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褚遂良楷书艺术

2016-05-14李倩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楷书

摘 要:初唐时期,书法大家褚遂良的楷书艺术大放异彩。初唐时期书法崇尚法度,褚遂良师承欧阳询,从欧体中收益颇多,他结合欧阳询书体和虞世南书体,使之得以升华。在全面剖析欧体和虞体的结体规律与用笔方法之后,他加以创新,开启了人们对于美的一种全新的追求。

关键词:褚遂良;楷书;广纳百川;自成一家

一、引论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其书体师承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够取其精华,自成体系。其书法风格是把诸家笔法融为一体,比前辈更显舒展灵动,自然静怡。褚遂良对于书法的态度认真且执着,明丽自然之美,便是褚遂良对于书法的艺术追求。初唐时期书法崇尚法度,褚遂良在学习前人书法的基础上,深谙楷法之后,大胆加以创新,使楷书作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楷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法大家。

二、褚遂良艺术风格

(一)褚体之形成

褚遂良的书法风格,首先是字里金生,一方面是说他的字非常有力度,另一方面也有字之精美、价值连城之意。褚遂良的每一件书法作品,都给人以温润的视觉感受,宋代的书法大家米芾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1],表明了褚遂良书法结体的个性魅力,楷书的笔法带有些许的行意,如“九奏万舞”。褚遂良身为初唐四大书家之一,他的家世极好,出身于名门贵族,父亲褚亮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广交朋友,善于谈论,结识了虞世南、欧阳询等诸多好友,这样的家世对褚遂良的书法影响很深。

虞世南的著作《笔髓论》中的一段话,其中写道:“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借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琴,纶指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2]这是说可以从一个书家的书法中,看出他的书写态度,换言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性,及其为人处世之态度。书法是书家心意之寄托,随意而生。一切都来自于内心,观褚遂良书风,并不与王羲之、欧阳询等书家相同,他虽师承前人,可他又明显在继承中力求突破,他可以称之为当时书坛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家了。

(二)褚体的用笔与结字规律

褚遂良书法用笔灵动,笔法变化丰富。他的书法,字的正侧、笔顺以及字的大小都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追寻;他匠心的字形和灵动的运笔,以及整体章法的轻松活泼之气,共同展示了褚遂良作为一代书法大家的独特魅力。

褚遂良书法的风格可以概括为“活泼、空灵”。书法的空灵,正是通过运笔与提笔而体现出来的。褚遂良师承欧阳询、虞世南,欧阳询和虞世南的楷书,遵循楷书严谨的法则,但是褚遂良却不同,他的楷书打破了楷书一直以来严谨的结构,加之许多随性而发的东西,他通过书写的提按,表现他心中之感以及情绪的起伏。这种提按、顿挫,共同形成一种轻快的韵律,成为褚遂良强烈的艺术特色。初唐时期,书风崇尚法度,而在褚遂良的笔下,他刻意追求的不是法度,而是更加强调一种随心的情感。这不能说是他对前人的否定,这种突破,正是由于褚遂良已经深谙楷书结体之规律,因此便大胆加以创造。他的字并不像欧阳询和虞世南的书体那般严谨不苟,而是采取夸张的写法,线条粗细对比以及字的舒展,用行笔的轻重急缓来表达他的个人情感,体现一种飞动之美。

苏东坡评价褚遂良道:“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3]他对褚遂良的书法评价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清远萧散”。这正是苏东坡所追求的书法意旨和他一生秉承的人生态度。褚遂良书法在唐朝时期当属最为秀丽的书风了。

三、楷书传世作品赏析

他的楷书传世作品有很多,主要有《伊阙佛龛》《雁塔圣教序》《阴符经》《倪宽赞》等。

(一)《伊阙佛龛》

《伊阙佛龛之碑》是褚遂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后世也有人称它为“褚遂良碑”。它于公元641年刻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内,通高约5.00米、宽1.90米,是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字共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此碑字体端庄清秀,古朴沉稳,线条极具生命力和活力。

《伊阙佛龛之碑》是摩崖刻石。摩崖刻石的环境都比较险跋、峻峭,所以它的完成时间比较迅速,因为没有办法花费大量时间去细心雕刻,所以它的细腻程度是不如碑刻的,然而它的气势之恢宏,却是碑刻不可比拟的。摩崖刻石字形比墓志大,气势恢宏开张。从整个作品的章法看来,十分震撼。它虽然不如碑刻处理得那般细腻,但细看它的起笔收笔处,是交代得非常清楚的,更为难得的是行气的贯通。单看一字,每一字处理得都颇有趣味,故意求险,险中做稳态,横画均有弧度,使字不显笨拙,而洋溢出轻快活泼之气。

