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伯明翰模式视角下《奥赛罗》中人物对话分析

2016-05-14陈秀琪

资治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

陈秀琪

【摘要】伯明翰模式旨在为分析日常会话语篇提供结构理论框架,目前将其运用到戏剧文体学进行话语分析,国内外还很少有人涉猎。基于前人研究,本文试图采用伯明翰话语分析模式,从语篇的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中一定场景中人物对话进行分析,探究剧中悲剧始作俑者伊阿古的话语策略。

【关键词】伯明翰模式;话语分析;话语冲突;《奥赛罗》

一、引言

戏剧话语研究可谓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第六章谈及悲剧艺术时,提到全部悲剧艺术包含的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歌曲”与“形象”(陈中梅,1996:63-74)。并指出话语在展示情节、性格、思想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伯明翰模式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Sinclair和Coulthard(1975)以课堂师生之间的对话作为语料基础,试图建立起来的明确的话语结构模式。伯明翰学派的Burton(1980)最早把这一模式运用到戏剧文本分析,但由于戏剧本身篇幅的冗长和对话的无序性,Burton也没能把这一模式全面运用到戏剧分析。辛普森(Simpson,1997)指出,戏剧话语结构分析主要从回合结构这一层面进行,回合结构中包含多个语步单位,单位的缺失或是增加构成了一定的戏剧意义。国内学者王虹(2006:78-81),纪静(2010:161,168)从伯明翰模式中语步和话语行为两方面分析了戏剧特定场景,论证了这一模式分析戏剧文本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由于戏剧对话特点造成的分析难度,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话语行为、语步、回合结构层面对戏剧某个场景进行分析,进而揭示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此外,文献检索表明,目前没有学者利用这一话语结构模式分析莎士比亚戏剧对话。本文运用伯明翰话语结构模式,集中从回合结构层面,以莎剧《奥赛罗》中奥赛罗和伊阿古对话为考察对象,分析剧中悲剧始作俑者伊阿古的话语策略。

二、伯明翰话语结构模式回顾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Sinclair和Coulthard(1975)以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对话为语料设计课堂师生的交流模式。此外,借鉴韩礼德在描述句子语法中所使用的“语素-詞-词组-从句-句子”的等级结构,他们把课堂话语结构由低及高分成“话语行为-话步-回合-语段-一堂课”。进而他们又概括出引发语步(I),反应语步(R),反馈语步(F)的I/R/F的回合结构模式。而后,Burton(1980)试图架起课堂对话与日常对话间的桥梁,提出引发语步(I)和反应语步(R)的多次重复,强调了人类对话过程中反复性,任意性的结构特征。贝利(Berry)(1981:120-145)反对Burton忽略反馈语步(F)所形成的模式,认为此模式仍不具普遍性。进而Coulthard和Brazil(1981:98),增加了对话中可能出现的结构单位(R/I),阐释了对话中说话者做出应答,引出新话题的情况。

综合其发展来看,尽管伯明翰话语模式得到了完善,但考虑到日常对话和不同文本对话的多样性特征,其概括性和全面适用性我们仍持保留意见。尽管如此,但正如国内学者王虹(2006:64)所说:“目前研究者提出的话语结构模式,很难达到与语法结构模式一样的系统化和条理性。虽有不完善的地方,并不妨碍将其运用到文本分析中。”

三、伯明翰模式下《奥赛罗》中奥赛罗和伊阿古的对话分析

对比伯明翰话语模式的语料来源(师生双方的对话)和戏剧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间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在话语参与者方面有着相似之处;此外,伯明翰模式等级结构中所强调的话语行为,这也与戏剧话语的动作性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都给我们运用这一模式分析戏剧对话提供了可行性基础。

1.《奥赛罗》:文本分析

本文所选的戏剧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奥赛罗》。剧中讲述摩尔人奥赛罗将军因听信旗官伊阿古的谗言,怀疑妻子苔丝狄蒙娜与自己的副将凯西奥有奸情,最终杀死无辜的妻子并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伊阿古是悲剧的始作俑者,悲剧的起因集中表现在第三幕的第三场。下面就以此场伊阿古和奥赛罗的对话为例,重点从伯明翰模式中的回合,语步和话语行为三个方面分析戏剧对话特点,试析伊阿古成功挑拨奥赛罗的话语策略,探究两者人物关系。

