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地区大田玉米病虫害防治

2016-05-14李天浩

吉林农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防治方法

李天浩

摘要:笔者对辽西地区大田玉米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遭遇的病虫害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当地多发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总结。

关键词:主要病虫害;防治时间;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43

辽西地区大田玉米的病虫害重点防控玉米螟、二代和三代粘虫、地下害虫、玉米矮化病、玉米茎腐病和大斑病。在防治时间上以冬闲前、春播时、夏季病虫害高发期三个时期为重点。防治方法是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前提下,以绿色防控为主,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

1冬闲前

冬闲前深耕田地和灭茬。深耕田地和灭茬,能够有效破坏病虫害栖息场所,降低病虫源基数。

2 春播期间

2.1为害情况

主要有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地老虎较大的幼虫(三龄后)白天躲在土壤中,夜出活动为害,咬断幼苗基部嫩茎;较小的幼虫(一、二龄幼虫)昼夜活动,啃食心叶或嫩叶;造成地块大面积缺苗。大部分地下害虫多在玉米6叶期以前为害。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常常造成大片缺苗,使亩株数量骤减,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2.2防治方法

2.2.1选种 玉米品种不同,抗病能力差异很大。选用抗病的玉米品种,可减轻玉米后期受病虫害为害的程度。由于抗性品种大面积种植一定时间后,抗病性也会减弱或丧失,慢慢变成易感病品种。因此应同一地区同时栽种几个品种,避免长期种植单一品种的玉米,降低患病几率。

2.2.2种子处理 实施种子包衣,或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合理混配拌种。采取统一的技术指导,做到集中连片大力度推广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技术,加强种衣剂质量监督工作,提高治虫防病效果。

2.2.3耕种 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可以适当与马铃薯作物轮作,减少或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2.2.4土壤处理 在4月初之前处理完所有玉米螟幼虫可能的越冬场所,如玉米秸秆、玉米穗轴等减少越冬害虫的基数;玉米秸秆同时也是大斑病、小斑病等病菌的越冬场所,是田间发病的重要原因。春播前应将深翻土壤,可以消灭部分地下害虫;消除杂草以达到减少田间地老虎落卵量的目的。播种前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期玉米螟、大斑病、小斑病、地下害虫等的为害会明显减轻。

2.2.5诱杀 对四龄以上幼虫用毒饵诱杀效果较好,方法是每亩用0.5公斤50%辛硫磷乳油,加清水5升左右,喷在4~5 公斤炒香的黄豆饼上(也可用棉籽皮代替),搅拌均匀即成。于傍晚撒施于玉米幼苗附近。

3 夏季病虫害高发期

3.1大斑病的防治

3.1.1病状 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以感染大斑病,此种病一般是下部叶片先发病,由下向上发展,干旱年份也有中上部叶片先发病的。在自然条件下,很少发生在苗期,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尤其是抽穗以后,病情逐渐加重,此病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叶鞘和苞叶。受害叶片初呈水渍状青灰色小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成中央为黄褐色或青灰色,边缘为暗褐色的棱形斑。抗病品种只发生黄白色病斑或淡黄色小点,而感病品种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连片,导致叶片枯黄坏死。潮湿情况下病斑上还可产生大量的黑色霉层,严重时在叶鞘、苞叶、雌花柱头和雄花颖苞上也能产生黑色霉层。在气候湿润和田间密度较大的情况下,病害发展较快,一个月左右即可使整株叶片枯死。

3.1.2防治方法 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发病叶片达20%时,植株达70%时,进行喷药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天,连喷2~3次。

3.2茎腐病的防治

3.2.1病状 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扩展蔓延,发病初期茎地上部第一、第二节间有纵向扩展的褐色不规则病斑,剥茎检查,内部组织腐解,维管束游离呈丝状,茎秆变软易倒。大多数病株次生根及其初生根坏死,变成红色,须根减少。条件适宜时,病情快速发展,地上部分得不到水分,致使整株突然干死,叶片呈灰绿色,尤其是雨后天晴时,萎蔫和青枯更为明显。

3.2.2防治方法 主要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若发现零星病株可用甲霜灵4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喷根茎或灌根,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发病中期用98%恶霉灵2000~3000倍液灌根。

3.3玉米螟虫和粘虫的防治

虫害轻则造成缺苗断垄,重则重新翻种,最为严重的是虫害发生在玉米抽穗期,辽西地区的气候因素导致再次补种任何作物在秋季无法收获。以玉米粘虫为例,由于粘虫繁殖力高(单雌性产卵1000~2000粒),在发生严重的时期,可能一夜之间吃光所有的幼苗,不只是缺苗断垄,甚至需要重新翻种。玉米螟虫蛀食玉米的叶、茎、雌、雄穗,造成枯心苗、折茎,玉米螟属于迁飞性害虫,幼虫食叶成缺刻,经常是吃光一块地,再集体迁移至另一块地,因此提高联防意识尤为重要。

防治方法:一是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每亩地设置3~6个释放点,统一释放赤眼蜂2~3次,将蜂卡(放蜂器)别在或挂在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上,要确保投放赤眼蜂的数量和质量。玉米穗粒期主要虫害是玉米螟和蚜虫,可在抽穗前用呋喃丹、毒土或颗粒剂丢入喇叭口中,还可见虫后用高氯或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叶面喷施。在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中,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农业防治措施应贯穿于玉米整个生育期,尤其是做好播种前的防治工作,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二是玉米粘虫灭杀技术。人工灭杀可在玉米出苗后,在早晚幼虫活动期间人工灭杀。

化学防治:毒饵诱杀,每亩用90%吗敌百虫100克对适量水,与1.5公斤炒香的麸皮上制成毒饵,在傍晚时顺着玉米行撒施,进行诱杀;撒施毒土,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75~100克适量加水,与40~50公斤砂土拌匀扬撒于玉米心叶内,既可保护天敌,又可兼防玉米螟;叶面喷雾,40%氧化乐果5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加77%敌敌畏25毫升对水30公斤叶面均匀喷雾;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加灭幼脲50毫升对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

猜你喜欢

防治方法
浅谈红松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关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思考
刍议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方法
绿色农产品露地黄瓜三大病虫害防治技术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分析果树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方法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鸡球虫病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杨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