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管理创新浅议

2016-05-14郭小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经济新常态科技创新

郭小钰

[提要] 经济新常态与人口新常态的“叠加”使得无就业增长的问题愈加明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要打破这一困局,必须深入挖掘新常态下就业的制约因素,通过就业管理的创新实现扩大就业,以支撑经济中高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科技创新;高质量就业

基金项目: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生工作专项研究项目:“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SDXM2015055)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30日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在收获巨大改革“红利”的同时也累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拼资源、拼消耗、拼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发展迈入了“新常态”。在此背景下,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供应趋紧和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加之国际经济格局变化,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弱化,“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将直接影响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意愿,有效就业岗位的减少势必增加新增劳动者的就业压力。同时,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也会带来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挤出效应将迫使一部分劳动力面临失业的艰难选择,从而加大政府安置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经济新常态出现的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人口新常态。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直接体现就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总量出现双下降。经济新常态与人口新常态的“叠加”表现在: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岗位减少,解决就业问题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人口增长趋缓,适龄劳动人口总量不断减少,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经济新常态与人口新常态相互交织使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加大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

二、经济新常态下就业管理的困境

(一)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困境。经济增速与适龄劳动人口增速双双放缓是我国就业面临的新态势,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依旧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总体规模仍然庞大。以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6,933万人,第二季度为17,418万人,第三季度为17,561万人,依然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特别是随着最近几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更加突出。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一年度增加1.06个百分点。如果按年均增加1%测算,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0%左右,这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远景目标。这样的规模和速度意味着我国城镇人口每年将增加1,348万人左右,其中将会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和生活。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攀升。201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2013年达到699万人,2014年又创历史新高,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应届和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己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困难群体。由于社会总需求不足,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加上低层次劳动力总量持续增加,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和结构性短缺都会是一个基本的态势。

(二)劳动力供给质量较低的困境。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动力转换对我国劳动力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世界,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高低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而目前我国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的程度却普遍较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劳动者最低就业年龄为16周岁。这就意味着许多人刚刚结束九年义务教育就加入了劳动大军。由于没有经历过职业教育,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众多初级劳动者只能在低端就业市场工作,无法在中高端就业市场谋职。美国学者亨廷顿曾经指出,“许多现代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使有技术的专业人才数量与国家的需求不相一致,结果造成了一种普遍的、荒谬的状况:在一个国家中,熟练工人奇缺,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过剩”。职业教育落后导致我国许多劳动力没有经过严格的职业培训,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大潮中,高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和熟练工人的缺失成为我们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难以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因素。在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将淘汰一批低端产业,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催生的高端就业岗位又需要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劳动者相对较低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与经济新常态催生的新行业、新岗位匹配度不高,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挑战加大。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的失业,即宏观经济波动导致的周期性失业、产业结构变化使劳动者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以及劳动者寻职时间过长导致的摩擦性失业。经济结构调整将加剧劳动者的结构性失业,一部分劳动力会从劳动岗位中被排挤出来,进入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目前,我国三大产业中传统的低端生活性服务业所占比例大,未来将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形成可持续吸纳就业能力,但这对从业人员掌握现代技术和知识的要求提高。受此影响,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难度或将进一步加大。另外,由于劳动力市场中还存在着城乡、地区、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这也对扩大就业形成制约。

三、实现就业管理创新的战略路径及对策

科学把握我国劳动市场的新情况和新变化,把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就业质量,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加强创业就业与创新发展的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打造创新发展加速度,创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走出无就业增长的困局,支撑经济中高速发展和提质增效。

(一)积极培育适合经济新常态的就业新需求。首先要针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就业增长的需求和特点,探索充分发挥我国科技人力资本红利的有效途径,选择有助于扩大就业、同时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技术战略和路线。科技服务业对于扩大内需、吸纳高质量就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都设有专门资金,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在广州、杭州、青岛、成都等7个城市开展了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以及中关村、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把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和优化带动更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增加,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调升、调优。鼓励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服务新业态发展。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二)加强就业领域及教育体制管理创新。深化就业领域和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充分释放科技人力资本红利。首先,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构建有利于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通过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价值;其次,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更好地与劳动力市场衔接。推动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进一步提高支撑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大量劳动力素质;最后,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探索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红利的有效途径。破除制约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体制机制,站在国际化的高度,在规模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开发水平,为保障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可持续增长创造新的优势。

(三)积极探寻扩大就业的新途径。首先,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发重点针对小微企业、现代农业领域的劳动力吸纳型技术,深入挖掘就业潜力;其次,应加强环境营造和政策激励,推动社会由消费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促进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形成符合我国人力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增长道路;最后,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在扩大就业和促进高质量就业过程中积极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科技服务业机构在扩大就业和创造持续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机制。

(四)大胆鼓励劳动者创业。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动能。大众创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取之不竭的富金矿。鼓励劳动者创业,政府要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就业服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环境和氛围,通过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长彦,王敏.河南省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探析[J].河南教育,2015.6.

[2]丁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着力点研究[J].河南教育,2015.6.

[3]蔡昉.农民工周期性失业需要给予高度关注[J].农村工作通讯,2012.12.

猜你喜欢

高质量就业经济新常态科技创新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高质量就业统计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实证分析
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提升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思考
提升司法警官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思考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