(二)《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共21行,行42字,存于西安大雁塔。此碑共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部分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是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一部分为《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是褚遂良晚年作品,最能代表褚遂良书风,流畅婉转,仪态万千。褚遂良在书写时起笔施以逆笔,然后回笔,转锋。灵活的用笔都使褚遂良的书法显得轻松自然,不局限于继承原有的固定程式。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4] “美”字将褚遂良的书法形容得十分贴切,他的字形结构是尽善尽美的,此碑字迹美妙绝伦,用笔精致细腻,而又不乏夸张之态。此碑是当时富有盛名的刻手万文韶刻制的,刀法十分精湛,兼得褚书的神韵。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写道: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都不是孤立的。有一个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族……在画家方面,鲁本斯好像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前无师承,后无来者[5]。

其中谈到艺术家的作品不是孤立的,意在表达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画家鲁本斯,是美学史上一个追求自我情感抒发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都是他内心所追求的景象。即使是贫穷的村落,劳碌的人群,在他的笔下,都显得格外的宁静、安逸。他从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众多画家中汲取营养,博采众长,成就了自己技艺超群的画艺。他创立了巴洛克绘画艺术的典范,作品大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褚遂良和鲁本斯有着同样的学艺过程,褚遂良同样是广纳百家,取其精华。在对楷法有了深厚的认知以及可以熟练于手之后,大胆地创立了一种书法艺术的新风尚。

(三)《阴符经》

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

传闻这本墨迹也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有这样的传闻,《阴符经》也还是广为流传,而且堪称精品。此帖具备了褚体楷书之特色,写得自然生动,仪态十分潇洒动人,笔法变化万千。《阴符经》相比于《雁塔圣教序》更趋于婉转,行意加重。一点一划,都透漏着灵动之气。字与字之间,行气的贯通更加连贯,给人一种字在纸上跳跃之感。整篇看来,粗细对比十分强烈,就算是极细的笔画,起收都处理得很到位。书家在书写时候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笔的顿挫、飞动、徐缓,都与书家自身的情感变化息息相关,所谓“字如其人”正是此意。此帖集隶书、篆书、行书于一体。他追求汉字体势的变化,贵在神采、品格、无拘无束的高超。

《阴符经》表现的是书家对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书家只重通篇意境,以及强调它作为欣赏品的美学价值,而非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一些追求。

(四)《倪宽赞》

褚遂良书《倪宽赞》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馆,纵25.6厘米,横576厘米。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等书家的跋记。这件墨迹作品与褚遂良碑刻作品的风格都是自然活泼的。起笔轻捷,收笔沉着,结体十分精美。

此帖字形整体呈现出外拓之像,线条婉转流畅,每一个字都势态不同,仪态万千。观其笔法,可寻出隶意与篆意。起笔藏锋,收笔温润,以及横画、竖画的劲道,都有篆隶之笔意,可谓是当时难得的佳作了。此帖的书风极富储体之风采,它没有《雁塔圣教序》和《阴符经》风格强烈,但从它每一个字的起笔收笔以及捺笔之中,都可以明显看出储体之独特的风采。相比于这两个帖,《倪宽赞》更趋于沉稳、老练,给人一种安详温和之感。

后世师承褚遂良书法之人颇多,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称“初唐四家”的薛稷,师承褚遂良。《信行禅师碑》是薛稷的代表作品,从其字体之舒展,气势之开张,可以看出受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和《倪宽赞》影响较深,集褚书风采于一身。

四、结论

书法本身是一种艺术创造,自古以来,各书家自成一家,独具风采,褚遂良开启了人们对于美的新的探讨,是楷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褚遂良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楷书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雁塔圣教序》《阴符经》《伊阙佛龛碑》等。他的作品都是极富灵动之感,笔法自由流畅,章法富于变化,字势各不相同,他开辟的书法美的新风尚,对后世影响很大,且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他的楷书结体往往通过复杂有力的节奏,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变化。一直到今天,他的作品都散发着极其夺目的光彩,他是我们后辈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辨(第一版)[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76-102.

[2]丹纳·艺术哲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00-150.

[3]米芾·宝晋英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作者简介:

李倩,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方向)。

猜你喜欢

楷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亦论“以行入楷”
清·傅山论书句
图说书法
楷书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