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遥:绵长的历史画卷上泛着暗色的光

2016-05-14越声

小演奏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弦子古城

越声

如某说丽江是纯美的南方少女,那么平遥就是粗粝的北方汉子。尽管有经年累月汹涌而至的客流冲击,平遥却依然保存看浓郁的晋商文化气息,深宅灰墙、市褛落日、社火锣鼓、淳朴民风,从这点上来说,平遥就是一条真汉子!有人说它不如南方古城那般温婉动人,更不及它们有灵笺,但你来了,漫步在古城里,打开它绵长的历史画卷,很多个不经意的细枝末节,便会让你看到它正泛看暗色的光。

漫步古城,品味古朴情怀

平遥旧称“古陶”,位于山西北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不仅是我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也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古城墙把平遥县城分成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的街道、铺面、楼市保留了明清形制;城墙以外为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漫步古城,得知古城由纵横交错的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构成。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每一个铺面都结实高大,且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铺面的后面则是民宅,这些民宅全都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四合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会看到建有砖雕照壁,檐下的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院内紧凑的布局令人联想到一种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古城中的牌坊透着晋中古色,安静地立在街市中。古城里弥漫着一种灰色,带着青砖灰瓦的气息,合着居民悠闲的生活节奏,走在古城里,整个人的精神都松弛下来。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看起来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香古色的风貌,正是这种古朴的味道,让人感到特别舒适安逸。

租了辆自行车来到双林寺,它离古城有10公里远,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双林寺坐南向北,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寺内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寺内的西侧主要是庙院,沿着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前院为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有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干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祠。寺内的东侧则是禅院、经房等。从外面看,双林寺颇似一座小城堡。有人说,双林寺是彩塑艺术的宝库,确实,寺内的彩塑造像至少有2000余尊。

古城以砖木结构和窑洞式为主,这些两进、三进、四进的四合院轴线明确、房舍对称、单坡屋面、外观封闭、左右互通、纵深相连,并配有书院、花园、晒场、偏院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建筑外观讲究,饰以秀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彩绘、照壁,城内的3000多处民居远远超出了住宅的实用意义,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见证。

古城最有名的商家就是中国最早的银行——日升昌票号。日升昌占地1400平方米,拥有建筑21座。走进柜台,看到称银两的天平,可以想象其当年营业场景,进门对面墙上悬挂着诗文牌匾,这些诗文便是中国最早的银行密押制度,即用汉字代表数字的密码法,而且这些代码不断变更,不是局内人,很难识其真面目。

在平遥最值得一看的建筑要数平遥县衙,它占地26万平方米,始建于北魏,完善于明清代。县衙入口是悬山式建筑,宽三间,进深两间,东西置八字影壁两座,东次间放一面“喊冤鼓”,衙门对面建独立照壁一座,上浮雕“贪吞八宝”图,警示官吏莫要贪腐。两边为赋役房,是收取赋役钱粮的地方。正门是仪门,为礼仪之门,平时关闭,走旁边的“人门”和“鬼门”。普通人可走两门,但提审犯人必走“鬼门”。中院是大堂,是知县的办公室,上书“明镜高悬”,设文房四宝、惊堂木、印盒。大堂东侧的耳房是钱粮库,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局和粮食局。赞政亭是知县听取乡绅、退休官员对治县意见的地方,也就是参政议政之地。另外,还设有分管民政、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等事务的知县直管机构。可以说,平遥县衙是中国封建文化的见证。

听弦子书,找寻独属平遥的灵气

去平遥的路途中,就有同事说同属著名的历史名城,平遥的厚财少文使它缺少了丽江古城的灵气。可我在平遥古城闲逛时却有不同的感觉,每每被不期而遏的古桥、古塔、古寺、古庙等留住脚步时,那些古玉古铜、古陶古瓷、古字古画似乎都在默默地散发着“文”的气息。之所以游客有此一叹,可能与当地导游的宣传有关。先后为我们服务的两个地陪,津津乐道的都是历史上的晋商们大展拳脚的人生乐章,很难从她们大同小异的讲解中,领略到这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蕴含的厚重文化。迫不得已,我很不礼貌地打断了一个小姑娘,向她询问弦子书,见我知道弦子书,小姑娘不好意思地笑了:“弦子书不在‘平遥三宝之内,我就没准备了。”看来,想在平遥听一段旧时的弦子书,还得靠自己的双腿去发掘。

其实,平遥的弦子书又叫平遥盲书,俗称瞎子说书,它起源于明代中后期,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

据记载最早的说书艺人,是清代末年平遥襄垣乡曹壁村的文明昌、王家庄乡蒋家堡村的常元禄、抗战时期东泉镇西戈山村的裴广礼,而当今享有盛名的说书艺人是裴芙春(裴广礼之子)。靠着自己的双腿,我终于有幸欣赏到这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栋从窗户到栏杆、从斗拱到屋檐都缓缓流淌着古意的旧院落,我和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很荣幸地听到了一位民间老艺人演奏的一段弦子书。只见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者把两块檀木板绑在左小腿上,又把小钹绑于右膝盖后就开始演唱,他右手既要弹拨三弦又要敲击小钹,而左腿则不停地上下起落带动腿上的檀木板打出节拍,犹如一个小小的乐队在伴奏,也似今天的架子鼓手在操作。当地人说这是最原始的唱法,改进后的更悦耳些。可我始终觉得还是这种唱法最妙,这是一种不加任何修饰、点缀的原生态戏目,无论老者的唱腔,还是那檀木板敲击出来的节拍,都颇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天籁之音。

据了解,弦子书的唱腔最早吸收了晋东南琴书中的一些韵味和晋中民歌小调的风味,是二者糅合而成的新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艺人们在乐器上逐渐增加了四弦琴、二胡和低胡等,在唱腔上,不断吸纳地方戏曲、秧歌和流行歌曲中的一些现代元素,使其旋律变得更加流畅,板式也形成了平板、散板、剁板和念唱板等,唱腔自由灵活、方言韵白,地方色彩浓厚。

弦子书需要静心聆听,它的美在于栉风沐雨后的宠辱不惊,在于抬眼低眉间的楚楚动人。虽然弦子书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水平、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有着鲜明的地方痕迹,但我分明感到这是一种悉心、会意、美妙、超脱的音乐。我甚至觉得听那位老者唱弦子书,宛如当面听瞎子阿炳演奏《二泉映月》一样,能让我从中听出演奏者对人生的追忆和心灵的纯洁向往。

弦子书吸引我的另一个方面是演奏者在唱书的过程中不停地做运动,不知不觉中就把陶冶性情、松弛身心与养生保健等合而为一,这不正是现代人想要的吗?

猜你喜欢

弦子古城
古城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挂在墙上的弦子
万里黄沙处,一座正在消失的古城
弦子:二次成长也很美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巴塘弦子:寻觅藏族音乐的“活化石”
口弦子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