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16-05-14李梅霞

李梅霞

摘要:课堂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进而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而这在课堂上就是通过提问来实现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做到课堂有效性的提问很重要。有效提问可以尽快将学生带进课文,渐渐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中不停思考,让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断增强,课堂信息的及时反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实际效果。本文提出这一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更加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有效性特征;提问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65-1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提问技巧、提问方式,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巧、用精的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讲究提问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真正讲得好的语文课是全面的知识介绍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是对课文的欣赏,最终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一、引而不发,启动心门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都必须把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接受和掌握新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起主导作用,应负引导的责任,不能代替学生。课堂提问要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努力使提问成为打开学生思路的钥匙。尽量少提或不提单纯的机械记忆性的和那些不大需要动脑筋的简单的是非式的问题。特别是对待高年级的学生,更应该如此。《孟子·尽心上》有一句话,叫“引而不发,跃如也。”讲的是一位善于教人射箭的人,拉满了弓而不射出去,却摆出跃跃欲射的样子,让学射箭的人自己去体会。这被后人喻为善于启发、引导而让学习的人自己思考和行动的好方法。这种方法,在课堂提问中也值得我们借鉴。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促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思考、分析、综合、概括,推论出新的概念和结论,起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不是一切都由老师代劳。这样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先问后点,遍及心海

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班级教学制度,不是单人教学。教师提问,如果先点人名,后发问,多数学生会认为没有叫自己回答问题而抱与己无关的态度,不积极思考问题。这是课堂教学需要防止的。教师发问不能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单独向某一个学生提问,那样就不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共同来思考问题。即使在指定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应要求全班学生认真听,看被答的人答得对不对,以便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纠正。这样可以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师所讲、所问的问题上。

三、难易适度,抖动心键

执教者课堂上的提问要难易适度。易,会留于形式,课堂气氛纵然活跃,但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积极调动思维,问题显得空泛,学生也无从想起,思维依然受到压制,得不到真正的情感体验。因此,执教者课前必须精心设计,从教学实际出发,本着“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提出问题,便能在教学的客体与主体间架设思维的桥梁,抖动学生的思维琴键。我在教授朱自清《背影》一文时,曾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文中四次描写泪水,请大家想一想每次流泪凝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这样的要求无疑把学生带进了思维的空间,学生经过阅读、分析、判断后,纷纷举手,讲述自己的认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推测激励,撩拨心弦

课堂提问是面向群体的,但由于个体差异,哪怕是最容易的问题,也会有少数同学不会回答或不愿回答,从而导致冷场的局面。倘若此时教师缺乏耐心,报之以讽刺、挖苦,或采用回避的方法,直接让他坐下,那只能在这些同学的心灵深处造成伤害,其思维不仅得不到启迪,久而久之反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那么如何处理这种冷局呢?可以采用“推测激励”的方法,即假定其能够回答,平衡学生的心理,激励其回答,培养其敢讲敢说的品质,挑动其求知的欲念。

五、相机诱导,弹奏心曲

与冷局有点相似的还有这类情景:学生因心情紧张,支支吾吾;词语贫乏,难述其词;思路模糊,答非所问等。碰到这样局面,也很难说不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要让学生走出窘境,弹奏出心之曲,相机诱导是上乘做法。如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我叫一位同学谈谈对“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一段话的理解,当时他支支吾吾,陷入了窘境。于是我便开导说:第一句关键的词语是什么?“使人快活”。从前后文看“使人快活”意味着什么呢?酒店里的人在耍笑孔乙己,寻求欢乐。这是好的社会风气吗?不,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噢,很好。再看二、三两句吧,它们说明了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可有可无吧。好,你连起来说说。经过诱导,这位同学茅塞顿开,回答得很好,他心里乐滋滋的。

六、评判鼓励,滋润心田

常见一些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不予评判,这是不足取的。给予评判,实质上是对学生的尊重。美国心理学家詹姗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渴望赞赏,希望得到肯定,这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可无足轻重地撤到一边,不要冷漠的纯客观的刻板鉴定和纯粹着眼于敷衍的消极处理,更不可冷嘲热讽。而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成功之处,予以赏识。大至对问题认识的深浅程度,语言组织表达、小至说话的声音表情、举止、神态等,都可作为赏识点,以激起学生获得赏识后的那种快感,得到肯定的愉悦。当然评判鼓励不要言过其实,让学生觉得近于虚伪,尽量切合实际,入情入理,使鼓励肯定,化作和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适当的课堂提问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运用得法不得法。用得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用得不好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课堂提问。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多掌握一种好的方法就多收到一份好的效果。我们一定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加以实践、总结,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