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机制创新研究

2016-05-14黄亚东罗竹青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黄亚东 罗竹青

[提要] 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四位一体、三层联动”合作新格局;集聚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双链融合、互惠共赢”利益新驱动;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形成“协同育人、共同发展”保障新体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教学改革课题(2012-R-2245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7日

一、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四位一体、三层联动”合作新格局

(一)理事会科学指导,顶层设计高屋建瓴

1、地方政府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政府有关部门作为理事会重要成员单位,在集团化办学、校企(地)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淮安市人民政府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多项政策和资金支持,协调洪泽县、淮阴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与学院共建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江苏食品产业科技园、淮安市食品技术研究院;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政府部门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学院食品科技园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协调学院与辖区内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鼓励园区企业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派驻实习生、开设企业冠名班等方式吸纳学生实习和就业,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

2、行业协会发挥优势,科学指导专业建设。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酒业协会、烹饪协会等行业组织作为学院发展顾问单位、办学理事会支持指导单位,为学院发展规划、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咨询意见。江苏省食品工业协会、酒类行业协会、餐饮行业协会等单位利用其信息灵通、沟通便利等优势,充分发挥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不断为校企合作开辟新的渠道,协助校企双方寻求合作伙伴,促成各项合作协议的落实。在人才需求调研、专业优化调整、专业教师培训、兼职教师聘任、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案例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实践基地建设、企业员工培训、学生工学交替、合作平台搭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学院领航主动对接,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学院作为办学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本着“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为核心,以合作促发展,以特色创名校”的办学思路,主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及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以食品药品为特色的优势专业群,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

4、企业强化主体地位,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理事会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辐射带动相关企业参加理事会的各项活动,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基地建设,优先提供各类兼职教师,积极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就业,并通过捐资、捐赠设备、设立专项基金等形式资助学院办学,促进了校企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二)集团联盟组织协调,校企合作运行良好

1、加强集团内涵建设,推动校企一体办学。江苏食品职教集团以秘书处及专门工作委员会为纽带,以年会、论坛、报告会等为载体,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开展专业建设指导、社会服务、高职教育研究、就业创业指导、毕业生联合招聘及企业家论坛等方面工作,协调各专门工作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搭建平台、创设载体、举办活动、营造氛围,为校企合作开展招生就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基地建设、队伍建设、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等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推动了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了校企全方位、多形式、深层次合作。

2、跨境组建职教联盟,实现校际“四互一共”。学院牵头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台湾元培科技大学、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等海内外17所职业院校成立了首个跨域跨境的职业教育联合体——中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联盟。成员院校密切互动,抱团发展,形成了“骨干互兼、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的“四互一共”合作交流机制。

(三)专门机构具体执行,项目实施富有成效。

二、集聚多方优势资源,形成“双链融合、互惠共赢”利益新驱动

(一)推校入企,企校共建“厂(店)中校”。与无锡艾迪花园酒店等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共建“厂中校”,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及实施计划,共同组建教学与管理团队,共同组织教学活动,共同开展考核评价,企业优先安排学生实习就业。

(二)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依托校内食品科技园注册成立江苏食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大喜来食品有限公司、三得利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教学工厂”,开发和生产面包、蛋糕、月饼、酸奶、冰淇淋、啤酒等系列产品,同时承担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原则,与扬子江药业集团等管理规范、设施完善、实力较强、专业对口的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柔性流动,校企共建专家工作站。为进一步优化高层次紧缺型人才引入环境,校企双方互聘专家教授成立专家(教授)工作站(室),引导企业专家、教授及其科研团队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区域竞争力。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聘请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教授成立教师工作站。学院从经营管理状况好、研发实力强的合作企业聘请专家成立企业专家工作室。企业专家工作站(室)、教师工作站实行柔性流动、动态管理,通过专家网络、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提供产业及企业发展战略咨询,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四)高端定制,校企共建“订单班”。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等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管理办法,签订企业、学生、学校、家长四方协议;根据订单企业的个性化要求,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嵌入企业专门课程,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企业安排专人协助管理、来校授课,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企业安排学生进入生产、管理岗位顶岗实践,企业安排专人指导,培育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校企共同开展考核评价,按准员工要求进行学业考核。

三、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形成“协同育人、共同发展”保障新体系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学院与合作企业以组织管理为保障、互惠共赢为驱动、优势互补为手段、学生成才为目标,推进“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培养方案共商、课程体系共构、师资队伍共组、教学过程共管、评价标准共订、实训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文化共融的运行机制。通过集团推进,构建了多元融合办学体制;项目承载,构建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产教对接,构建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校企联姻,构建了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校企互通,构建了教师互兼互聘机制;校企一体,构建了基地共建共享机制;校企联合,构建了科技服务协作机制;校企协同,构建了全程参与育人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清龙.“三会”模式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构建与探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孙锦全.校企一体办学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J].品牌(下半月),2015.4.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