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而得道

2016-05-14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16年7期
关键词:讲坛思想

李菡丹

听道是一个序列的演讲讲坛,是为所有具有新观点、新发现、新思想的人士提供一个智慧分享的平台

听道是一个为思考者和践行者提供的舞台,让创新的行为和思维有一个生动的展示空间

听道TnDao.com是一个互动的媒介和社区,为广大的听众和讲者铺设交流与沟通的渠道

一方舞台,一束光,一个人,用18分钟阐述自己的观点。

3月26日,北京的天空湛蓝,在诗人海子逝世纪念日这一天,下午3点,在中华圣公会教堂,今年第二期北京听道讲坛开讲,主题是“诗意的日子”。诗人、《诗意的日子》创始人於静毅,诗人、学者臧棣,医生、心理咨询师锁朋,诗人、随笔作者张定浩,诗人余秀华,五位讲者先后登上舞台,与听众分享对于诗意的日子的探讨,以诗意呼唤灵魂最深处的本质与自由。

听道,受美国TED影响,创办于上海。如今,这种剧院式独立演讲的形式受到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喜爱——我们在这里,听,而得道!

听心的声音,做想做的事儿

10年前,来自美国的TED演讲集被上传到网上。大卫·佩里的《畅想电子游戏》,希勒尔·库珀曼的《童心不老,百变乐高》,丹·菲利普斯的《用回收材料建造新房屋》……这些演讲视频受到世界各地网民的热情追捧。演讲也使TED从以往1000人的俱乐部变成了一个每天50万人流量的社区,TED还加入了社交网络的功能,以连接一切“有志改变世界的人”。

4年前,听道讲坛在上海悄然兴起,这是一种全新的演讲形式,一种新社交、新生活方式,一个公益性的创新交流平台。由数位知名人士或拥有独特思想的草根,立于舞台中央自由演绎,与众分享其非凡的观点与体验,更有专业后期制作团队进一步编辑,倾力为大家打造一道道思想盛宴。

“邀请各行各业的嘉宾,用简单但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通过演讲的方式,来诠释一个伟大的道理。尽管语言是简单的,但所探讨的话题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层面上。”听道发起人戴剑飚如是说。

戴剑飚是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市信息化企业家协会会长,上海龙软集团董事长、总裁,博士,教授,有多年美国工作经历和国内IT企业管理经验。2011年12月19日,戴剑飚受邀到复旦大学演讲,恰好遇见hdtMobile掌握传媒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简昉,两人闲聊中提到TED,“在美国工作时,就曾听说过这个词。经朋友一提醒,突然就动了心,尝试一下又无妨。”

一周后,戴剑飚便做出了初步的设计框架。“虽然抱着一腔热情,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质疑。”有人问,当今中国,还有无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供人们去分享?也有人说,老外生长的环境,从小就会接受各种与演讲相关的锻炼。但是在中国,不少好的thinker并不一定是好的speaker。

“第一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中国还是存在不少创意点子的,我的朋友圈里就有不少。但是第二个问题确实存在。有想法,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这样的例子很多。但是在我们这儿,表达能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应该是切身的感悟,以及独一无二的思想。”戴剑飚说。

于是,便有了“听道讲坛”。作为演讲者之一的著名旅行画家解仑教授对讲坛的名字有着十分独到的看法。他说,“道”有很多层意思,可以是道德,也可以是道义。但单单从结构上看,一个“首”加上一个走之底,其实就意味着“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这像极了讲坛的创始之路,听心的声音,做想做的事儿。”

从提出到开讲,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2012年2月24日晚,上海世博园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可容纳约400人的Mixing音乐厅内座无虚席。19∶30,身着白色套装的易观国际总裁于扬手插在裤袋里,出现在舞台上。随着他的提问“此时此刻,你们真实存在吗?”听道讲坛展开了第一场处女秀。接着,来自同济大学的郑时龄院士、河马动画创始人徐克、愤怒的小鸟CEO PeterVesterbacka、著名旅行画家解仑陆续登场,为听众献上了一场场启迪智慧的“头脑风暴”。

要的是創新再创新

谈及创办听道的难处,戴剑飚说仅场地他就考察了20多个,但最难的还是“找到好的讲者”。“不管是名人还是草根,只要他有足够新颖的思想,以及撼动人心的观点,都可来这一试。”但前提是,你的观点必须是崭新的,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提起过、讨论过。“我们不要陈腔滥调,要的是创新再创新。”

