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自CIMMYT六倍体小黑麦农艺、品质性状调查及抗病性评价

2016-05-14马莹雪王鑫胡立芹王洪刚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抗病性农艺性状

马莹雪 王鑫 胡立芹 王洪刚

摘要:为将小黑麦优异基因应用于栽培小麦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22份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六倍体小黑麦为材料,对其3种主要病害抗性、6个农艺性状和8个品质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小黑麦均高抗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其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12%和2.05;其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96%和2.02;聚类分析发现,供试小黑麦被分为6大类,不同类群的农艺和品质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引进小黑麦的抗性优良、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可以应用于栽培小麦的遗传改良。

关键词:六倍体小黑麦;农艺性状;品质性状;抗病性

中图分类号:S512.40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7-0010-08

在小麦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由于较长时期以来集中利用少数亲本材料,导致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降低[1]。从小麦近缘植物中鉴定挖掘有益基因,并将其转移进小麦遗传背景,创制新型小麦种质材料,对于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丰富其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现已成为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2]。

黑麦属于禾本科小麦族小麦亚族,是小麦的三级基因源[3],蕴藏着许多对小麦遗传改良具有重要价值的优良基因。世界各国对其开展了大量研究,创制了一系列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易位系。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八倍体小黑麦(AABBDDRR)的育种工作。鲍文奎等创制了4 700多个小黑麦原始品系,选育出小黑麦2号、小黑麦3号、劲松5号、黔中1号等小黑麦品种在我国西南山区种植[4]。加拿大和匈牙利等国在20世纪60年代育成了六倍体小黑麦(AABBRR)Rosner、小黑麦57 号等品种。1968年,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与加拿大合作育成了六倍体小黑麦品种Armadilo,它具有高产、早熟和营养品质好等优点,实现了小黑麦品种改良的重大突破,以它为材料许多国家育成了多种六倍体小黑麦新种质[5]。1BL/1RS易位系是利用黑麦进行小麦品种改良最成功的范例[6] ,它将1RS上携带的Pm8、Yr9、Lr26、Sr31等抗病基因和与丰产性及适应性有关的基因转移进栽培小麦[7],在国内外小麦育种中被广泛利用,极大地促进了小麦育种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周阳等[8]研究发现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育成品种中有38%是1BL/1RS易位系,其中黄淮冬麦区为42%。

六倍体小黑麦将小麦的早熟、优质和黑麦的多小穗、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赖氨酸含量高等特点结合在一起,且它与普通小麦杂交更易成功,因此,它常作为黑麦优良基因向小麦转移的桥梁亲本。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对六倍体小黑麦的多样性开展了研究。Igrejas等[9]分析了葡萄牙小黑麦品种贮藏蛋白的亚基组成,发现品种间存在较高的多样性。Amiour等[10]通过分析134份欧洲种植小黑麦的谷氨酸和黑麦碱位点的多样性,揭示了两个集群的起源:即冬性小黑麦大部分来自欧洲,春性小黑麦基本来自CIMMYT。周福平等[11]利用RAPD标记对10份小黑麦、1份普通小麦和1份黑麦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王曙光等[12]分析了中国新疆和波兰六倍体小黑麦品种在Glu-1位点的多态性,发现波兰品种的遗传变异更丰富。胡立芹等[13,14]对111份六倍体小黑麦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证明它们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利用100对SSR引物对339份小黑麦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323个等位变异。

本研究对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222份六倍体小黑麦的主要抗病性、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调查分析,以便为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为222份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六倍体小黑麦(表1)。

1.2试验方法

1.2.1抗病性鉴定2013年10月将供试小黑麦穴播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每行5穴,每穴定植5株,行长2.5 m,行距20 cm,随机排列。管理同大田。在田间以感病小麦品种辉县红为对照种植感染行,于拔节期利用注射法在辉县红中接种条锈病混合菌种(条中32和条中33)。待辉县红充分发病后,按照0~4级分级标准记载供试小黑麦的条锈病反应型;白粉病和叶锈病的抗性调查是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以辉县红为对照,按照0~4级分级标准分别记载反应型,条锈病和白粉病的记载标准参照徐林涛[15] 的方法,叶锈病的记载标准按照《小麦抗叶锈病评价技术规范》[16]。

1.2.2农艺性状调查收获时将每穴材料连根挖出,考察单株穗数、株高、穗长、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脱粒干燥后测量千粒重,具体标准参照《小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17]。

1.2.3品质性状测定利用瑞士Perten公司生产的DA7200近红外分析仪测定供试小黑麦籽粒的主要品质性状,小麦近红外光谱校准曲线由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提供,结果由系统软件自动分析。

1.3数据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计算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多样性指数H′的计算参照胡立芹等[13]的方法;应用DPS Version 7.05软件计算供试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按欧式距离对材料进行聚类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供试小黑麦抗病性表现

在乳熟期进行抗病性调查发现,辉县红对条锈病、白粉病和叶锈病表现感染,反应型分别达到4、3、4级,而供试小黑麦对上述病害均表现免疫或近免疫,反应型均为0级。说明供试小黑麦对上述3种小麦病害具有良好的田间抗性。

2.2供试小黑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2.1农艺性状特点调查结果表明,供试六倍体小黑麦的株高、单株穗数、穗长、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平均值分别为115.8 cm、9.9个、12.0 cm、24.9个、63.0粒和45.5 g(表2),总体表现为植株较高、穗大粒多。根据六倍体小黑麦6个农艺性状的频数分布(图1)可以看出,大部

