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人格相较

2016-05-14蒋莹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蒙克

蒋莹

摘 要:纵观中西方的画坛,不乏有着相似阅历的画者,他们同感受到了时代转变所带来的隐痛,将活生生情感倾注于画作上,从而产生了艺术上的共鸣。他们是时代的疯子﹑时代的英才,给绘画史带来了震撼,又为当代所推崇的艺术大师。本文以朱耷和蒙克为例,探寻两人现实人格面貌下的艺术风格,感知画作里持有的精神内省。

关键词:现实人格;朱耷;蒙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183-01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水墨写意画的代表人物;蒙克(1863-1944年),挪威画家,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先驱。这两位画家相差200余年,距离我们也有几个世纪之远,身处在同样动荡的时代受众人排挤,却在艺术上有着超出人寰的作为。本文围绕朱耷和蒙克的现实人格面貌,对所持艺术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试图揭开二者艺术生命的普遍规律。

一、二者的人格面貌

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里却扮演者相同社会角色的朱耷和蒙克,这使得他俩在现实人格方面存在相似之处,其首要特征便是孤独率性。

朱耷,又名八大山人,是明朝宗室后裔。明朝灭亡,一夜间由皇室后裔沦落为布衣平民。国破家亡却不能有所作为,为求存活的朱耷只有从此过上隐姓埋名遁迹空门的日子。能想象他内心仍旧充满悲愤,终日的反复拷问终让他陷入精神的狂癫。朱耷国破家亡心不亡的心境,这对他现实人格的形成有莫大关联。不难发现,这样的心境支配着他的画风。本是生性敏感孤僻的朱耷,随之禅学使得他现实人格颓然自放,在矛盾的性情中充满张扬,才有了“雪中竹,笼中鸟,无水之鱼,无根之木”的画面呈现。

蒙克,可以说他是位不被命运之神眷顾的苦童,伴随他的是潦倒﹑疾病﹑攻击……,家庭的不幸,至亲的接连死亡,使得蒙克自小就把生活定位为“精神错乱和疾病的孪生子”。如果说,死亡已是不幸,那失去爱人对爱情产生恐惧更是他这生更大的灾难,蒙克曾在三段感情里周旋而无果,最后段感情让他永远的失去小拇指。至此,他不能以常人视角去看待女性形象,无疑,这对他的艺术来说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反叛的心理造就了他易走极端的现实人格。描绘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和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题材无非就两种:一是“疾病死亡”,另则是“爱情”,这都是蒙克所经历内心的呐喊。

二、二者“现实人格”比较

朱耷与蒙克,二者成为社会“多余人”,其外因无非是社会的黑暗和文化缺乏宽容,但最促成的还得归于二者性格情感上的原因。

成为朝代遗民,过着归隐生活的朱耷,内心并不甘愿就此沉沦将贵族的尊严随之磨灭。在如此绝境逼人的情境下,朱耷只能通过诗文书画将其满腔悲愤和热血倾泻其中。而蒙克不幸的人生中有死亡,有爱情,这无疑将他推进更痛苦的深渊,社会的排挤和评击也在慢慢消磨着他。对于两个天性敏感且情感强烈的画者来说,应对生活中的屡屡挫折时易走上极端。他们对人际交往时存梦想,但天性的孤独又很难面对现实社会的要求。

不论是出于外因还是内因,这两点对于二者的现实人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环境的压制铸就了他们叛逆且扭曲的人格,迫使他们用自己极端的方式反抗着看似诸多的不合理。或许我们应该转换思考,正是这种异常的个性才造就了卓尔不群的二者?我们不妨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朱耷和蒙克“多余人”的身份,让他们和社会保持了距离和界限,他们才能站在艺术的舞台上尽情揭露对社会的不满和人性的蔑视,但过于激进的二者,在人格和心理上都显现着多重分裂。通过绘画自我放逐,让他们在人格和心理具有的多重分裂显现的外露于众,这或许也成了他们精神人格异常的把柄。

三、二者艺术与现实人格的关系

正因艺术与现实人格的紧密联系,朱耷和蒙克的艺术较之传统绘少了中规中矩的绘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富有张扬的情感和节奏感的线条,呈现出饱受情感痛苦的精神面貌。

朱耷自幼耳濡目染于贵族的书画名作,亡国后笔墨上的宣泄才有了精神上的解脫。其画作中,最常见的便是残缺不美的形象,在他的画笔下生动显现为充满倔强之气的“白眼鱼鹰”。他寄情于画作,画面以简胜多,笔墨个性鲜明。绘画中期,画面构成上的虚实相生,通过“取其质﹑灭其形”对花鸟的描绘平添精神,最终达到形神兼备。朱耷将情感中的苦乐﹑悲喜通过画作诉说于世人。所持花鸟极具象征性的表现,在当时的画坛可谓是首屈一指的。朱耷转变了物象在传统视觉经验上的常态,画作注入情感信息的符号,使其促成了他独有的现实人格。

被称为“世纪末”艺术的蒙克,透过作品便能发现所持有的自我精神内省,看了使人倍感压抑的灰色调正是他特有经历的内省。观蒙克的作品,色彩癫狂流动,画面中色彩鲜亮的部分能燃气观者的内心,这种色彩正如他的现实人格一样,密不可分。翻阅蒙克的作品集,能直观感知他的绘画风格的演变历程,但画面扭曲的线条是他一直保有的,正如此他的画面总营造着一种恐惧与不安。画笔下的人并不美观甚至是变形且充满诡异的,但画里如画外的种种感受是真实的,他更像是一名记录者。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英),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蒙克
神奇的草木之丛林中的笑声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生盐长醋”树与“神秘化糖”果
树林里长出来的各种食物
蒙克,一声尖叫响彻百年
《蒙克传》新书推荐
蒙克的世界不只有呐喊,也有绚烂风景
名画《呐喊》中的人原来不是在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结发夫妻” 蒙克:许下个天长地久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