场景一是第三场开始的奥赛罗和伊阿古的第一次对话。奥赛罗和伊阿古恰巧看到凯西奥从苔丝狄蒙娜身边走开的场景,伊阿古便含糊其辞地进行挑拨:

在本场紧接着的第二场景中,伊阿古依然首先挑起话题,开始了第二次和奥赛罗的交谈。他通过询问奥赛罗关于他、苔丝狄蒙娜和凯西奥三者的人物关系,调足奥赛罗的好奇心,开始不露痕迹的进行挑拨:

2.话语回合

Herman(1991:98)在《戏剧对话及话轮交替系统》中指出,戏剧意义不仅通过戏剧内容本身来实现,还产生于会话交流中所交织的网络结构。从而展现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下面先从话语回合结构进行分析。

下面表3以更直接的方式表示出场景一的应对模式:

第一回合呈现出“I-I-R”的结构模式。伊阿古首先展开新话题(I1),在奥赛罗面前清楚地表达自己不喜欢看到苔丝狄蒙娜和凯西奥在一起的观点。紧接着奥赛罗以疑问的形式回应,表达自己不知伊阿古的话从何而起的疑惑。奥赛罗提出问题的话语行为构成阻碍语步(I2)。这里残缺的应对结构显示了伊阿古成功挑出话题,调起了奥赛罗的好奇心。I2所蕴涵的询问信息的话语行为,其预期的配合语步是提供信息。面对奥赛罗的问题,伊阿古进行回应(R1),满足了奥赛罗的预期,从结构上是和谐的应对模式。从表1中我们看到,对于伊阿古的回应(R1),奥赛罗没有把这一话题继续下去,而是以新话题开启了第二个话语回合。第二回合中的“I-R-F”结构完善,对话趋于和谐。

通过表2的对话分析,在场景二中,两个话语回合都是残缺的。第一个话语回合中,伊阿古首先引发新话题,对凯西奥是否知悉奥赛罗和妻子的恋情进行询问。奥赛罗对伊阿古的引发语步(I1)进行肯定回答(R1),并反过来对伊阿古所提问题进行追问(I2),伊阿古的话题吸引了奥赛罗的注意。面对追问,分析伊阿古的回答(L91),我们得知,伊阿古通过回答的形式,再次引出新話题(I3),奥赛罗第2次发起追问(I4)。本回合话语应对模式详细如表4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回合详细接连的“R/I”和“I”的出现揭示了戏剧对话紧凑的结构特点和步步紧推的剧情进展方式。也验证了董建和马俊山(2006:121)称戏剧为“时间上的艺术”的这一说法。

场景二的第二个话语回合中,面对奥赛罗的问话,伊阿古没有配合回答,反过来进行重复提问,结构上再次开始话题(I6),在得到奥赛罗的配合语步(R7)后,伊阿古含糊其辞转换新话题,开始新的语步(I7)。对此奥赛罗的再次追问(I8),伊阿古依然不直接回答,结构上构成阻碍语步(I9)。这个回合更直观的应对模式如表5所示:

本回合的话语结构基本回合结构“I-R”遭到破坏,连串的引发结构语步的出现,回应语步的缺失构成了戏剧意义。伊阿古的阻碍语步体现了伊阿古对奥赛罗的问题,不急于说出凯西奥不老实的事实。而奥赛罗对于伊阿古的不配合却不依不饶,发起一连串的提问性的引发语步。这里,伊阿古通过对话题的阻碍这一策略进行引诱,成功调动了奥赛罗的好奇心,不露痕迹地让奥赛罗逐步开始有了疑心。

3.语步的分配和话语行为

Simpson(1997:145)提到,语步是话语的核心。王虹(2006:70)在分析话语结构时也指出,语步是最小的互动单位,语步间的互动构成了会话的结构特征。Burton在日常对话中发现,开始语步后可能存在配合和不合作的话语行为,于是他提出了“配合语步”和“阻碍语步”两个新语步,并提出了“配合”和“阻碍”的两大话语行为,拓展了伯明翰结构的适用范围。下面我们就重点从这两个语步的分布格局,及其所蕴含的话语行为来探究戏剧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表6展示的是第三幕第三场中奥赛罗和伊阿古对话的语步分布格局: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场中奥赛罗和伊阿古发出的语步数量相当,并且纵观本场对话占绝对性的一应一答对话模式,且说话双方对话分布较均匀。本场中,奥赛罗直接开始话题24个,占其语步总数的近50%,并且其中多以提问和反问的形式出现,期待伊阿古进行回复;而伊阿古则13次直接开始语步,逻辑结构上来看,话语的主导权掌握在奥赛罗手中,表面上奥赛罗可以选择进展的话题,这点间接体现了奥赛罗和伊阿古的地位差异。

