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曝气对生物促生剂修复城市黑臭河道水体的影响

2016-05-14韩大巍张广会马超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7期

韩大巍 张广会 马超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07.093

摘 要:从现状来看,城市治污面对的凸显难题即为黑臭河道。城市流经的黑臭河道不仅增添了污染,也破坏了城区总体的美观性,带来恶劣影响。在这种状态下,多数城市日益注重了黑臭水体的整治。修复河道水体可选取生物促生剂,在曝气的协助下,生物促生剂提升了原先的修复效能,表现出更优的修复价值。对于此,解析了修复黑臭河道中的曝气影响,结合实情选取最合适的修复处理。

关键词:曝气 生物促生剂 城市黑臭河道水体 修复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a)-0093-02

对于黑臭河道,生物修复被看作原位整治的方式。相比于其他方式,生物促生剂减低了总体的整治成本,也表现出更高的适宜性。从治理现状来看,生物促生剂包含了微生物及复合酶,可用作修复河道的底泥。在黑臭水体中增添促生剂后,将会改进水体的总环境同时也减低了附带的污染[1]。然而,若单独添加生物促生剂,底泥及上层水体仍呈现出偏高比例的COD及氮磷污染,并不利于修复。为此,可配合采纳曝气的手段,配合生物促生剂来治理黑臭河道。这样做,在最大范围内缩短了总体处理时间,表现出综合的最佳处理实效。

1 设定处理实验

在处理实验中,选取北京昌平区内的某一河道,提取得出河道上侧的水体及底泥。经过测查可知,初期河道表现出如下特性:河道含有90 mg/L的COD、1 mg/L的TP、50 mg/L的硝酸类污染物。同时,测量得出7.5的酸碱值。在河道底泥中,沉积着8%或更高的有机质。河道已被严重污染,水体呈现出黑绿色并不时散发臭味。

实验仪器包含:便携的溶氧剂、紫外的分光光度计、速测仪及微波消解仪器、恒温的干燥箱。实验配备了有机玻璃制作的圆柱体装置,高达1 m,直径18 cm。从圆柱体底部起,间隔4 cm就钻出一个1 cm的小孔。在装置钻孔处设有取样的阀门,符合了给出来的规格。实验配备的药品含有:氨基酸及维他命、主要的矿物质、嘧啶及嘌呤物质。借助这些物质,可促进微生物更快的繁衍。

2 实验的流程

从昌平区河道现状来看,先期设置于40 cm的上层水体及底泥深度。在实验监测中,河道水会有部分蒸发因而减少了原先的上层水体。因此,实验进程中还需随时填补河道水,选取同一河道内的水体用来填补。针对修复效果,要解析全方位的曝气影响,这种基础上再去确定适宜的曝气总量及方式。自制了玻璃装置,分成4个取样的组别。详细来看,第一组设定为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除此以外,其余组分别设定为如下处理。

对于第二组:在上层水及底泥范围内,每天都增设稀释了的促生剂,然而不予曝气。设定为90倍的稀释比例,每立方米加入5 mL促生剂。对于第三组:增设同样的促生剂,而后连续予以曝气。在全天范围内,都保持于10 mg/L或更高的曝气总量。对于第四组,也增添了同等的促生剂,但是设定了间接性的曝气。促生剂针对于兼气生物,可以促进生长。每天设定3 h的曝气,这样即可减低淤泥累积的污染总量。针对于后两组,在河道界面8 cm的上侧布置了曝气头,然而并不扰动底泥。模拟光照时,可选取白炽灯,每日照射为8 h。要用锡纸裹紧实验柱,确保均衡的温度,从而制作出很容易滋生黑臭水体的氛围。生物促生剂联合于曝气作用,设定了间歇性及连续性这样的两类曝气。实验持续60 h,经过综合对比可知哪类曝气更适宜选用,更具有可行性。

取样解析表明:河道水体变为黑臭,这种现象密切关系到溶氧总量、氨氮含量及化学性的需氧量。在去除氨氮时,还需注重根本的去除效果。为此,每天都需测定温度及酸碱值,并测量溶解于水体的总氧量[2]。对于河道的底泥,可以测得有机质及磷元素总量。经过详尽监测,解析得到精确的曝气效果。

