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狗”的网络热词隐喻浅析

2016-05-14韩晓祎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热词流行语单身

【摘要】文章简要的介绍了关于“狗”的网络热词的来源及发展,然后从人类认知的视角对其中的隐喻进行了解析,并分析了其流行原因,以期进一步了解其语用认知价值。

【关键词】“狗” 隐喻 流行原因

一、前言

网络流行语的层出不穷,离不开创造性隐喻思维的运用,正如Lakoff所说,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狗”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多是负面的否定意义,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狗”被赋予了自嘲、自黑和调侃的意味,并衍生出一大批关于“狗”的网络词语,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对这些词语加以简要分析。

二、关于“狗”的网络热词的来源及发展

“那个人样子好怪。”“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条狗。”这是电影《大话西游》的最后一句对白,也是关于“狗”的最早的网络热词“单身狗”的由来之处,借狗喻人,表达单身者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满和无奈。随着“单身狗”使用频率的增加,以“狗”为中心语素而产生的网络热词越来越多,如:论文狗、加班狗、矫情狗、累成狗、IT狗等。

围绕“狗”来生成网络用语的其他语素多是名词性的,如“学生狗”“手机狗”“食堂狗”,也可以是动词性的,如“拖延狗”“考研狗”“编辑狗”,还可以是形容词性的,如“暧昧狗”“势力狗”“虚伪狗”,还有将形容词或动词与成结合创造出来的“困成狗”“饿成狗”“淋成狗”等,有的甚至还与英语相关,运用英语缩略词或者直接音译使用,如“CF狗”“DotA狗”“狗带”“来死狗”等。在语言类推机制的影响下,此类网络热词层出不穷,摒除了原有的贬义色彩,更多的是善意的调侃与自嘲。

三、从认知角度解析“狗”的隐喻义

传统的隐喻被人们认为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中,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隐喻是在人类认知推理的作用下,将源域的经验投射到目标域,从而更好的去理解目标域。下面我们将运用隐喻理论来分析关于“狗”的网络热词的衍生机制。

“狗”喻自贬、自谦,特指一种放下身段、摆低姿态来生存的大规模群体,这类群体的共性就是非常辛苦的忙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职业,或是处于某一种相同的状态。如:“加班狗”“考研狗”“IT狗”“单身狗”等。

“狗”喻憎恨厌恶。如:“日了狗”,原创来自于新浪微博,后因网红王思聪爆出一张和狗在床上的图片,并配文:日了狗,而得到迅速传播,意指由于某件事导致心情极度郁闷,借此来宣泄情绪。

“狗”喻一种糟糕的生活状态。如:“累成狗”,一般动物劳累后都会气喘和流汗,而狗的排汗系统只有舌头,在劳累或闷热的时候,狗会张大嘴、气喘吁吁,给人以特别累的感觉,以此类推,出现了“困成狗”“饿成狗”“淋成狗”等。

“狗”的谐音现象产生语音隐喻,多用于调侃或增加语言趣味性。如:“狗带”是“go die”的谐音,来自于歌手黄子韬在一次演唱会上表演的英文rap:This is my life,I am fine,我不会就这样轻易地go die,一时间盛行于网络,以狗卑微可怜的形象调侃令自己不快的人或事。

“狗”喻过度依赖、痴迷于某事物或某行为。如:“手机狗”,把现代人对手机的痴迷和依赖通过与狗被人类栓狗链束缚相关联,形象的体现出手机之于人就像狗链之于狗之重要。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关“狗”的网络热词的隐喻大都是由其传统的带有贬义色彩的性格特征所引申而来,虽然抹去了原本恶意相向的传统喻义,但是整体趋于消极,可见“狗”这一来源域投射到人这一目标域,依然是基于认知主体长久以来对狗的观察而得出的。

四、“狗”类热词的流行原因

“狗”类热词的使用者多为年轻人,这一群体对流行事物比较敏感,并且喜欢标新立异,一般都是新词语的制造者、使用者和推动者。此外,现代青年面临着比较大的社会压力,房价、物价飞涨,工作繁重,生活节奏紧张,更加促进了这类自侃、自嘲新词的应运而生。

网络流行语一般都有固定的模板,易于进行模仿、复制,内容通俗易懂,可传播性强,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狗”类热词结构简单,容易类推,使用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或自娱自乐,或宣泄情感,使这类热词得到迅速传播,并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创新。

网络媒介作为流行语体得以产生与传播的平台,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及时性的特点,使得语言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为信息的交流提供了自由的虚拟环境,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轻松自在、无所顾忌,从而促进了更多充满活力的流行语体的涌现。

五、结语

语言不仅承载着社会文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新词的不断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本文通过隐喻认知解析了关于“狗”的网络热词的衍生机制并分析了其流行原因,以期对于推动语言的发展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G.& M.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韩晓祎(1992.8-),女,山西吕梁人,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中北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热词流行语单身
1亿单身撑起一个IPO
热词
百度APP×呷哺呷哺:热词和火锅很般配
从“乌镇热词”看改变
【第九十七辑】97热词是由北京话衍化的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