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甩掉错误观念 轻松应对痛风

2016-05-14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痛风性血尿酸急性期

在此,以张大爷为例,我们来对痛风防治常见的错误观念进行分析、纠正。

错误一:诊断不及时

痛风最常见的表现是单个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反复发作,严重者还可出现发热,常在喝酒、吃海鲜等摄入大量高嘌呤美食之后出现,多发生在大脚趾、足背。但这种情况最初常常能够自行缓解,很容易被忽视而不去就医。张大爷5年前就出现了上述症状,但误认为是扭伤,结果每次发作都稀里糊涂;而这丢失的5年正是痛风治疗的黄金时期。因此,出现如上情况一定要到正规医院专科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错误二:忽视或完全依靠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回归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饮食控制、加强运动等。但饮食控制方面的错误观念又是长期形成的习惯,改变起来确实很难。

忽视,完全不在意饮食控制 张大爷一直认为,不能尽享美食,生活就没什么意义。可是某种程度上,痛风就是吃出来的病,尤其是摄入酒精(包括啤酒和白酒)、肉类、海鲜、动物内脏等,这些食物嘌呤含量均很高,会增加体内尿酸生成,如不加控制,会加重病情或加快病情进展,反复发作者更应严格限制。

完全依赖饮食控制,甚至过于严苛,也是不足取的 部分患者过度控制饮食,“吃糠咽菜”艰难度日,甚至引发营养不良。其实饮食来源的尿酸仅占人体总尿酸的1/5,良好的饮食控制仅能使尿酸降低1毫克/分升。要想真正达到治疗目标,还需要正规药物治疗。

不恰当的运动会诱发和加重痛风 因为运动后大汗淋漓使血液浓缩,尿量减少,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的尿酸量减少,血尿酸水平升高;剧烈运动后乳酸产生增加,乳酸可抑制肾脏排泄尿酸,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同时,劳累、受伤和受寒是痛风发作的常见诱因。所以,痛风患者在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时,一定要尽可能地避开容易让关节受累、受伤的运动形式,尽可能保护好关节;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保证充足的尿量,以利于尿酸从肾脏排出。

错误三:急性期处理不得当

痛风性关节炎所致的疼痛非常剧烈,患者十分痛苦,因此容易病急乱投医。张大爷就是如此,各种偏方都试过,也跑了很多地方,花了不少冤枉钱。通常急性期处理不得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的不适当 采取热敷、按摩、足疗等会使病情加重;没有充分的休息、未进行关节制动也是疼痛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建议此期间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予局部冷敷,有利于减少滑膜渗液量和缓解关节痛。

惧怕药物副作用,等待病情发展而不用抗炎止痛药 国内外痛风诊疗指南均指出,该时期主要应迅速控制急性炎性反应,减轻痛苦,而不是任其发展。

滥用抗生素 有人认为关节红肿热痛是因为出现了炎症反应,可应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但事实上这种炎症反应并非因细菌感染引起,服用抗生素没有任何作用;即使服药后出现症状缓解,也可能是初期痛风性关节炎的假性自愈。且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还会导致耐药、过敏、肝肾损伤等临床问题,因此不建议应用。

积极服用降尿酸药物 许多病友迫切地想把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就像张大爷,痛风犯了,就自行服用大量非布索坦和苯溴马隆,结果疼得越来越厉害。这是因为应用降尿酸药物后,血液中的尿酸水平急剧下降,会使沉积在关节软骨及其他组织中的尿酸盐溶解,重新释放入血液,刺激炎性细胞的吞噬及释放炎症因子,导致关节炎症加剧。因此,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一般不主张采用降尿酸治疗,待关节疼痛症状消失2周以上才考虑加用降尿酸药物,而且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足量。

错误服用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尽管有剧毒,服用不当会产生中毒反应,但国内外指南均指出,秋水仙碱仍为痛风急性期一线用药。不过目前已采用既安全又有效的低剂量用法,而非说明书上所说的冲击疗法。但仍有很多患者不看医生,自己在药店购买药品按说明书服用,增大了发生副作用的风险。

一般来说,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可考虑加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布洛芬、依托考昔等,也可选择秋水仙碱,某些情况下也需要使用激素。但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错误四:非急性期尿酸被忽视

很多痛风患者在急性期过了之后,就认为痛风好了。而实际上,关节的炎症可慢慢吸收,关节疼痛可好转痊愈,但是体内的尿酸还处在较高水平,如同“不定时炸弹”般,随时可能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的再次发作,且高水平的尿酸在关节、软骨、软组织等处不断沉积,可引发痛风石,还会作为炎症物质损伤血管和脏器功能。

张大爷就吃了这样的亏,在长达20年的病程中,只是在关节疼时查过血尿酸,疼痛好转,便不再关心血尿酸水平的高低,等到问题严重时,损伤已经不可挽回。殊不知,长期高尿酸对脏器的危害不可小觑。国内外指南均指出,尿酸的持续达标能够降低痛风发作的频率,改善并发症,比如能够使痛风结节变软、缩小。尤其是像张大爷这样全身痛风结节且合并痛风石的患者,血尿酸至少应控制在360微摩尔/升以下;如能在300微摩尔/升以下,更利于痛风石的溶解。

对于降尿酸药物的选择也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常用药物有两种,一种是促进尿酸排泄的,如苯溴马隆片;另一种为抑制尿酸生成的,如别嘌醇。若病人B超显示有尿路结石,则不能应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以免增大尿路结石;轻、中度肾功能异常及泌尿系结石可选择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但要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目前也有些新的药物出现,如非布索坦,降尿酸效果显著,且没有超敏反应发生的风险,但由于价格较贵,不适合作为首选。

错误五:多种代谢疾病未能同时综合治疗

痛风常容易合并其他代谢性疾病,很多患者只关注尿酸,而忽略了其他代谢指标,如血糖、血脂、血压等。指南建议,对于每一位痛风患者,都应积极寻找有可能纠正的,影响尿酸生成或排泄的原因及伴发病,如肥胖、饮食因素、酗酒、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引起血尿酸升高的药物、肾结石病史、慢性肾脏疾病、遗传基因及中毒等。尽量避免应用有可能导致高尿酸的“非必需”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和袢利尿剂等;在一些情况下(如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必须应用利尿剂时,应注意监测血尿酸水平。像张大爷这样已经合并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患者,更需要多科协作,保驾护航。而很多得病时间不长的患者也应该多关注上述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护脏器功能。

猜你喜欢

痛风性血尿酸急性期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痛风性关节炎的辨治经验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尿酸正常后可以停药吗?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