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信息高效利用技术制度标准研究

2016-05-14李延莉张宇罗庆俊

环境与发展 2016年4期
关键词:标准环境制度

李延莉 张宇 罗庆俊

摘要:本文对环境信息高效利用平台管理制度提出了相应的规范要求,包括制度的原则、内容和执行的方法。研究有助于推动环境信息高效利用平台的规范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环境;信息;高效利用;制度;标准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6)04-0017-04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6.04.004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norms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ing the principle,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be helpful to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atform for the efficient use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Information;Efficienty;System;Standard

前言

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党的十大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也都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作了部署,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整合发展。谈到大数据、互联网+行动计划,有专家提出资源整合是关键,信息高效利用是目标。然而,我们国家治理中普度存在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工作协调不够等问题,追究其根源还是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位思想,制约着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速度,制约了国家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也迈入新常态。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环境部门的行政运作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革,特别是信息工作离不开“一把手”的重视,只有保障数据开放、合作共享才能真正为领导者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

1 研究意义

在信息化的建设中,信息制度建设是不可获缺的重要保障,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便捷、智能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但信息化不是万能的,还要靠制度去保障、去规范使用者的操作行为。因此我们提出对环境信息高效利用的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进行研究,完善的制度建立有利于加强环境信息化制度建设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建立起信息系统稳定、长久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提升整个环境系统行政效率和业务能力。

2 研究内容与过程

2.1 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环境信息化发展现状看,各地区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都相继建立了很多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领导重视不足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研究,我们归纳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工作缺乏科学、规范、合理、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看,目前信息化管理制度内容侧重硬件和网络方面的制度管理,而缺乏对软件、IT流程管理、应急管理的制度,特别是关于环境信息共享、利用方面就更少了,信息化制度不能科学全面的覆盖各项信息管理工作,造成信息管理上的漏洞。

二是环境信息化制度建设流于形式的较多,缺乏必要的约束力。由于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信息化制度多数成为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或作为应付对相关部门考核检查的材料,信息化制度只是形式,对于违反制度行为和相关人员的并没有任何直接约束。尤其对于环境信息共享、利用方面涉及多单位、多部门间协调配合,一旦制度失去它的权威性,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环境信息化制度执行力不强。首先执行的意识不强烈,有的单位和部门把制度建设的重心放在建章立制上,对于如何有效的执行制度不够重视;其次,有的制度没有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及时修订完善,旧的规章制度也必然会失去其合理性;最后,有制度出台后没有及时宣传,导致制度的普及率较低,对制度的执行没有具体的监督保障,缺乏严格的奖惩机制。在环境信息共享、利用方面涉及多部门的利用,如果仅仅依赖于单位或干部的自觉性,无法推动环境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凡是信息化工作搞得较好单位,首先领导都非常重视,要想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从领导班子抓起;其次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最后,要建立健全一套严格全面的信息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息化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并深入开展下去,实现真正的制度化、经常化。

2.2 建设的原则

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的理论上没有终点的动态过程,没有最完善的制度,只有更完善的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科学的、积极的制度的建立,能降低“风险”、坚持“勤政”、促进“发展”。为此,我们归纳总结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2.2.1 确保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环境信息化制度要想实施有效的纪律约束,就必须确保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因为制订规章制度的目的是要大家遵守,若空有形式,则毫无意义可言。在制定时要经过详细的调查,针对环境信息共享、利用方面的工作涉及多单位、多部门间协作配合,在单位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拟定出较为合情合理的规章制度,这样规章制度才能够行得通、推得开。

2.2.2 全面科学的原则

对于环境信息管理制度一定全面、科学。制定制度一定要灵活,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绝不能一成不变,对于已过时的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信息化领导小组要随时检查所订立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一旦发现,应该及时地、大胆地、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否则,随着环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这些规章制度就会脱离现实,最终成为束缚人员积极性的僵硬条文。

综上所述,环境信息高效利用方面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个不断摸索的过程,同时也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补救的不断完善的研究过程。因此,管理规范设计首先要考虑各种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包括组织目标、内外部管理条件、内部传统经验、业务流程、技术系统条件等。

2.3 建设的内容

制定环境信息高效利用管理办法和保障措施,能够优化环境信息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效能,形成有牵头部门负责、各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通常我们建立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制度的目标。

2.制度适用范围。

3.制度涉及的人或部门的任务和职责。

4.制度要约束的具体内容要求。

5.对违反和维护制度人和部门的奖励和惩罚等。

在实际建设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晰制度的设计思路。要按组织构架、职能、管理及相关的标准进行明晰的设计。按做什么、谁来做、怎样做、做的标准、奖罚机制这一顺序进行管理,把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

