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室白粉虱防治现状及防治技术

2016-05-14荣海涛

吉林农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

荣海涛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阜新地区温室白粉虱分布与危害、发生规律、防治现状,以帮助农户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阜新地区;温室白粉虱;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45

1分布与危害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俗称小白蛾,是目前温室大棚内的最常见害虫之一,为害棚内作物包括番茄、茄子、黄瓜、菜豆、辣椒等蔬菜。温室白粉虱分布于60多个国家,1975年在我国始于北京,随着塑料大棚等保护地生产迅速发展,其分布地区逐渐扩大,目前几乎遍布全国。白粉虱为害的特点:一是寄主范围广,为害植物多达70科270多种,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蔬菜、花卉上都有发生;二是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寄主植物幼嫩部位吸食汁液,植物表现症状为褪绿变黄、萎蔫,甚至死亡;三是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四是分泌大量蜜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并常伴随着煤污病的大发生。白粉虱还可以通过在不同植物间取食而造成病毒病等病害的大面积发生。

2发生规律

在北方温室大棚内,白粉虱1年可发生10余代,并具有世代重叠,繁殖能力强,取食范围广、为害面积大等特点,但不耐低温。在棚内无滞育和休眠现象,可以以各种虫态在棚内越冬,周年为害作物。其成虫羽化后3天内便可交配产卵,雌虫平均能产140余粒卵,主要散产于叶背。成虫有趋嫩性,喜在植株顶部嫩叶处产卵。卵以其卵柄常从植株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保持水分平衡,不易脱落。若虫孵化3天内在叶背可作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能力,开始营固着生活。温度与白粉虱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有密切关系,繁殖适温为18℃~21℃,在温室中约1个月完成1代。

3阜新地区温室白粉虱发生与防治现状

3.1发生面积广,概率大

目前80%左右的温室大棚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现白粉虱的存在和为害。根据白粉虱能迁飞为害的特点,导致较多棚区受其影响的概率明显加大,给棚菜生产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3.2防范意识不强,防治不及时

由于大多数棚户对于白粉虱对瓜果类蔬菜造成的减产和品质的下降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白粉虱的迅速发生和传播。

3.3用药单一,不注重正确的施药方式和方法

单一用药和错误的施药方法都会导致药效的降低,进而导致白粉虱对药剂产生抗药性。

3.4乱用化学药剂

在选择药剂防治白粉虱的时候经常会受到小商小贩们误导,错误地选择药剂以至于出现药害等更严重的后果。 所以,如何提高棚户对于温室白粉虱的防范意识,如何加强温室白粉虱防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传授棚户如何选择优良的药剂和正确的施药技术,已经成为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4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

在白粉虱常年猖獗的棚区适时轮作,定植前及时进行土壤消毒,以此减少越冬虫卵的数量,来达到控制白粉虱大发生的目的;培育健康的“无虫苗”,把育苗与定植分隔开,做好育苗前的防控工作,并在重要的通风口张挂防虫网,将外来虫源控制住;提倡种植趋避植物。温室大棚附近避免种植黄瓜、番茄、茄子、菜豆等白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棚内尽量避免套种黄瓜、茄子、番茄、菜豆等白粉虱发生严重的蔬菜,以杜绝白粉虱大发生所需的有利环境条件。

4.2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来控制温室白粉虱的种群数量,以达到压低和消灭害虫的目的。自然界温室白粉虱的天敌昆虫有很多,以丽蚜小蜂(Chrysoperla rufilabris)为例进行生物防治。当白粉虱成虫密度在0.5头/株以下时,释放丽蚜小蜂成蜂15头,每隔2周释放1次,共防治3次,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为害。

4.3物理防治

白粉虱具有趋黄性,可在温室大棚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将黄板均匀悬挂在植株上面,黄板底部与植株顶端相平,或略高于植株顶端。当白粉虱粘满板面时,需及时涂粘油。利用安置防虫网的措施封闭门窗、建立隔离门等,将室外的白粉虱控制住。或者在新种植的作物上覆盖轻质纤维网,使成虫无法在植株上产卵也可以取得良好的防虫效果。用高温闷杀法防治温室白粉虱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量,还能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达到降低农药污染的目的,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有效措施。

4.4化学防治

针对白粉虱世代重叠的特点,只能多次连续用药才能见效。用药的时期应选择在白粉虱发生初期进行,常用药剂包括:25%扑虱灵(噻嗪酮)乳油1000~2000倍液,可根据虫口密度适当掌握浓度大小。扑虱灵对卵和若虫有特效,但对成虫基本无效;2.5%功夫(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加入25%的阿克泰水分散粒剂6000倍液连续使用,速效性和长期性防效较好;1.8%阿维菌素乳油3500倍液,可以干扰白粉虱的神经生理活动,兼具熏蒸、触杀及胃毒作用,渗透能力强,低毒,持效期长,但是对卵无效;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500~5000倍液,喷药后1~15天防效可达75%以上,毒性较低,是控制温室白粉虱的良药。

以上药剂为防治白粉虱的常用药剂,由于白粉虱一旦发生就很难根除,但为了避免白粉虱进一步的扩散和其抗药性的产生,在施药上应该注意轮换施药。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梨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及应用研究
凉山州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浅谈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