的记忆,导致很多老师也把语法作为了课程教学的重点。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把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知识之后,需要用到哪些语法完全可以去查阅相关的手册。把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会导致学生觉得无味、繁琐而厌学。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突出程序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2],强调算法,淡化语法,课堂内容以案例为主,项目为辅。用覆盖课程重要知识点的案例为载体,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案例分为教学案例和仿写案例,教学案例和仿写案例成对出现,每一对案例覆盖相同的知识点,只是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用像“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通讯录系统”等能够覆盖全书大部分知识点的辅助项目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C语言语法规则繁多,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课堂上不得不“满堂灌”,学生面对常量、变量、数据类型等枯燥的概念,很容易产生茫然、畏惧的情绪。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没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思考,再加上三本院校的学生普遍自学能力比较弱,如果不能在课堂上激发起他们的兴趣,那么他们很难在课后去自己学习、练习。

传统的“以教师主体”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

2.1 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例中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淡化语法。教学中,首先分析给定的教学案例应该如何处理,根据选定的处理方案,用汉语描述出算法,然后再考虑如何把这个算法用C语言描述出来,进而引出要用到的C语言语法知识点,然后讲解这些要用到的知识点。

这样,一方面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完成案例的算法描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引出C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目的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学完即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2案例驱动的实践过程——用中学

当前,很多教师在实践课程上都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例子,然而,这些例子大部分都是为了验证语法,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即使完成了这些代码的输入也仅仅是加强了对语法的认识,与实际应用缺乏联系。这样,即使学生能够把例子中的代码运行出来,也很难提高学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别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了。为此,我们提出了“读、写、仿、用”的实践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1)“读”案例程序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已经对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并且讲述了相关的知识点,实践课程中首先把教学案例中的程序代码发给学生,让学生读这些代码,这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复习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自己对知识消化吸收的过程。

2)“写”案例程序

当学生读完程序之后,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不看案例程序的代码,自己独立完整地完成教学案例中的代码编写、编译、调试、运行。中间写不出来时,才可以看一下案例代码,但是不能抄写,直到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经过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可以自己完成整个代码时,就基本上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了。

3)“仿”写新案例

为了进一步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把相对应的仿写案例给学生(仿写案例的程序代码不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教学案例的代码,完成仿写案例的代码编写、编译、调试、运行。当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学生基本上就能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了。

4)“用”到项目中

就是把案例中学到的知识点用到项目中,比如案例中学到了数组相关的知识,那么就可以把数组运用到“通讯录”管理系统中来存储联系人;学到文件操作知识之后,就可以把“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存储到文件中。通过这种灵活运用,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我们常说“考试是指挥棒”,因此,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选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重点。之前,该课程期末考核是出一份试卷,内容包括选择、填空、读程序写结果、根据要求写程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更多地考察了学生的识记、背诵能力,很难考察学生的工程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平时的学习过程会更多的偏重于记忆,这导致他们忽略了自己利用计算机编制程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把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期末考试采用分组完成项目,分组讲述、答辩的方式。学期成绩的计算采用下列公式:最终成绩=仿写案例的平均成绩×50%+期末项目×50%。

4 结语

针对C语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着手,强调应用,淡化语法,利用“读、写、仿、用”的方法,促使学生在用中学,增强实践课程的效果,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经过探索,该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开便,董振华,等.基于CDIO的C语言程序设计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5(4):116-117.

[2] 徐艳艳,陈志泊,等.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7):87-89.

[3] 钟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C语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6):55-58.

[4] 聂黎生.《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软件导刊,2015,14(12):215-216.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