3 解析具体的影响

3.1 改善上层水质

增添促生剂后,前期的水体表现出COD升高的趋势,这种趋势可归因于底泥的有机物。生物促生剂作用下,微生物快速累积同时降解了河道底泥。在某些河道中,底栖动物还会带来扰动,因此加快了底泥释放。加入曝气流程后,可快速降解淤泥内的有机物,减低了峰值的COD。并且,曝气流程还可以将峰值提前,加快修复进度。此外,对于氨氮物质、其他污染物的去除,曝气流程也表现出必要性。

3.2 修复河道中的底泥

修复河道过程中,曝气可用于削减河道内的底泥,表现出最优的减量效果。从促生剂来看,曝气可以促进这种削减的进程,底泥快速变薄[3]。这很可能由于,曝气状态下的微生物更易于生长,因而快速降解了河道底泥。经过一个月后,底泥微生物将会被完全驯化,而后呈现出对数生长的形态。经过对数生长,微生物总量可达最高点,生长态势很平稳。酸碱度的提升,也增添了底泥释放出来的磷元素,间歇曝气的这种效果尤为明显。

3.3 削减了有机质

河道水变得黑臭,主要归因于偏高的有机质。为此,有必要削减淤泥内的有机质,恢复洁净的水体。相比于持续曝气,间歇曝气更易降解淤泥,协同微生物促进了降解过程。经过两个月修复以后,生物促生剂有效除掉了残存至黑臭河道内的多数有机质。加入曝气流程,增添了更高的氨氮浓度,效果最好时可达99%的有机质去除率。后续较长时期内,河道水体都呈现出均衡的营养性。

3.4 归纳得出结论

首先,在修复黑臭河道时,生物促生剂呈现出优良的成效,可以改善水体。增添了曝气后,更能提升原先的效果。若选取间歇曝气的流程,经过60 h以后,去除了50%上层水体中的COD。与此同时,TP及氨氮类物质也减低了98%及75%。测定酸碱度时,可得水体酸碱度提升至8。对于水体底泥,曝气还可释放更多的磷元素,因而削减了底泥的总厚度[4]。此外,曝气也削减了10%的有机碳。

其次,间歇及间接性的曝气拥有更优的实效性,甚至超出连续曝气。经过3 h后,可调控至2 mL/L的总溶氧量。这样做,更能便于繁衍微生物,曝气可以协同促生剂发挥出共同的价值。在联合修复时,仅仅消耗了一个月即可完全驯化河道内的微生物,起到良好效果。

最后,促生剂可用于促进底泥及水体中的微生物,借助于微生物作用,修复了河道水体。由此可见,曝气及促生剂可以被联用,二者联用更能凸显优良的修复价值。在后期探究中,还需解析更深入的联合作用,探究微生物特有的繁衍进程。这样做,才能为曝气及促生剂结合的处理方式提供指引。

4 结语

处理黑臭的城市河道水,可综合选用生物促生剂及曝气方式。两类方式结合,改善了根本的处理实效[5]。增添了曝气步骤后,生物促生剂将表现出最佳的改善状态。生物促生剂应能促进底泥及上侧水体中的微生物繁衍,进而修复黑臭的河道。曝气联合促生剂的新方式还可增添底泥中的更多微生物,改善处理效果。从目前来看,生物促生剂联合曝气的新式处理正在探究中,仍没能被完善。在未来实践中,还需摸索更深层次的联合处理手段,为城市水体处理提供可用的技术方式。

参考文献

[1] 胡湛波,刘成,周权能,等.曝气对生物促生剂修复城市黑臭河道水体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2(12):4281-4288.

[2] 肖靓,赵文涛,栾敬帅,等.城市河道黑臭评价模型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26):9116-9120.

[3] 程庆霖,何岩,黄民生,等.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2011(2):25-31.

[4] 吴青梅,邓代永,许玫英,等.土著微生物修复黑臭水体的生物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S1):197-201,258.

[5] 刘晓伟,谢丹平,李开明,等.投加生物促生剂对底泥微生物群落及氮磷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3(S1):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