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黑白影像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实践

2016-05-16王晓峰

今传媒 2016年4期
关键词:色彩学

王晓峰?

摘 要:身处当下数字化时代,再来讨论黑白影像的艺术魅力,容易陷入“过时”和“艺术高冷”的窠臼,但黑白影像所独有的魅力一直延续,并在电影创作的视觉化和思想性两个层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技术的进步并未舍弃黑白影像,反而赋予其新的和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试图从当代视角出发,探讨黑白影像的艺术价值及在当代影视创作中的作用,探讨其新的、多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黑白影像;色彩学;视觉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109-02

电影始终在艺术和技术两个纬度进行着深度和广度上的探索,对感官体验的追求深植在其发展历程的每一步。作为一门视觉化的艺术,一代代电影工作者努力呈现着客观世界并依此传达艺术理想和创作理念。近些年来,随着电子化、数字化技术的巨大发展,审美观念和视觉感受得到了长足的革新和进步。技术的进步同时也赋予了黑白影像新的和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着力于数字化电影时代黑白影像艺术的创作手法,研究其艺术价值,并对数字时代黑白影像艺术的前景进行分析。

一、黑白影像艺术独特的艺术价值

电影视觉化经历了从黑白影像,到现实还原,再到数字中间片强大的调色能力,以及各类新奇视觉效果的纷繁呈现。技术的演进,使得我们在如今的影视艺术创作中,得以随心所欲的运用各种手段和工具表达艺术理念,其中黑白影像依然在诸多方面体现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1.对过去时代的重现和致敬。黑白电影在影史相当长时间内都是主流,亦创作出了诸多传世之作。如今,不断有电影工作者从中吸取给养,并不断向黑白电影时代致敬。如取材于神秘恐怖片导演艾德·伍德人生经历的同名电影《艾德伍德》中,科恩兄弟用黑白影像重塑了好莱坞默片时代末期的电影制作场景;乔治·克鲁尼导演的《晚安,好运》,模仿20世纪50年代黑白胶片的画面效果,重现了历史上CBS新闻演播室的播报场景;而最为明显的例证则是获得第84届奥斯卡奖的《艺术家》,它以1927年到1932年的好莱坞为故事背景,完全采用传统的好莱坞叙事手法和视觉表达,用黑白默片的方式还原了发生在那个年代的一场爱情故事。

2.体现历史凝重感。色彩作为一种情绪表达手段和心理刺激手法,是电影视觉造型的重要元素,在奠定影片基调、渲染环境氛围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从色彩学上探究,黑色具有强烈的收缩性,是一种负面的、不幸的颜色,黑色给人深邃、昏暗、压抑的感觉,适合营造恐怖、哀伤、阴暗的艺术效果:黑色在心灵深处叩响,像没有任何可能的虚无,像太阳熄灭后死寂的空虚,像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永久的沉默[1];而白色作为黑色的对比色,被称为冰冷的完美之光,可以是完美、理想、洁净的意思,也可以是哀悼、空洞的颜色,在与黑色的对比使用中,往往能达到某种理想化的心理效果和象征效果;灰色作为中等调和色,依照其所占比重,调整着黑色和白色的比例,从而产生相应的意义指向。黑白影像所具有的色彩学上的效果,使其成为表达历史题材或重塑历史时刻的不二选择,在《辛德勒的名单》中,运用黑白影像所具有的凝重感和历史真实性,斯皮尔伯格成功地将故事放置在了原有的历史时空中,成就了史诗般的艺术效果。而中国导演陆川拍摄的《南京!南京!》则用充满颗粒感的黑白影像,配合晃动的画面语言,为观众营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绝望、黑暗的南京城景象。“我觉得彩色是那种很缤纷的世界,黑白的把这种吸引人的东西全部洗掉,对于那个时代的表现,真的无法用色彩去表现。”黑白所具有的冷静、阴暗、沉重的意涵传达出了一种历史的厚重和真实的力量。

3.表达独特的艺术思考。当人们在追求极致视觉、听觉体验的时候,另一方面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忽视影片所传达的深层意义,而黑白影像可以抹去彩色的纷繁错杂,能够让观众更关注于影片的内在表达,洗净观众之眼。在《缺席的人》中,正如科恩兄弟所说:“我们认为如果不拍成黑白片的话,人们不会意识到这部电影的重要性。”科恩兄弟借鉴了很多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黑帮电影的摄制手法和镜头语言,成功塑造了一出充满疯狂和荒谬的悬疑剧,并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向好莱坞经典类型片和希区柯克致敬。在谈到为什么要用黑白影像制作《内布达拉斯》时,导演Alexander Payne说,黑白影像能赋予影片一种经典的、符号化的感觉。而此片摄影师则讲得更为通俗:黑白能把风景和人文活动联系在一起。虽然这部电影并未为黑白影调而在色调对比、光线营造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过多的考虑,黑白影像也是由彩色转制而成,但这种更接近消色的灰蒙黑白片,却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如同梦境般的沉闷、压抑气氛,作为一部表现老年人的电影,随着故事推进,我们甚至能深刻感受到那种生命的、激情的褪去,被焦躁感、无力感裹挟。

