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原庙赋

2016-05-14苏轼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投江怀沙贾谊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伊[2]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赋《怀沙》[3]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4]教之以上诉。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5]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6]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释】

[1]朱熹在《楚辞集注·后语》言及苏轼此赋云:“……独公自蜀而东,道出屈原祠下,尝为之赋,以诋扬雄而申原志,然亦不专用楚语。其辑之乱乃曰:‘君子之道,不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是为有发于原之心,而其词气亦若有冥会者。”朱熹认为苏轼此文是为发屈原之心而作,并认为其词气与屈原暗合。此论可作参考。

[2]伊:助词。

[3]《怀沙》:作者为屈原,《九章》第五篇。

[4]冯夷:河伯。

[5]惸(qióng):同“茕”,悲愁孤苦。

[6]黾(mǐn)勉:勉力,努力。

【阅读指津】 骚体赋本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奇怪的是,北宋的苏轼本是宋词的写作高手,他为何也要“兮”来“兮”地也写起了骚体赋呢?

也许是骚体赋特别适于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愿帮闲的牢骚。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苏轼游历屈原庙,想起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同样被贬于穷乡僻壤,情不自禁就想吟诗抒怀,何不就用屈大夫惯用的骚体赋来赋一赋呢?权当做一回屈大夫的粉丝或超级模仿秀。

应当明确的是,苏轼与屈原大有不同,他尽管一贬再贬,但依然乐观旷达地活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之夜,他举杯邀明月,吟词一首,是为劝慰自己的弟弟,其实更在劝勉自己。滚滚长江流经黄州,这里同样具备投江的条件,可苏轼没有像屈原那样去做傻事,而是佛心高照,坚定超度,他相约佛印、黄鲁直等去泛舟赤壁,因此留下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妙词佳句。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他不是心灰意冷,而是诗兴大发,显然,他能从屈原的不幸中超脱出来,从污浊的世俗中超脱出来。贬到黄州,尽管生活非常艰难,难到必须靠朋友的接济才可养家糊口,难到怀才不遇的他必须亲手开荒种地,但这一切最终没有难倒他,他没像屈原那样去投江,却依然乐乐呵呵地面对一切,竟以所开垦的荒地为名,自称东坡居士——快乐居士也!

相比而言,贾谊的生死观虽比屈原积极,却比苏轼逊色。贾谊不及苏轼洒脱,虽说他不主张屈原投江而死,要顶住风吹雨打,但他自己却没能顶住来自于内心的自责,最终郁郁而死。

“好死不如耐活着”, 此俗语虽过于俗气,但也确实有些道理。固然,一个屈原势单力薄,假如屈原不死,坚信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且一个又一个屈原都这么想,都坚定地活着,活出“燎原”之势,想想看,人多了,力量就大了,就一定能改变黑暗的世界。就这一点来说,屈原的死其实很消极,也许就是一种屈服,一种自以为寡不敌众的屈服,一种怕斗不过恶势力而以投江来洁身的屈服。

阅读《屈原庙赋》,同样要联系苏轼被贬的经历,既要理解他心中的沉郁,更要看到他的洒脱乐观。其洒脱乐观可以从“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等句子中明确地读出。能认识到必要时应当急流勇退,说明苏轼就是“识时务”的“俊杰”,可从文中再找一些相关的句子来分析。可以与贾谊的《吊屈原赋》对比阅读。可以从开篇的方式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来比较。苏轼能够直接地运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像贾谊那样似乎有所顾虑,只是用大量的比喻来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

猜你喜欢

投江怀沙贾谊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文怀沙
漫画
文怀沙 每天都吃两片药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死猪“投江”暴露监管漏洞
身陷囹圄的文怀沙
贾谊谱系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