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地理课堂提问效度的探究

2016-05-14陈燕

新课程·中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效度探究

陈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和情感,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现在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家长也在关注着教学的有效性,社会的舆论亦大力倡导“有效教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思考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丈量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尺度。那课堂中教师应该怎么来提问题,而学生又用怎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以提高提问效度,这是我从踏上教师岗位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程度

作为新教师,往往容易把很简单的知识复杂化,使得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把知识点说得很难很深奥,以为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其实不然。我们需要把复杂的内容用很简单的形式表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我在第一堂地理课上就对学生说过:地理,贵在“理”字,它是一门科学,如果不讲道理,只是死记硬背,那就不是科学。那么,我该怎么样来适应学生的知识层次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呢。后来想想,其实也简单,需要我自己在备课过程中花大力气去搞清楚:怎么样才是适合学生的问题?怎样的问题是最难的?怎样的问题是可以层层深入让他们可以接受并积极思考的?教师在确定了课堂提问之后,还有一项容易被忽视的工作,那就是要进行换位思考。把自己定位于学生,试着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基础,在头脑中模拟一次今后在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合作讨论过程。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能够明白学生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的支持,而如果学生缺失这方面的背景性知识与技能,教师就要想办法为他们补上这一课。

二、设置“有效”且有“梯度”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层精辟地阐述道:“思维,从惊讶开始。”可见,“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习的动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才能准备好这个“疑”呢?教师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个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问题的有效性和知识的梯度性了。如果一下子就抛出一个很难的问题,那必然是会出现我一开始进行教学实践的那些问题了。特别是在公开课时,问题的效度和梯度没有把握好,那一堂课下来,气氛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试用小组合作讨论

平时查阅资料时发现,小组合作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早在杜威时代就在美国成为主流教学模式,普遍得到了世界各国相关人士的高度认同。自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小组讨论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但随着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不同的声音也开始显山露水:“小组讨论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对立的两种论调呢?细察之,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小组讨论的有效性上。那么,怎样的小组讨论才是有效的,怎样的提问思考的方式设置才能使一堂课成为有效的教学呢?

真正的小组讨论,意味着围绕学习课题的集思广益,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各种思想、观点的相互印证补充,相互碰撞启发。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小组讨论狭隘地定位于“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或是“教师用来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

2009年11月24日在武岭中学听了宁波一位老师的一堂区域地理课,他的课题是《中亚》,于师于生来说面临的问题都是内容太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他先展示了中亚地图,然后下发资料,给学生三个题目,再给学生两把“钥匙”,然后让他们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两把钥匙:A.掌握基本地理事实,建立空间概念。从位置、地形单元、国家、城市、交通线等这些方面着手,并且落实在地图上,形成空间概念。B.区域特征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了解位置、地形的基础上,根据气候形成和分布的规律,认识本区气候,并由此掌握植被水文等自然地理状况,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口、城市经济等人类活动因受自然条件影响而呈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的内部差异,采用比较分析法来获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在课堂中,这位老师用了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同桌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一个学生找信息,另一个学生归纳记录。最后他进行了总结归纳,让学生回忆今天的课堂上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么一堂课,我发现与其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摇头晃脑,还不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图例获得信息,作出归纳总结。这样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课堂的效率。

这些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自己不足之处及对如何改进进行的思考。在进行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以及自己不断反思的基础上,如果我在课堂中能够把那些好的经验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能拿捏好课堂提问的梯度、效度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环节,那我相信自己能够有更好的收获,学生也能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孟宪彪.新课改下高中地理课堂活力的探讨[J].都市家教月刊,2012(4).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效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