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聘用制实践探究

2016-05-14陈英齐

智富时代 2016年5期
关键词:聘用制实践事业单位

陈英齐

【摘 要】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实施是提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水平的核心。本文先界定了事业单位聘用制内涵和聘用合同主体,分析了聘用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实施基础较差、聘用合同签订流于形式、聘后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有针对地提出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实施要转变职工思想观念、科学合理设置岗位、规范聘用合同管理、健全聘后管理制度、加强实施监督力度等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聘用制:实践

引言

目前,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自2002年国办转发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将聘用制确定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聘用合同签订率逐步提高,已超过90%。2014年,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正式颁布,这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已初步建立。纵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聘用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聘用制度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进一步完善,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水平,确保事业单位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正常发挥。

一、事业单位聘用制概述

事业单位聘用制是指事业单位与其聘用对象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在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双方聘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义务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目标是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内容主要包括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聘后监督等制度。

由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是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的形式完成,而聘用合同主体是事业单位和其聘用对象,因此,研究事业单位聘用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事业单位进行正确分类,也要对其聘用对象范围进行界定。目前,事业单位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公益类事业单位;二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三是具有生产经营能力的事业单位。而本文所讲的事业单位是指公益类事业单位,此类事业单位人员通过签订聘用合同依据聘用制进行人事管理,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按照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实施,经营性事业单位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管理。公益类事业单位聘用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占有编制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另一类是不占有编制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由于第二类人员依据劳动合同法执行,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第一类人员,因此本文所讲的聘用对象是指占有编制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

二、事业单位聘用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聘用制实施基础较差

事业单位聘用制实施是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然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普遍存在着岗位分析不到位的问题,对于岗位设置标准以及条件不明确,岗位设置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未能真正做到因事设岗,造成了聘用制实施基础较差,优秀人才很难置于合适的岗位。

(二)聘用合同签订流于形式

签订聘用合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职人员聘用合同签订,二是新进人员聘用合同签订。

当下,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均实施了聘用合同制度,与其在职员工签订了聘用合同,但合同签订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仅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凭证。在合同的形式上,文体非常简短,要素不完备,内容模糊,缺少针对性,没有很好地约束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也难以体现岗位和职位的差异性,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员工的合法权益。另外,职工也根本就没有认真留意合同内容,聘用合同变成一纸“形式合同”。

事业单位在新进人员上认真贯彻执行此国家公开招聘制度,但此间存在着暗箱操作,通过巧妙的“规则”设计,排除许多人员,让某一岗位成为少数人特有权利。

(三)聘后管理不完善

首先在竞争上岗方面。事业单位有关负责人事方面人员碰到上级机关组织的竞争上岗就加以重视,认真执行竞争上岗各项制度安排,但自身平时根本不搞竞争,而是根据领导的意图安排聘用相关人员,选拔人成为个别领导特权,甚至成为某些领导排除异己的“正当”手段。其次在考核方面。事业单位要对受聘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考核结果是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以及调整工作岗位的依据,是聘用制实施的重要环节。但部分事业单位考核方法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职工的工作业绩、业务能力,考核结果也难以作为各项工作的依据。再者在辞聘解聘上。事业单位可以依据聘用合同解聘职工,职工也可按照有关程序自由选择辞聘,以此解决事业单位人员“出口”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领导怕做恶人,不敢解聘,使得事业单位“出口”通畅没有得到解决好。最后在续聘方面。部分单位首聘后就再没有进行续聘工作,甚至为了应付有关部门的监督,自己就代职工签订合同。还有部分事业单位认为考评过于繁琐,没有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的依据,只要职工在聘用岗位上没有太大问题,就直接签续聘合同。

三、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实施的建议

(一)转变职工思想观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事业单位聘用制才能真正发挥实效,才能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加强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建设,增强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一是要加强各单位职工对实施聘用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事业单位职工是管理的主要对象,如果他们缺乏对聘用制的了解,有抵触情绪、不配合,那么聘用制实施将困难重重。二是明确实施聘用制给单位职工带来的好处以及对单位未来发展的意义,消除他们的疑虑。三是调动单位职工的积极性,保障聘用制正常实施。

(二)科学合理设置岗位

事业单位聘用制实施的关键是按岗聘用,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发展目标认真进行工作分析,科学合理设置岗位,要明确岗位在事业单位内部职能、工作任务、权限等等,编制以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以及资格条件等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说明书。

(三)规范聘用合同管理

首先确保事业单位与员工双方的平等地位,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确保双方开展平等协商,使聘用合同制度不偏离合理的目标。其次完善的合同内容,在政府行政部门指导下,明确聘用合同基本要素,根据事业单位不同岗位特点和发展实际,具体化聘用合同内容。最后,完善聘用合同的争议解决机制,妥善解决合同争议,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聘后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竞聘上岗制度。明确哪些岗位可以竞聘,如何竞聘。事业单位属于公共组织,作为公职都应该进行民主选举,无论普通岗位还是高层领导岗位都应该实行竞聘上岗,这不仅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而且更能推进民主选举。其次完善聘后考核制度。职工被聘用以后,聘后的考核是关键,因为职工的考核结果作为竞聘、续聘、解聘、奖惩、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优秀人才的选拔。完善聘后考核制度当务之急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考核指标要设置合理,而且具体的,可量化。最后健全人事争议制度。

(五)加强实施监督力度

事业单位聘用制有效实施需要加强监督,因为缺乏制约的行为往往容易产生偏差。当前事业单位聘用制实施的监督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发挥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挥内部民主监督作用,依法保证事业单位职工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二是建立健全聘用合同鉴证制度,保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用人;三是建立续聘合同鉴定制度,加强监管,完善续聘程序,保证事业单位出口畅通,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144.

[2]王玲.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研究-以东营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7.

[3]龙玉其.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审视[J].行政论坛,2015(1):34-38.

猜你喜欢

聘用制实践事业单位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聘用制员工管理与培养问题探讨
——以江西省人民银行系统为例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