(一)阻碍语步的分配格局

如表6所示,奥赛罗发出阻碍语步3个,占总阻碍语步的21%;伊阿古发出的阻碍语步多达11个,占总阻碍语步的79%。Foucault(1978)在谈及性别语言时提到,“话语是权力的工具和后果,又是阻碍,阻力抵抗和一个相反的战略出发点”。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日常话语交流。这里不均衡的阻碍语步分布格局表明了说话双方关系的失衡,尽管伊阿古和奥赛罗间有明显的地位差异,但对于奥赛罗发起的开始语步,伊阿古仍多达1/5的阻碍语步突出表现了其不配合的话语行为。通过阻碍语步,伊阿古对奥赛罗提出的话题进行回避,同时运用这一言语策略,调足奥赛罗的好奇心,让奥赛罗从心底产生疑惑。伊阿古越是吞吞吐吐,越能引起奥赛罗的好奇;伊阿古越是拒绝的越是果断,奥赛罗越是疑惑迷茫。

(二)配合语步的分配格局

在第三幕第三场中,伊阿古发出配合语步28个,占所有配合语步的近65%,由奥赛罗发出的配合语步有15个,占近35%。

伊阿古对奥赛罗发起的近55%的开始语步进行支持配合,维护了话语框架,从结构上满足了奥赛罗对语步的预期。但通过对配合语步的话语行为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在伊阿古的28个配合语步中,有10个配合语步的话语行为暗含阻碍和引发新话题的话语行为。这点表明和谐的应对模式下暗藏了不和谐因素。伊阿古通过暗示的策略巧妙地让奥赛罗落入其话语圈套,很好地推动了话题的进展。

综合上述语步分布格局的分析和文本探究,我们得出:伊阿古主要通过表面上配合,实际上通过诸如提供过多或过少信息,避重就轻,转换话题等不配合的言语策略,从而实现话语暗示,循序渐进地引诱奥赛罗落入自己引导的话语套路,不断起疑心并推论出苔丝狄蒙娜和凯西奥有奸情的结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四、结语

伯明翰话语结构模式为我们分析戏剧文本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建立在话语回合,语步及言语行为结构基础上进行戏剧对话分析,能够揭示戏剧意义产生的方式,展现深层人物关系。

本文主要运用伯明翰模式的回合,语步和言语行为三个层面对奥赛罗和伊阿古对话的两个场景进行深层次解剖。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本文论述了悲剧的主要起因,解构了伊阿古话语策略的实现方式,揭示出了深层次的人物关系。在戏剧对话分析中,运用话语结构模式进行《奥赛罗》解读,为展现人物,揭示作品意义提供了新的诠释途径。这也使得戏剧评论乃至文学评论可以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Berry,M.Systemic Linguis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A Multi-layered Approach to Exchange Structure[Z].In M.Coulthard&M.Montgomery.1981:120-145.

[2]Burton.D.Dialogue and Discourse:A Sociolinguistic Approach to Modern Drama Dialogue and Naturally Occuring Conversation[Z].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1980.

[3]Coulthad,M.&Brazil,D.Studies in Discourse Analysis[Z].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1:98

[4]Francis,G.&Hunston,S.Advances in Spoken Discourse Analysis[Z].London:Routledge.1992

[5]Foucault.Michel.The History of Sexuality[J].Vol.1.Trans.Robert Hurly.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8.

[6]Herman.V.Dramatic Dialogue and the Systeamtics ofTurn-taking[Z].Semiotica,1991:98

[7]Sinclair,J.M&Coulthard.M.Towards and Analysis of Discourse:The English Used by Teachers and Pupil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8]Simpson,P.Language Through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Z].London:Routledge.1997:145

[9]陈中梅(译).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3-74.

[10]董建,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8

[11]纪静.戏剧文本的会话分析—以伯明翰模式为理论框架[J].科教导刊,2010(2):161,168

[12]王虹.戏剧文体分析—话语分析的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4-83.

[13]朱光潛(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1(第三卷下):270.

[14]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下语篇人际功能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南方人物周刊》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与事实建构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小品幽默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