二、黑白影像在当代的应用方式

影视技术的进步,为黑白影像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除了全片采用黑白影像外,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彩色与黑白影像的艺术化配合,黑白影像在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可能是区分现实和回忆的视觉化工具,可能是对极端场面如暴力、血腥的某种消解,也可能是对现实或人物内心的某种映射,亦或是创作者独特理解的体现。

1.在黑白电影中穿插部分彩色画面。在《战舰波将金号》中,最后出现的一面运用底片手动上色展现的红旗出现在屏幕上,引起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这面红旗成为一场革命宣言的标志。而这种将视觉化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最为著名的即为《辛德勒的名单》中出现的红衣女孩。在接近形式主义的高反差黑白影像里,这位独自穿行的小女孩在叙事上成为主人公思想转变的关键因素,同时,全片唯一的红色也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在影片结尾阶段,在一辆装满尸体的车上,观众又远远望见了这个女孩。这抹红色也成为影史上最刺眼的颜色,它代表着对历史的控诉、命运的挣扎以及希望的“存在”。斯皮尔伯格对这一场景的处理方法更成为影史上的经典。至于《鬼子来了》为什么要选用粗糙的黑白影像展现这场日据时期的疯狂闹剧,有种说法是,导演姜文为了影片最后血色的镜头才在之前选用黑白影像。影片最后,在一场充满荒谬感的行刑仪式上,马大三被日本人杀害。他的眼中充满鲜血,这抹猛烈的红色变成解脱的、荒谬的、自嘲的、悲哀的表达,是对人性、对这场农民与农民之间战争的反思。

2.在彩色电影中穿插部分黑白影像。

(1)黑白影像是区分现实和回忆的视觉化工具。《烈日灼心》开场用黑白影像配合说书的形式讲述了一场发生在多年前的灭门惨案。而在《我的父亲母亲》中,黑白和彩色影像却出现了某种互换,表现当下发生的父亲的葬礼被处理成了黑白色,而回忆阶段则成为彩色。这既是与故事情绪相呼应,同时也是导演张艺谋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及某种时代情怀的体现。

(2)黑白影像是对现实或人物内心的某种映射。在《美国X档案》里使用了大量的黑白影像来表现主人公转变之前生活中暴躁、极端、疯狂的一面,色彩的运用成为人物心理转变的外在表达。同样的还有《春光乍泄》,用黑白影像来表达主人公的回忆段落,而用色彩表现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黑白和彩色的应用也被艺术化的解读为“有你有色彩”。而在《刺客聂隐娘》中开篇采用黑白段落,同时利用画幅比的变化,很好地呼应了聂隐娘从封闭到开放的境遇转变,同时也是从“绝情”到“温情”的过程。类似的应用还有如《天生杀人狂》《记忆碎片》等影片。

(3)黑白影像也往往成为消解暴力、惊悚的工具。此类影片有《罪恶之城》《杀死比尔》等。黑白影像在影片中的应用往往不是起到单一的效果,而往往是多重效果相叠加,例如表现空间、时间的转变,同时也蕴含着某种情绪的转变,对暴力的消解的同时也表达了时空变化等。

三、数字时代黑白影像艺术的前景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黑白影像作为影视艺术工作人员一种重要的表达工具,成为一种极富色彩感的特殊化的电影语言。同时,黑白影像也可以成为调和浓重色彩的一种视觉转换的工具,起到避免视觉疲劳、增强对比、表达意义,进而达到拓展影片思想深度的途径。同时,如果能巧妙利用黑白影像消解暴力、血腥的作用,也可以为影片发行开拓更为广泛的受众。另外,黑白影像相对于彩色电影,在置景、场景连接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对于院校学生创作、青年团队创作等都具有成本意义上的作用。

四、结 语

正如美国电影评论家罗杰·艾伯特在《伟大的电影》一书中所说:“如果你想了解电影的历史、想真正爱上电影,就一定要了解为什么黑白电影的效果不但不比彩色电影差,而且可以比彩色电影更加丰富。[2]”身处当下数字化时代,技术的进步并未舍弃黑白影像,反而赋予其新的和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正如科恩兄弟在拍摄《缺席的人》时,受制片方的压力,他们最终制作了彩色和黑白两版,艺术的坚持是电影得以发展延续的核心,而在此之间,黑白影像将继续发挥其特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德)海勒.色彩的性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 (美)伊伯特.伟大的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程冲.彩色电影时代的黑白影像艺术探究[D].河北大学,2011.

[4] 刘静.黑白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接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5] 特别报道:南京!南京! [J].看电影,2008(4).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色彩学
初夏色彩学
公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色彩学的应用研究
色彩学在安全应急宣传中的应用
试以色彩学的方式分析东北林业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
印刷色彩学创新课程建设的创新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索与实践
色彩艺术在电影中运用的研究
前门历史街区建筑与“五行五色”色彩学
基于技术管理的“设计色彩学”课程创新建设
情感色彩在妇幼医院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色彩课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