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巴尔蒂斯绘画中的东方情缘

2016-05-14王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东方艺术精神传统

王娇

摘 要:巴尔蒂斯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他的作品既有西方古典油画的优雅,也不失当前时代的特性,并成功在多元化艺术风格的世界画坛里备受瞩目。他一生钟情于东方艺术,并结合东方艺术精神和西方绘画技巧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通过对巴尔蒂斯画作的分析和相关书籍的阅读,从其作品的构成特征、绘画精神、中西融合的角度来谈东方情结对巴尔蒂斯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巴尔蒂斯;东方艺术;精神;情感;传统

一、巴尔蒂斯和他的绘画

(一)巴尔蒂斯简介

巴尔蒂斯,原名巴尔塔扎·克洛索夫斯基,波兰裔法国画家。1908年,生于一个具有良好艺术氛围的波兰贵族家庭里,父母同为画家,其父在研究“杜米埃”艺术史领域也有一定的建树。因为从小生长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而所具有的先天条件,再加上后天的勤奋绘画,使得巴尔蒂斯很早就出名了,并于1956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展览,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

(二)巴尔蒂斯的东方情结

巴尔蒂斯对中国和东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东方艺术的影子。诗人里尔克曾经说道;“这孩子对东方有着难以想象的迷恋,他清楚地知道中国的历代帝王和画家,从哪得知的,实在让人难以领会。”可见,他对东方文化的关注最早是从幼年开始的,或许是偶然读到了些中国的书籍,或许是会意了马蒂斯绘画里的东方风情。对巴尔蒂斯来说,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家,东方则是披着面纱的神秘少女,他在《致北京书》中说:“中国是他向往一辈子的国家。因为从小是在山里度过童年的,他只能通过书籍和想象构造了一个仙人居住的地方。”

(三)巴尔蒂斯的画作风格

在20世纪形形色色的现代艺术流派的喧嚣中,大部分画家是选择打破传统艺术观念,而这一艺术思潮的涌现使得往后的艺术家在创作中普遍认为传统古典就是与当代的现代的相抵触。巴尔蒂斯在这一时期却专心致志于具象艺术,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条绘画道路。他的绘画受弗朗切斯卡、普桑、库贝尔、塞尚等绘画大师的影响,空间安排、对大自然的描写及人物描绘。巴尔蒂斯的作品里不是按部就班的传统写实,他把自己内心的真实通过笔尖传达到画面上,习惯于挖掘现实背后的真实性。巴尔蒂斯的绘画是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所作出的诠释,不是普通意义上单纯的模仿再现,是心中的描绘。他将观察到的人物、风景采用一种看似简易、单薄而又显厚重、薄而透光的笔触和色块、线面进行描绘,画面上的肌理感,透着大师对油画艺术语言深刻的理解。

二、东方情结在巴尔蒂斯绘画中的具体展现

(一)人物画

首先,看巴尔蒂斯的人物造型是非常简单的,在人物动作上将其几何化,多用直线和直角,如《牌戏》中小男孩右侧肩膀在被手支起来的时候被画家描绘成了直角,显得动作僵硬但又凸显了小男孩的刻意。巴尔蒂斯还喜欢用几何形体来表示人物的身体,通过大块的明暗和对固有色的合理运用,使色彩也起到了形的作用,如《室内》里的裸女,她的身体躯干被提炼成圆柱体,而半蹲小姑娘的膝盖也被简化为长方体。可以说,巴尔蒂斯是对复杂物象进行了生动合理的提炼概括,他的那些大的形状都是精心设计的,纯粹用几何形直线构成而有意摆脱了古典油画的曲线形式,少了细腻刻画局部的矫揉造作,反而多了力度,真是言简意赅。

其次,巴尔蒂斯的人物是具有雕像美的,他的画面人物都是静止的。画面里的人物就似时间静止了一般而永久停留在那里,姿态也瞬间凝固了,却让人意识到了生命背后的阒然。在作品《街区》中,我们看到的好似影片播到一半卡屏的状况,人物停止在各自的动作之中,我们不晓得之后的剧情发展,不清楚那个男的是否会放开那女孩的手、那个小孩是否能捡起球继续玩耍、那个黑衣女人是否要向迎面而来的男士打招呼。他的这种以静制动的画面,实在是应了苏轼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又与中国书法有灵犀之通。

再次,他的作品带着明显的“拙”味,不管是造型还是用线上,都像是从壁画里走出来的一样。他的画面就像一个孩子在努力绘画一样,画面中到处充满着拙趣。巴尔蒂斯大致是了解艺术史中的“物极必反”的道理,才会知道“返璞归真”的重要性,线条多以规律的方式运用,颜色多以大块色调为主。这种造型单纯的人物加上色调和用笔的青涩,画风会让观者产生亲近感,感受到稚拙。而《三姐妹》这幅作品,是具有巴尔蒂斯画面的共同特征,表情淡然,肢体语言程式化,有着巴氏拙趣美的特色。对稚拙感的追求,一是来自他的孩童般的心态,二便是来自于他对书法的认知。如傅山所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最后则是巴尔蒂斯画面里的平面装饰性。他同当时大多数的西方油画家采用的表现手法一致,都在向东方艺术靠近。因为汲取了日本的“浮世绘”的表现效果,他在人物造型上还是偏爱于自己的拙味,但是色彩却更加古朴典雅了,更强调平面感,如《黑镜前的日本女孩》。同时他对光影的理解,也不像伦布朗那样重视光,而是削弱了对光影的利用使人物造型产生立体的因素,特别像中国的传统文人画。

