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向人间一笛横

2016-05-14李同振

中华诗词 2016年7期
关键词:斜阳诗句人间

李同振

这个题目缘自李伟亮的诗句:“我向人间横一笛”。手捧2016年首期《中华诗词》,我眼前一亮,“时代风云”第一首作者正是河北青年诗人李伟亮。对伟亮的作品,我早有关注,在几多青春气息中,还透出若许老练的色调。看来,他的诗词已日渐成熟,开始形成自己清雅兼厚重的风格。我曾向伟亮《有赠》:“且向人间一笛横,少年咏得老成声。几曾网络留身影,更待增光炼亮星。”

“且向人间一笛横”。从作品看到痴迷吟坛、情感丰富的襟怀。伟亮大学毕业后,他没有权门,未登高台阶、端铁饭碗,镇日在一些企业徘徊。他不像诸多年轻人沉湎于网络嬉戏,而是在格律平仄中徜徉。他“信是年华虚度易,床头几册线装书”,“一卷心情多本色,通宵读到夏深时”,诗情可贵。哪怕是因病输液,他也“药液高悬滴答迟,百无聊赖懒支持。光阴底事能消遣,电子书中老杜诗”,诗痴形象可见。

清代沈德潜《说诗啐语》云:“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伟亮多情善感。他的诗篇,出现较多的还是一个“情”字,十来首诗中,情字频见:“隔岁情怀似水凉”、“最好交情是两忘”、“多情日色浮春草”、“多少心情人去后”、“多少旧心情”、“才情多向寻常得”……还不包括那些个“意”字。他拜师,交友,聚会,都是以诗寄情,正如其诗句“镇日情怀水一瓢”,足见作者情真意切,字小如豆,情大如天。

“少年咏得老成声”。从作品看到少年老成的笔力。如此丰富情感,如何表达?伟亮并不是竹筒倒豆子,直截了当,一吐为快。沈德潜《说诗啐语》又云:“比兴互陈,反复唱叹……情深也”伟亮调动比兴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引人人胜。当前,有些作者包括青年人,盲目因袭古文僻字,恍如隔世,恨不得让读者抬出康熙字典来读,似乎非如此不显其精深高奥。伟亮则不然,他不沉迷华丽辞藻,没有生涩语言,不用偏字僻典,而是在流畅语言中徜徉,更彰显其驾驭文字的笔力。他即是下班也《口占》:“断续风衔白衬衣,二三蝙蝠柳梢飞。街头懒看桃花雪,曳着斜阳买米归。”不是风吹衣,而是风“衔”衣,风也人格化了;不是斜阳照耀人,而是人曳着斜阳,人也神灵化了,好个精悍小伙!伟亮诗中散发着含蓄余味。他随笔讽喻:“际遇百千多过眼”,顺手投枪:“出门偶避特权车”;再赏“过眼春秋只素描”,几多潇洒;“流年检点渐成空”,若许老到;“偶生茅屋秋风想”,思路悠长;“信有池塘春草梦”,梦境清新;“自此烟波上,长夜对渔灯”,时空超越;“一任世间多白眼,年来渐喜做诗人”,倒惹我红眼了呀。伟亮谈及:“那个语言再有点自己的习惯,这就是所谓的自家面目。”从那传统加自如的诗句,渐现纯青而干练的面目。他《三十岁自题》:“夜空如海复如蓝,持蟹风流信可探。悔对夏虫生异想,聊凭春水幻奇谭。盘中况味知多少,座右新诗有二三。我向人间横一笛,无心吹彻小城南。”对夏虫谁人“生异想”?对春水何者“幻奇谭”?诗人需要异想天开也,如果不是自报年龄,谁会相信出自八零后之手?弱冠无弱!我们还是用他题《与弹铗弟》的诗句转赠伟亮本人:“何必冰天学跃马,卅年风雨一诗人。”

“几曾网络留身影”。从作品看到网络诗坛正在领跑的步伐。“一伞流光射晓星,互联网梦水精灵。”(《鹧鸪天·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就是今年《中华诗词》开篇第一首伟亮的词句,也坦露其对网络的炽情梦境。我们已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诗人青壮年自是生力军,李伟亮堪称一员主将。他平时是“世间大隐寡言语”,抒情竞“网上长歌意气真”。他告知我,他从网上学诗,传诗,评诗。他还参与组建网络诗词论坛和学校,现为中华诗词网校副站长。不信当代诗词是银发族“老干体”,李伟亮的网络族“打工体”正展现在我们面前。纵是大文豪坡仙梦醒魂归,也会欢呼格律诗词插上了网络翅膀,只须一点鼠标知大千,万里共婵娟。

“更待增光炼亮星”。“城市深居难望月,故乡久别怕听箫”,伟亮一番乡愁真诚可贵。有些诗人包括青年人,不是为大家居安思危,而是以小我自怨自艾,青丝强扮白发三千丈,动辄以悲观失望诗句而显耀。伟亮不是这样,只是偶尔也隐藏一丝忧郁和压抑,“我自家山逃更远,避无可避是中秋”,年轻人赶上了圆梦好时候,大可不必“诗中自诩林和靖”矣。我们欣赏少年老成的诗才,但不忍见少白头。如果说有所期望的话,就是要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同时,正像其名字一样,也明快些,更伟亮些。

猜你喜欢

斜阳诗句人间
斜阳巷里
春暖人间
六一来了
人间第一情
竹之韵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荷花开较晚,望断斜阳路
巧用诗句育新人
斜阳洒进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