听道邀请的是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心理学家、文学家、知名演员等各领域最杰出的思想领头军,甚至拥有创新思想的草根人士也会被诚邀加盟,分享他们热衷从事的事业以及生活感悟,所讨论的主题涉及到科学、医药、健康、语言、生物、社会、宗教等,展现着铺设到几乎所有领域的各种见解。

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答,每一个领域都像一面棱镜,折射着自己的动人的光彩,也提供了另一种深陷其中的探索者独特的视角。听道,并非简单的“听到”,而是传播更深远的“道”。

而和以往的演讲形式相比,听道讲坛也有太多的不同。舞台上,没有话筒支架,没有主席台,连观众也是暗藏的。大屏幕,聚光灯,投射到中间的红圈,讲者独自站在红圈里,没有讲稿,围绕一个题目,在18分钟内讲出自己的观点。

“其实,对于不少演讲专家而言,两小时的长篇大论难不倒他们,两分钟的总结陈词更是不在话下,难就难在这15到20分钟。”戴博士打了个比方,演讲就好比跑步。50米冲刺、1500米长跑似乎都没有200米来得可怕。“既需要冲劲儿,又需要耐力,可难倒了一片大师。”

“有位教授说,为18分钟的演讲,他准备了两个月。”戴剑飚告诉记者,在《蜗居》里扮演苏淳的演员郝平,尽管拥有丰富的舞台经验,还在演讲前向太太讲了两遍。但这样的形式却十分吸引人。听道讲坛联合创始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副教授蒋昌建说:“我喜欢能把智慧表达出来的人,喜欢在单位时间内表达最大化智慧的人。”

戴剑飚透露,自开讲以来,几乎所有讲者的演讲主题都是由他亲自去沟通的,“与每位讲者的每次沟通基本都在两个小时左右,有的讲者需要沟通好几次,虽然非常耗费时间,但是我们追求的是演讲的效果,很值得。”

对很多青年人来说,希望寻找“非比寻常”的感觉,一天,一个月,一年,抽出一点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跳出固定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寻求一次异常的心智启发、精神充电的机会,以一种更丰富的方式理解生活,用分享、创新的方式挣脱精神的枷锁和桎梏。

听道期望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韩寒、周立波等诙谐的社会现象披露,更希望借助这个窗口,让中国人能够换一个视角看自己,看别人,看这个世界,甚至重新发现自我,寻找生命的意义。

有精神高度的思想慈善

听道是一个非盈利的公益互动媒体讲坛,讲者无论明星草根均不支付出场费,工作人员大都是公益活动的热心人士,他们分别负责嘉宾邀请、选题评审、演讲培训、舞台设计、网站维护、会员服务、后勤准备、摄影剪辑、来信处理等各项工作,只为了给思想分享展现一个美丽的舞台。

而听众大多是公务员和公司白领,以及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大家只需在网上报名,先到先得,免费,也可试试当演讲者。

情感专栏作家吴迪在做过一次演讲者后,竟跟着好朋友、听道联合创始人简昉留下来当了志愿者。“我们这里,看门的、拍照的、卖水的,都可能是CEO。”戴剑飚不但把自己的朋友都拉了过来,还规定当了志愿者就得服从组织安排。不仅所有工作人员分文不取,戴剑飚自己还为不菲的场地费和制作费贴钱,“听道平均每隔两三个月办一次,一次大概需要花费一二十万元。”

据悉,TED早已走出生存之路,靠每年的TED大会收入和公司赞助维持运营,录制的视频则完全免费在网上传播。因其已成品牌,两项收入加起来还略有盈余。而听道目前由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人民网华东总部、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等机构支持,也有一些企业和个人的捐助。

公益性、思想性是必须保证的,戴剑飚特意转了一条粉丝的微博:“听道”是一种“有精神高度的思想慈善”。

TED是剧院式演讲的鼻祖,戴剑飚并不讳言TED对听道的影响,“一开始就是看到TED,觉得非常好。但TED毕竟是全英文,我们希望能做中文的,而且标准要高于TED。”比如,一直希望嘉宾不要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是深入思考,达到一定的高度。“举个例子,有位讲UFO的教授,我们希望他不要只停在UFO上,最后他把题目定为‘科学研究没有标准答案。”

戴剑飚希望听道讲坛成为一个开放的智慧分享平台,“我的目标是做十年听道,纯粹的公益,不掺杂任何商业运作”。

2013年,北京听道由暴风影音创始人冯鑫发起。目前负责人是暴风公益总监,北京听道公益讲坛秘书长张旭东。从起初的志愿者到如今的项目负责人,他说:“北京听道,每一期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所有讲者都围绕这一主题讲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更加专注于当代中国各个领域的,新思想的发现与传播。发现思想,影响当下,启迪未来。当几位讲者演讲结束,我们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就是请几位讲者一起上台,与观众现场交流,效果非常好。”

