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系统内部和外部探究新词新语产生发展的原因

2016-05-14王佳旭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5期

王佳旭

【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新词新语大量出现,极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体系。本文拟从三大角度分析新词新语产生发展的原因。本文将以Duang为例,以点带面,让读者能够对于新词新语的产生发展理解更深刻。

【关键词】新词新语 产生发展 Duang

引言

2015年2月26日,微信朋友圈被Duang刷屏,接着微信公众号,企业,媒体看到了营销的噱头便纷纷使用,虽不知所以然,但却用的不亦乐乎。

Duang来源于成龙2004年拍摄的一条洗发水广告,原版广告词是:Duang很黑,Duang很柔,Duang很亮。然而就在打假曝光后不久,2015年2月20日,有网友在bilibili视频网恶搞关于Duang的视频,此后被其他网友疯狂转发。Duang因此火了,成为2015年度的热词,然而都有什么因素促使Duang这个拟声词一夜之间爆红呢?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对其产生发展的影响又有哪些?

一、语言系统内部

语言系统本身的符号性和任意性为新词新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语言系统的符号性和任意性允许新词新语以多种方式产生,多种方式呈现,只要交际需要,交际者就可以对词语进行多样化的创新。Duang这个词是语言系统多样化的体现,它本身是个拟声词,并非实词,但满足交际的效果,便得以产生和运用。除此之外,新词新语自身的形式和语音语法上的特点对其产生和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新颖,独特,准确,简明,朗朗上口,音节长度篇短的词较容易成为新词及热词。Duang本身是个拟声词,新颖独特,简单明了,且发音比较容易,音节偏短,最重要的是,它能准确生动地表达瞬间动作和神奇的效果。从语音语义及语用角度,我们发现Duang一夜爆红是必然的语言现象。

二、语言系统外部

1.社会环境。首先,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复杂化,新事物大量涌现,汉语要及时地反映这些新变化才能得以生存。Duang这一词准确生动地讽刺了假冒伪劣产品被夸大的神奇效果,可谓应对了多元复杂且不断更新的社会。其次,现代化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Duang字可否在飞鸽传书的古代一夜爆红呢?答案显然是不能。最后,娱乐明星这一点想必是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众所周知,娱乐明星占据着公众的焦点,一个网络事件或流行语一旦和明星沾了边,就具有爆红的潜质。回顾以往的网络流行词,不少都与明星有关。“且行且珍惜”与马伊琍有关,“We are 伐木累”与奔跑吧兄弟中邓超有关,“蛮拼的”与歌手曹格有关。Duang火了与成龙这个代言人的明星效应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认知心理。笔者认为人们的认知心理因素是新词新语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词只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才有产生和发展的可能。认知心理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就是向大众时尚看齐,特别是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们为了不脱离时代,力求从语言角度模仿,攀附乃至认同比自己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高的群体的一种心理现象。他们认为只有使用普遍都使用的词语才算不被时代抛弃。如此一来,很多新词便得以快速传播。

(2)追新求异。言语社团在语言使用上向来都是喜新厌旧的,在语言实践上人们总是怀着一种求新求异的心理,对旧的表达方式会产生厌倦,即审美疲劳。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追求新奇的,陌生的表达方式,Duang便是新奇的表达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新词之一,它满足了人们对语言一时的新鲜感,因此会迅速走红。

(3)避繁趋简。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促使人们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尽可能省时省力;对于一些复杂的,难以描述的事物,现象和概念,人们也趋向于用尽量简短的词语来表达;所以 Duang这一词才可以凭借其简短的优势走红。

三、结语

本文从语言系统内部和语言系统外部,即社会环境还有认知心理角度,以Duang为例分析了新词新语产生发展的原因。新词新语大量的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对此,我们应该抱有正确的态度。它确实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生活富有生气,同时也展现了民族历史前进的步伐。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新词新语中也有一些负面现象,一些新词新语损害了汉语的纯洁性,也严重的妨碍了人们的信息传递。面对鱼龙混杂的新词新语世界,我们应该尊重其发展规律,并因势利导的对其进行规范,只有这样我们的言语才会新而不乱。

参考文献:

[1]唐燕玲.新词新语的认知心理动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85-88.

[2]肖明超,李幸.2015第一热词,Duang是如何Duang红的[J].意林,2015,(08):67.

[3]杨绪明,杨文全.当代汉语新词新语探析[J].汉语学习,2009,(01):97-104.

[4]张肖艺.网络事件热词“Duang”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7):103-107.

[5]Malcolm Moore,蔚然.BBC:中国的全民热词“duang”[J].国际人,2015,(0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