2.制定管理标准。制定标准的重点是在流程设计和业务衔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各类管理标准。毫无疑问,职能的承担者是组织机构,而组织的正常运转要靠一系列的运行机制加以保证。管理标准是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

3.将经常性的工作标准化。管理标准主要包括业务标准、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其主要内容是:职能(工作)范围、职责权限、业务流程和业务衔接、工作承担者、工作完成好坏的标准与考核条件、业务进行的条件,以及业务中发生纠纷的仲裁等。将经常性的工作进行管理规划,制定一个系统的管理标准,这样有利于处理领导与下属,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

4.保证规章制度的实际意义和全面性。制定管理制度是为了更有效地理顺所有办公人员的工作关系。制定合格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业务衔接点都反映在标准中;以往工作中出现的矛盾、扯皮等问题的解决办法纳入了标准;每个部门和岗位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是否都在标准中明确了。

2.4 建设的制度

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邓小平同志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这都是对制度重要性的诠释。那么环境信息如何实现高效利用,制度保障是前提,有效地执行才是迈向目标的关键因素。

制度执行关键要素如下:

2.4.1 领导重视

制度的有效执行领导是关键。过去我们很多事情定位为“一把手”工程,强化领导重视监督,但是实践过程中往往由于执行力的意识不强烈,出现有的单位和部门把制度建设的重心放在建章立制上,对于如何有效的执行制度不够重视,特别是在信息的共享利用方面,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单位跨部门协作时,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领导重视是关键。因此,领导干部要培养落实制度的责任意识,不让制度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计划上。要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和自觉维护制度,由领导带动大家共同推动制度的执行,在设立领导小组时进一步明确责任与义务,只有这样制度才能真正有效地落实。

靠制度管人就是以制度要求为标准,为制度执行提供有利条件和为制度创新提供有力支持。通过领导干部的坚持,形成严格遵守制度的氛围;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建立健全制度执行问责机制,对执行制度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力。

2.4.2 完善制度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信息化形势发展的变化,旧的规章制度将会出现不适用的情况。因此,当制度不能有效指导工作开展时,制定单位或部门要及时报请领导说明情况,根据领导指示明确制度修订工作的责任义务,具体执行部门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调查研究、论证,及时修改制度。能够单独形成制度的事项或经验要及时制定,深入研究,以保障制度长期有效地被使用。

2.4.3 加强宣传

制度出台后要加强宣传。过去我们建立制度后缺少宣传,对制度的不能够正确认识,当制度执行时,由于对制度不了解,导致执行力下降。因此,在于制定部门要提前做好制度的解析工作,解决大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问题的解答。还有以往对制度的执行没有具体的监督保障,缺乏严格的奖惩机制。在环境信息共享、利用方面涉及多部门的利用,如果仅仅依赖于单位或干部的自觉性,无法推动环境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制度要明确监督保障,奖惩机制,调动单位或干部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制度的落实。

2.4.4 加强培训学习

组织培训学习有力于公务人员地正确理解制度,指导制度更好的落实。当前,我们需要即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信息化方面的技术、制度落实方面的学习有力于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利于制度更好的落实,从而提高环保部门现代化管理水平。

3 总结

环境信息化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在推进环境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站在环境保护业务全局的高度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为此我们研究了环境信息高效利用技术平台的相关原则、制度内容、制度执行等,通过对现有制度的分析、梳理,按照以上原则和制度内容建设保障措施,特别是对跨单位、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提供有利的管理依据。制度的研究可有效地帮助环境保护各单位、各部门单位有目的地、有目标地推动环境保护信息资源运用到实际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其信息资源的价值。有利于加强环境信息化制度建设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建立起信息系统稳定、长久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提升整个环境系统行政效率和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鼎成,郭增艳.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李娟,刘德洪,洪江.国际科学数据共享现状[J].图书馆建设,2009,(2):19-21,25-25.

[3]刘立媛.美国环境信息政策制定经验及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环境管理,2010,(3):43-47.

[4]王腾."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环境监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环境保护,2015,43(17):48-51.

[5]徐敏,孙海林.从“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4):5-7.

收稿日期:2016-07-12

作者简介:李延莉(1975-),女,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学硕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环境信息化工作.

猜你喜欢

标准环境制度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环境清洁工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某些单位的制度
漫观环境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
论环境雕塑
李敖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