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江湖

2016-05-14蔡世平

中华诗词 2016年7期
关键词:斑竹郭嵩焘徐家

蔡世平

我猜想范仲淹在河南邓州摊开纸笔,气定神闲,写《岳阳楼记》的时候,一定是想起了洞庭湖与长江的,因为岳阳就在这长江与洞庭湖的交汇处;我同时还猜想范先生一定是想起“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民间俗语的,要不然不会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的句子。江湖既是地理意义的,也是世俗意义的。汉语言文字就是这么的丰富沉厚,需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出那个味道来。

现在“江湖之远”,被八十多岁高龄的韶山籍老作家张步真先生借用过来,做了他出版的一本新书的书名。张先生在这本书里叙述了自上古至清末民初数十位岳阳籍或与岳阳有关的历史人物。张先生重在写人,并没有刻意去写诗,但这些人物又几乎全都与诗词联系在一起。他们或者自己写,或者别人为他们写。这样就更加客观地呈现出我们民族的一种诗的状态来。也使读者对诗有了一种亲近感,也更加容易认识什么是诗了。由是观之,《江湖之远》既是一部漂泊者的心灵史,一方水土的文化秘闻,但同时也是一条流淌的诗词河流。这便有了我从诗词角度解读这部书的冲动,因为这对我们今天的诗词创作与欣赏,无疑是有帮助的,也是极有现实价值的。

面对这么一部别开生面的好读的“诗词之书”,我尝试着从书中摘取几个“诗词故事”,与读者一起来分享书中的快乐,同时认识诗是如何产生的。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毛泽东的瑰丽诗句,但是它的背后故事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舜帝南巡,娥皇、女英两位妃子一路同行。行至岳阳,舜帝觉得前路遥遥,且天气炎热、瘴疠流行,就说服两位妃子留在岳阳,待回程与之汇合北归。岂料天有不测风云,舜帝病死苍梧。娥皇、女英泪竹成斑,双双投湘江殉夫。这就给屈原提供了创作《湘君》、《湘夫人》等神话诗篇的素材,这也成了中华文化坚贞爱情的开山之作。现在洞庭湖君山岛上的斑竹,传说就是二妃的泪染成。后来历朝历代的诗人为湘阴湘江边上的“黄陵庙”(现不存)、君山岛“湘妃祠”都留有诗篇。

历史进入1960年代。1960年的一天,植物学家乐天宇先生赠送毛泽东主席一截斑竹。原来乐先生是毛泽东在长沙省立中学的同学,湖南宁远人,还随毛泽东去了延安。他带学生考察九嶷山时发现几株斑竹,觉得有趣,就砍了一根,裁成几截送朋友。毛泽东睹竹思人,想起了杨开慧,心潮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一首《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原来杨开慧小名“霞姑”,二妃为舜帝而去,“霞姑”为革命献身。斑竹“千滴泪”,红霞“百重衣”,她们的精神不死,与后人一道成就了人间的“动地诗”篇。诗原来就是这么创作出来的,这诗多好。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杜牧的诗,被收入多种选本。又是一个与岳阳相关的“历史风霜中的经典爱情”故事。只不过杜牧没搞清楚,后人更是将错就错,懒得追根溯源。《江湖之远》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

事情发生在东汉建安三年(208),曹操搞定了北方,志在统一天下。他在夺取荆州后,写信给孙权,说他将围猎吴地,然后取夏口(汉口)、灭刘备。此时曹操兵强马壮,志得意满,便欲敲山震虎,吓降孙权,收不战之利。孙权急招驻防鄱阳的周瑜商量对策。

周瑜刚到家,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就来了。诸葛亮佯装不知大乔嫁孙策、二乔嫁周瑜。诸葛亮对周瑜说,只要用两个人,曹操便可不战而退。周瑜问两个什么人?诸葛亮说我在隆中时就听说曹操在临漳河上造了一座楼台,名“铜雀台”,广选天下美女。曹操久闻江东乔公有大乔、小乔两个女儿,貌若天仙,发誓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藏娇铜雀台。周瑜久经沙场,也是不好糊弄的,便问有何根据?诸葛亮就背诵曹植的《铜雀台赋》:“……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大英雄周瑜哪里容得下如此奇耻大辱。诸葛亮还没背完,周瑜勃然大怒,誓与曹操决一死战。就这样周瑜被诸葛亮“神机妙算”了,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孙刘结盟、联合抗曹的战略部署。

曹操建铜雀台是有这么一回事。一日,曹操梦见掘到一只金雀,认为是个好兆头,就为此修了三座左为“玉龙”右为“金凤”的楼台,中间搭两座高高的彩虹桥将楼台连接起来。那时候“桥”通“乔”,诸葛亮就汤下面把“二乔”卖给了曹操,也卖给了周瑜。