(二)风景画

巴尔蒂斯在构图上借鉴郭熙的“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其中,势是形势,质是本质。而“近取”的观照方式,则是“步步移、面面看”,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特征。此乃中国山水画的章法,二维空间。画作《山》就是运用了中国绘画中散点透视的原理而绘画的,这种全景式构图在平面化背景的衬托下,将山脉之间的空间无限放大,画面人物造型的有意为之,使整个画面存在着一种思考。

这种引发的思考性,会不会是作者要观者感受到的呢?他的绘画,总是具有抒情的气氛,是借景抒情,还是借物抒情,都能在画面里寻到“寄情山林”“物我相融”的中国山水画境界。他的生活不像西方绘画史中的那么纸醉金迷,他对名利的追求也不及马蒂斯多,他爱在乡下的画室里单纯作画,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他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醉心于山水之间、自然万物之间,把中国哲学上的美学主导思想“天人合一”融入到了自己的画面。如《夏西农家小院》和《夏西风光》中,都流露出作者淡迫名利、从容自然、天人合一的气息。他用庄子所提倡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去感悟自然,认识自然,去自然中寻得自己的精神。在《巴尔蒂斯对话录》里谈到他对“中国画家不是再现自然,而是将自己融进自然,与自然万物合为一体”十分推崇。

他风景画中的树则是借鉴了中国的书法,将书法用于树干,似倪瓒的“寥寥几笔,却不失深度”,使画面具有苍劲有力、挥洒自如的旋律,显得格外生动。而他的色彩不像马蒂斯那样刺激人的视觉,他的色彩是抚慰人的双眼。即使颜色的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整体感觉还是宁静安详。中后期受东方艺术的启示,巴尔蒂斯的色彩从沉着冷静转为优雅淡然,他用油画颜料代替水墨来抒发自己的情趣,用颜料的叠加来做肌理表现画面的意境。

三、从巴尔蒂斯绘画中得到的启示

随着改革开放,海外艺术思潮漂洋过海被引入到了国内,给国人眼花缭乱之感之后,艺术形式上的模仿更是五花八门。巴尔蒂斯在世界上取得的艺术成就,告示年轻一代画家不要只学形式而忘本质,而他对东方艺术的深入理解和他画作里的中国艺术精神,拉回了国人对本民族艺术的关注,同时给了具象油画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夏俊娜的人物创作题材也是女性为主,在造型上她吸取了巴尔蒂斯笔下的奇异动势和典雅色彩。在早期作品《城市边缘》里,画家所描绘的画面都与巴尔蒂斯在《孩子们》所刻画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角都是两个人物,相互联系又互不干涉的肢体语言,在颜色和背景的烘托下,使故事有了一种神秘感。而巴尔蒂斯在构图上的经营,在夏俊娜的画作里也有体现,她善于把人与物组合在一起,善于把人物放在与周围环境脱离的场景,这与巴尔蒂斯的做法一样。画家也是想通过这样的安排,来表现她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只不过在对人物的把握上,她比巴尔蒂斯更偏向于可爱的风格。

韦尔申的人物相比于夏俊娜的古灵精怪,更多是一种敦实的美感。他继承了巴尔蒂斯人物造型中的“简”,如《母与子》的人物躯干也是几何体的概括,是圆柱体之间的穿插结构,给人沉稳的感觉。同时他在画面里表达的对现实的思考与巴尔蒂斯如出一辙,他用画笔抒发着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看法,以一种幽默质朴的人物造型来反映自己的内在心情,如《麦田守望》《守望者二号》《温柔之乡》等作品。

郭润文同巴尔蒂斯一样,喜欢在画面里用些富含喻意的手势和道具,让作品具有神秘性。他同样向往以绘画来表达哲学思想,记录梦境与睡眠来表达画家心境。他的作品《沉睡》与巴尔蒂斯的《梦》系列,不管是人物动势还是对画境的追求,都是相同的,在这种身心放松的睡眠状态下,郭润文用梦境来诠释自己的理念。《梦归故里》里的女孩伏在老旧的缝纫机上,在温暖灯光下她的面容是平静和安详的,她或许在梦里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缝纫机是过去年代里家庭常用的物件,他用此类生活物品描述亲情,或许这个女孩就是画家年少时所见的母亲。他的画作有着西方古典宗教画的味道,还有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中国现实的思考,而郭润文在画面颜色基调的处理上,总是有着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怀旧,使作品具有褪色老照片的年代感和故事性。

四、结语

笔者在学习和研究巴尔蒂斯艺术之后,受益匪浅,颇有感悟。巴尔蒂斯的绘画是对东西文化的吸收与重组,吸收他认为颇为有益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重组成他独具个人艺术风格的绘画。他的绘画是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的,而他坚持用自身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去绘制的这个现实世界,带给了我们内心的触动。他的人物画里的心境美和他风景画里的意境美,正是中国绘画的审美特征,而他在思想上则受赠于庄子。本文通过对巴尔蒂斯绘画作品的具体分析,使笔者意识到东方艺术对巴尔蒂斯绘画的巨大影响,同时也意识到我们的油画应是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成和时代精神为一体的新中国油画。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东方艺术精神传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张锰谈于向溟
少年力斗传统
陈鑫的午后三点
东方艺术大家:路由器中的八个城市空间
阿培×东方艺术大家:城市“空间接力”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