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现状及发展

2016-05-14毛春雷王敏石翠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现状

毛春雷 王敏 石翠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07.081

摘 要:全国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是由环保部在“十五”期间提出并建立的,对环境安全的保护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研究了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未来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势必会实现大规模发展与质量推进。

关键词:辐射环境监测网络 辐射监测 现状 发展探索

中图分类号:X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74-098X(2016)03(a)-0081-02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辐射环境的监测至关重要。在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产业的迅速发展背景之下,社会公众与舆论对核与辐射的监测、辐射环境质量的关注日益加深,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发明显。加大辐射环境的监测力度,建设与发展全国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满足环保新形势发展所需,是我国环保系统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与任务。

1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现状

1.1 网络组织机构

环境保护部对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进行组建,组成部分有8个国家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106个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各级机构共同组成了监测网络体系。国家级辐射环境监测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为从技术层面对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提供支持,31个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是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主力军,对各自地区的省级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管理负责,进行辐射污染源的监督、质量以及应急监测。部分地市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同样承担当地辐射污染源的监督与质量监测。

1.2 队伍建设

自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呈近千人增长,但是增长多以技术人员为主,工程师与高级职称人员的增加少之又少。从学历组成上来看,本科学历人数最多,比例超过55%,硕士学历人数不足20%,博士学历甚至不足1%。

1.3 质量体系与制度建设

质量体系建设方面,在计量认证与实验室国家认可条件下,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内的各机构成员逐渐形成了预防为主、全程控制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过程中具备了借助于纠正与预防措施解决质量体系实施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了一个自我完善机制对实施质量予以不断改进。

制度建设方面,环保部以全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出台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培训教材与技术规范,例如《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辐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汇编》《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此外,全国辐射环境质量信息系统软件与放射源监督管理软件的开发也是为推动制度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工作,通过夯实“机构建设标准化”“监测方案标准化”等各方面的基础,对辐射环境监测中的质保工作予以强化。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环保部为了将网络运行的效率与质量提高,依靠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支持,制定了大量管理办法与规范,例如《辐射安全监管与监测工作年度考核办法》等,力求对辐射环境国控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科学性进行确保。

2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机构职能定位不明

以省级监测机构为例,我国各省级监测机构现阶段的运作方式参考的是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的管理方式,承担监测环境的任务,急需提高技术水平。然而,目前我国一些省级环境监测机构还肩负着管理与监督的行政职能,这为其独立完成工作与监督提出了要求。技术职能与监督监察职能的交叉会带来监察的不利,权责的不明易扰乱监察机构的内部体系,严重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完成质量。此外,若由同一角色执行上述两项职能,会加剧部门管理难度,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中财政与人员的不透明性也会加大,不利于长期稳定发展。

2.2 质量保证工作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辐射监测网络质保体系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各省站陆续通过了计量认证,部分省站亦获得了实验室认可,但是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较为欠缺,也不具备相应的监测人员执业认可制度,需进一步规范持证上岗。此外,系统的人员培训体系也尚未形成,辐射监测能力与人员素质均需得到提高。

2.3 队伍建设滞后

较之国际水平来说,我国环境监测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组成均比较弱。虽然我国对辐射环境的重视日益加深,环境监测人员的队伍建设也有所深化,但是技术人员的大量增加与工程师、高级职称人员的极少增长体现了能力的断层。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专业性极强,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急需得到提升。

2.4 基层工作的工作能力不足

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以基层工作为基础,目前,我国基层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梯度性十分明显,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基层组织来说,工作重点应是大型事故的监测、预防与控制以及日常环境监测。但是,很大一部分基层工作组织并未加强对事故应急演练的重视,这为日后的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在日常的监测中,部分地区的仪器与监测方法比较落后,有些监测人员欠缺数据分析能力,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于县级或地市级的监测机构中。

3 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的发展探索

3.1 加强法规建设,理顺机制

总结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各国家的辐射监测网络有一个相似点:政府牵头,网络机构与成员之间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机构中的各项问题,需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条例,通过法律体系对辐射监测工作的政府行为属性予以明确,确定环境监测机构的法律地位,这需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设置独立的监管与监测机构,既对“运动员”与“裁判员”角色同担的现象予以解决,正本清源,又对不同的激励机制进行实施,充分调动监测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二是通过监测资质管理的实施对市场化改革予以推进,监测机构资质管理制度的健全能够推动辐射监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的开展,通过建立监测人员职业资格认可制度,可以提升监测机构的监测资质,真正做到从源头上把关,对辐射监测技术服务市场加以规范。

3.2 健全监测质量监督机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针对没有国家基准的仪器或参数,应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量值验证实验室的建设,用以验证国外监测机构与组织所提供的参考样品,填补国内空白。通过质控实验室的建设,开展量值溯源技术研究、质量控制活动策划等工作,落实质量控制。在质量标准化层面,要加大力度制定监测技术标准与规范,同时统一标准物质、标准装置与控制手段,提高样品的代表性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建立起实验室标准物质配备技术标准。为完善与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制度,需对实验室的比对工作进行深化,通过经验反馈工作的开展对比对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予以完善;扩充比对项目与比对范围,进行主要辐射监测项目的覆盖,组织网络成员参与各项比对或能力验证活动;开展一系列质量控制活动,以丰富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应急与克服困难的能力。

3.3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

实施人才强站战略,建立起具有合理化结构、梯次衔接良好且高度重视自我素质提升的优秀人才队伍,使人员数量、素质同时满足先进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之需要。此外,在人员培训方面应加强入职培训与工作过程中的定期培训两部分内容,在入职之前,应进行工作流程的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素养,避免日后工作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一培训工作可集中进行,要保证培训的强度。工作中的培训分为两种,一是理论培训,二是技术培训,两种培训均应渗透于日常工作中,保持监测人员工作的创新性与学习性。

4 结语

在未来的环境监测工作中,辐射环境监测将会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一线工作人员与各学者重视程度的加深,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势必会实现大幅度的质量推进,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也一定能够提交更加客观、详实与准确的报告。

参考文献

[1] 杨维耿,胡晨剑,潘华东.浅议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现状及发展策略[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6):1-5.

[2] 宋秒.环保系统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化工管理,2016(8):215.

猜你喜欢

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卫生类高职校“专接本”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