时间流到了唐代。诗人杜牧任黄州刺史,有一次他在赤壁捡到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发思古之幽情,也没加分析,就直接采信了诸葛之说,写下了一首怀古的七绝:“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谁都喜欢英雄美人的故事,于是杜牧的诗得以广泛流传。只是国色天香的“二乔”成为政治谋略中的两颗棋子,总觉得有些不爽。

“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这是岳州美女兼才女,没有自己名字,只有丈夫名字的“徐家媳妇”写的一首《满庭芳·汉上繁华》结尾的句子。这个后来以徐君宝妻署名的《满庭芳》,是岳阳人写的唯一的一首宋词。

1271年,忽必烈北京称帝后,箭锋向南,意在彻底摧毁南宋王朝。中书省右丞相阿里海牙夺取沙市后于1275年3月直逼岳州城,宋军大败。岳州知府孟子缙“举城降”元。阿里海牙掳徐家媳妇随军南行,知是笼中之鸟,迟早是他的,还表现出几许斯文,并没有使强。

1276年3月,元军攻克南宋首都临安(杭州)。阿里海牙将徐家媳妇安排在抗金名将韩世忠的高大府第,好慢慢来享用。徐家媳妇想起自己身陷魔掌,家乡沦陷,祖国灭亡,民族遭此大劫,自己在礼义之邦长大,又饱读诗书,必须维护一个民族的最后尊严。于是她答应阿里海牙,待洗浴梳妆后,以身相许。徐家媳妇独自精心打扮,穿戴整齐,面向岳阳焚香跪拜,然后用早已备好的笔墨,在白色的墙壁上留下了永恒的绝笔词《满庭芳·汉上繁华》:“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绿窗朱户,十里烂银钩。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长驱人,歌楼舞榭,风卷落花愁。清平三百载,典章文物,扫地都休。幸此身未北,犹客南州。破鉴徐郎安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这首词无疑是一个民族的血泪凝聚而成的,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宋词的一流作品。徐家媳妇不仅为家乡岳阳争得了荣誉,同时也为宋词、为民族争得了荣誉。她和她的《满庭芳》是高贵的、不朽的,千秋万代令人景仰。读了这首词就知道好词是个什么样子。

“流传百代千秋后,定识人间有此人。”这是湘阴郭嵩焘《戏书小像》上的题词,是他自己的一尊照片瓷像。清末民初,西方照像技术传人中国后,名人达士都有在自己相片上题词的雅好,以表达个人志趣。道光二十七年(1874),郭嵩焘在第五次参加会试时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郭嵩焘是清朝第一个派往外国的常驻使节,这不仅没有给他带来荣耀,反而被国人攻击为“汉奸”“卖国贼”。在长沙,有人扬言要放火烧掉他的宅第。还流传一副抨击他的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焘在英法期间“恨不得把人家一切好东西都学了回去”。到伦敦后不久,他就将最初的51天日记整理为《使西纪程》寄回朝廷。不料引起满朝王公大臣的公愤,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他的副手刘锡鸿也落井下石,向朝廷告他“十大罪状”:说他在伦敦参加礼仪活动时,洋人持伞,他也向人家索伞;说他参加音乐会,洋人捧戏单(节目单),他也捧戏单;说他参观喀墩炮台,居然披洋人给的褐氅避寒,等等。郭嵩焘无奈,只得托病,请辞回国。回国后,朝廷要他回老家调养三月。他乘坐的船经湘江抵长沙时,长沙官绅不许船靠岸。1891年郭嵩焘去世,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有人又上奏朝廷,挖郭墓“腰斩郭尸以谢国人”。

《江湖之远》写道:“郭嵩焘生前‘谤满天下,死后仍遭侮辱,这不是郭嵩焘个人的灾难,而是历史的不幸,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不幸。”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位改革开放先行者的历史贡献……一个人能知身后事,对历史发展的潮流充满自信,他无疑是一位智者”。

“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自从屈原纵身往泪罗江一跳,蓝墨水的上游就定格在泪罗江。自此,湘江、洞庭湖、长江就感受屈原、杜甫的体温,也流淌屈原、杜甫的血液。张步真知道在这条江上写文章的不易。他是严肃严谨的。《江湖之远》历数年之力,老作家以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养和思想者的识见,用他那一支生花妙笔,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另类的诗词读本。

猜你喜欢

斑竹郭嵩焘徐家
湖湘文人日记中的郭嵩焘形象
徐家珏作品
STABILITY ANALYSIS OF CAUSAL INTEGRAL EVOLUTION IMPULSIVE SYSTEMS ON TIME SCALES∗
走过斑竹丛丛处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内在理路
斑竹枝枝何处觅 养心殿佛堂内檐前期修复记
南京市栖霞区徐家村M4 出土器物
徐家柱 用爱唤醒沉睡12年的妻子
省思与超越——新世纪以来郭嵩焘研究回顾与展望
左宗棠与郭嵩焘的不同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