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2016-05-14叶涛

中学生天地(A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水磨身段昆山

叶涛

“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山腔,始于元代末年的苏州昆山一带,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2001年,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弦管遍天下

明万历年间,中秋节,苏州人倾城阖户奔向城外的虎丘,共赴“中秋曲会”。张岱和袁宏道躬逢其盛,各自记下了当时的月光:月上柳梢,万人空巷,各色乐队大吹大擂,千人合唱最著名的曲段;月华渐浓,歌喉相斗,合唱的人变成观众,决定歌者的胜负;明月浮空,伴奏只留洞箫的清澈悠扬,歌者三四人,清声亮彻,听者魂销;三鼓,月孤气肃,歌王登场,四座屏息,无箫无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落泪。

这就是昆曲在明代笔记里的传奇。此间二百多年,昆曲在大江南北姹紫嫣红开遍,点染人世的喜怒哀乐,渗进凡尘的生老病死,敬神、吉庆、宴客,昆曲如影随形。林立的职业戏班,从庙会到堂会,谈儿女情,说家国事,忙碌粉墨生涯;官宦文人,蓄养家班,终日流连,比肩琴棋书画;曹雪芹写元妃省亲,先要安排贾府去姑苏买一批唱曲的女孩;乾隆为昆曲在紫禁城里建了许多戏台,自己也登台票戏。

这优雅精致、流丽悠远的戏剧,从苏州出发,盛开在明清。诗歌黯淡的时代,诗魂潜入昆曲,用歌舞吟咏诗情,用身段挥就画意,风华绝代,姗姗来迟。

水磨调

南方的精致,体现在打制红木家具上的,是最后一道工序:用节节草蘸水,细细研磨家具的每丝纹理,极尽细腻润滑,俗称“水磨功夫”。“曲圣”魏良辅就是昆山腔的“节节草”。他苦心孤诣,十年磨曲,融合南北唱腔精华,使最初平直青涩的昆山腔,终得“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的至境,世称“水磨调”。这细腻、婉转、清雅、圆润的唱腔,美丽的歌喉缠绕在每一个字上,延至数息,每一个音都在缠绵悠远的意境里,一唱三叹。从此,水磨调从江南发端,迤逦悠扬,配上极尽婉约的身段,与音韵词曲丝丝入扣,喜怒哀乐淋漓尽致,“一声即钩耳朵,四句席卷全场”。

当年,艳名远扬的陈圆圆,便是“声甲天下之声”的歌伎,她唱昆曲,“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如云出岫,如珠在盘,令人欲仙欲死”。如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疯狂举动,便在情理之中。不止美人的妙歌,《夜奔》的林冲,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台上惶惶奔走,悠远苍凉的唱腔,上下翻飞的身段,带出黑夜中的近水遥山、僻野荒村,更有心中的搏杀挣扎,传神、深邃、阔大。“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歌、舞、诗、画的神采,都在伶人的载歌载舞中飞扬。

传奇

水磨雅韵,让一个民族为之迷醉。饱读诗书的文人穷其一生,为昆曲写传奇剧本,安放现实和人心、历史和梦境、惆怅和深情。于是,这个时代最华美的才情,在昆曲中绽放,传唱成不朽。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牡丹亭》之后,中国人的春色,就在那个园子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一出《游园》,满台警句,怀春、伤春、青春的绮梦一字字敲打在心上。这边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情深,冲破生死阴阳的界限;那边是《玉簪记》,道观中的潘必正和陈妙常,冲破了红尘和空门的樊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青春和爱情,在流丽悠远的水磨调里,缱绻得一字千钧。

绕过后花园的儿女情长,深沉的兴亡之感,在百转千回的身段里迸发。《长生殿》里,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秋天,是“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转眼间繁华惊变,夜雨闻铃断肠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桃花扇》里,秦淮歌伎李香君,抛却满头珠翠一身绮罗,坚贞的血,点染成桃花扇;史可法带着三千子弟,守不住扬州城,郑重地脱下明朝衣冠,从容沉江。桃花扇底送南朝,一个王朝300年的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止于何地,时空的沧桑和生命的寂灭,在水磨调里,细细道来,绮丽哀婉,又郁愤苍凉。

不在梅边在柳边

清末,粗糙却强健的“花部”“乱弹”们——京腔、秦腔、梆子腔——开始兴起。1790年,徽班进京之后,“雅部”昆曲被取而代之。乱世的人们,再也不愿意听那种过于高雅、缓慢、完满的声音。昆曲飘零,滋养着后起之秀:京剧的同光十三绝,一半人擅唱昆曲,号称“昆乱不挡”;梅兰芳在京剧里,安放昆曲的雅致、内敛,方成大家;袁雪芬说昆曲是越剧改革的奶娘。这沧桑的百戏之母,像一堆燃烧过烈焰的灰烬,但灰烬深处尚有余温。

1956年,新编昆剧《十五贯》,从灰烬的余温中,东山再起。渐渐地,昆曲重回大雅之堂,用流丽的声腔,典雅的唱词,深情的故事,婉转的水袖,唱响世界想象中的东方美学。英国人说,《牡丹亭》的唱词中,有济慈的诗篇;法国人在昆曲中听见了绘画和雕塑;2006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西海岸巡演,座无虚席,观者如痴,与1930年梅兰芳的美国之行,交相辉映。

台上,昆笛的乐声如水波般荡漾开来,诗情弥漫,杜丽娘咏叹着“良辰美景奈何天”,柳梦梅沉醉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明朝的花开,青春的情爱,最深的梦境,在水磨调里,与我们蓦然重逢,相见恨晚,却相看俨然。原来,昆曲风华不改,从未离开。

猜你喜欢

水磨身段昆山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昆山记》版本初探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豫西北沁河流域水磨文书的整理与研究
水磨钻施工工艺在路基抗滑桩基施工中的应用
《审音鉴古录》身段谱管窥
从昆曲身段谱说到明清时期《牡丹亭·游园惊梦》演出
放下身段,才有快乐
天祀园的身段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