其实,近年来,与听道讲坛类似的思想交流活动层出不穷,一席yixi,果壳网主办的万有青年烩,还有黄油青年会议,央视《开讲啦》……

TEDxFDU负责人华晗曾说,“TED契合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知识的渴求,给予观众某些独特的思考。”这或许概括了此类交流能吸引人的共同特点:在表达上,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精炼与精彩;在选题上,大众关切的“渴求”话题如食品安全、投资创业等;在人选上,需要有一定术业专攻但又不必个个都是“大家”的人物,具有应对公共话题的一定知识性即可;在角度上,力求新颖别致,启发独特思考……

任晓雯:从日瓦戈医生看文学的回归

我们也许会认为文学应该是反应大时代、描述大人物,文学反映历史,反映社会,反映大问题。但是在历史背景下,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也许更加深厚地反应时代的浓厚与浩瀚。“大人物造就大作品”和“大作品凸显小人物”之间所折射出的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差异,值得我们思考!文学就是人学,以人为核心的文学写作才是有意义的。文学,回归到人的层面,反映人,反映人性。(任晓雯,“70后”小说家)

戴剑飚:教育的未来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获得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可能面临多大的挑战呢?传统零售业在淘宝、京东等电商面前所受到的冲击甚至颠覆,迟早会降临到传统学校的面前,而当前的人们可能正低估了这种冲击。(戴剑飚,上海龙软集团董事长、总裁)

于莺:慢下来,感受生活!

社会正在经历快速的改变,人们在渴望中体味着急躁的生活。率性、真诚、见惯生生死死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却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又应该怎样珍视我们的人生?也许,对每一个现代人来说,放慢生活的脚步,才能真实地感受美好的人生。(于莺,原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室医师)

潘黎:一切皆可谈判

自古以来,人类解决矛盾和争端,除了斗争甚至战争,还有哪些方法呢?潘黎告诉我们,谈判其实是更具智慧的方法。可惜,在多年非黑即白的教育下,我们严重弱化了這个有效沟通的意愿和能力。所以,当面对矛盾困局的时候,lets talk, 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潘黎,邦思迈咨询首席咨询顾问、谈判沟通研究院院长)

简昉:“无用”的人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会代替人类吗?人类会变得无用吗?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理工男们在进行这样的思考,而一位智慧的复旦文科女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人生,是要将生命浪费在美丽的事情上!当人本身成为目的而非工具的时候,人类才不可取代。(简昉,上海掌握传媒总经理)

张向东:谁会是生活的胜利者

谁会是生活的胜利者呢?也许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解答。从创业的成功,到重新开始自行车的事业,张向东觉得,只有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并能有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是最幸福的人生,也就找到了成为人生赢家的钥匙。(张向东,700BIKE联合创始人、中国城市自行车、骑行文化推动者。)

丁铭:我们需要认识那么多人吗?

社交,人类的困惑之一。从中,我们省视到自身的卑微,体验着繁乱、冷漠又惊喜的世界。内心与行为,是退守一隅,还是与时俯仰?从清末两位“大咖”零交集的故事,到当下的光怪陆离,丁铭抛出独特的思考……(丁铭,《颤抖的音符》作者)

冯鑫:未来学大会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拿着智能手机,三五年之后我们还拿这个东西吗?马云上市的时候说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是,今年刚开始,我不相信未来十年人们还用这样的方式电子购物。我想说,我们从事的工作,我们今天的生活,可能都要发生改变。干掉现在就是干掉过去。(冯鑫,暴风影音董事长兼CEO)

李想:创业初期是什么决定输赢

成功从来就不是轻轻松松,而往往来自于点滴的努力和坚持。一位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用自己亲身的创业经历讲述创业过程中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十九岁便开始创办互联网公司,犯过很多次错误,错失过很多次重要机会。在创办第二家互联网汽车公司的时候用三年时间在竞争激烈的汽车网站领域,实现了访问量的领先。(李想,汽车之家CEO、澳信传媒副总裁)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讲坛思想
英山 组工干部上讲坛
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讲坛“321”模式构建
情洒公益路,幸福满星城
聆听花开静待绽放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杂文选刊》2017年7月精彩推荐公民讲坛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讲坛类电视栏目的概念释义及流变轨迹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