分材料的性状值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如77.9%的材料单株穗数在7.0~13.0个之间,83.8%的材料株高在106.0~130.0 cm之间,84.2%的材料穗长在10.0~14.5 cm之间,85.1%的材料每穗小穗数在21.5~29.5之间,72.5%的材料穗粒数在52.5~76.5之间,80.2%的材料千粒重在38.0~56.0 g之间。

2.2.2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各性状在供试材料间存在广泛的变异,变异范围为7.17%~26.73%,平均变异系数为15.12%;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株穗数,其它的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长﹥每穗小穗数﹥株高(表2)。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05,除单株穗数的多样性指数为2.00外,其余5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2.00,说明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穗长和千粒重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达2.09和2.08,说明这些六倍体小黑麦的穗长和千粒重多样性最好。

2.3供试小黑麦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2.3.1品质性状特点由表3可以看出,供试六倍体小黑麦的平均蛋白质含量、容重、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面团形成时间、硬度、沉降值和出粉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3.7%、828.7 g/L、29.9%、2.2 min、3.0 min、64.0%、29.4 mL和64.0%,平均容重较高,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和稳定时间、沉降值相对较低。大部分小黑麦的品质性状也集中分布在一定区间内(图2),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主要集中分布在12.5%~15.5%和28.0%~32.0%区间;面团形成和稳定时间主要集中分布在1.0~4.0 min和2.4~3.6 min区间;容重、硬度、沉降值和出粉率分别集中分布在813.0~843.0 g/L、57.0%~72.0%、22.5~39.0 mL和62.4%~66.4%区间。

2.3.2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供试小黑麦的8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8%~43.04%之间,平均为11.96%。其中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3.04%,多样性指数也较高,说明供试小黑麦的面团稳定时间差异较大且多样性好;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小,但它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说明供试小黑麦的容重差异虽小,但多样性最丰富。8个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1.99~2.06之间,平均为2.02,表明供试小黑麦品质性状的多样性也很丰富,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容重>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硬度>出粉率。

2.4供试小黑麦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利用DPS 7.05软件和UPGMA法,按欧氏距离对供试六倍体小黑麦的农艺和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可在欧氏距离30.79处将222个材料分为6大类(图3、表4):第Ⅰ类包括205个材料,占样品总数的92.3%,基本代表了总样品的平均表现。第Ⅱ类只包括1个材料即2006821,该材料的单株穗数、千粒重、容重、硬度和出粉率表现突出。第Ⅲ类包括2个材料,分别为2006811和2006812,该类材料的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总体平均值,同时株高最低。第Ⅳ类包括9个材料,即2006829、20068093、20068071、20068072、20068098、20068099、20068112、20058097和20068037,这些材料的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较多,同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沉降值为各类群最高。第Ⅴ类有2个材料:20058068和20058081,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除穗粒数)值均高于总体均值,其中单株穗数接近总体均值的2倍,而各品质性状值却都低于总体均值。第Ⅵ类有3个材料:20006835、20068024和2006849,它们除千粒重外其它农艺性状值均高于总体均值,品质性状值略低于总体均值但高于第V类。

第Ⅰ类群的材料较多,又可在欧式距离25.00处分为A、B、C、D、E 5个亚类(图3、表5):C和D亚类的农艺性状相对较好,A亚类稍优于C和D亚类,D亚类的株高较C亚类低。在品质性状方面,A亚类除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略高于第Ⅰ类均值外,其它指标都低于第Ⅰ类均值;而C亚类除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略低外,其它指标均等于或高于第Ⅰ类均值;D亚类的容重、硬度和出粉率稍高,其它指标低于平均水平;E亚类有一半的指标高于第Ⅰ类均值,其中千粒重和容重较高;B亚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沉降值为5个亚类中最高。

3讨论与结论

1BL/1RS易位系在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和小麦生产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病原菌小种的变化,含有1BL/1RS的大多数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条锈病等小麦重要病害的抗性相继丧失。并且在1RS上存在影响加工品质的黑麦碱(Sec-1)等基因位点,因此降低了1BL/1RS易位系在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利用价值。但是,目前黑麦在小麦品种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主要是1RS,且育成的含有1BL/1RS小麦品种的1RS来源大多数为“洛类”亲本,较为单一。因此,黑麦中的许多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优良基因可能尚未被发掘利用,广泛收集黑麦、小黑麦材料,对其进行鉴定评价,对于深入挖掘黑麦在小麦品种遗传改良中的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引进的222份六倍体小黑麦为深入挖掘黑麦基因组优异基因提供了素材,其抗病性鉴定结果显示,222份材料均高抗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可以作为抗源应用于小麦抗病育种中。

黑麦为异花授粉植物,且广泛分布于世界不同区域,因此,黑麦不同品种间甚至同一品种中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尚海英[18]利用ISSR和RAMP标记分析黑麦属不同种及栽培黑麦不同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发现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任天恒[19]利用ISSR技术对黑麦属的5个种13个亚种共23份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无论是不同黑麦种、亚种,还是相同的黑麦亚种中的不同品种之间都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态性,表明黑麦属植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安调过等[2]利用德国白与小偃6号杂交,选育出高抗条锈病、品质性状优于小偃6号和优质对照品种高优503的1BL/1RS新种质。宋振巧[20]利用绵阳11和3个黑麦自交系杂交,筛选到含有优质谷蛋白亚基、SDS沉淀值较高、农艺性状较好的种质材料。晏本菊等[21]也通过绵阳11与不同黑麦自交系杂交,筛选到黑麦碱基因表达缺失的1BL/1RS易位系。这表明,在小麦与黑麦杂种后代中可以选育出品质性状良好、综合双亲优良性状特点的材料。雷孟平等[22]从硬粒小麦-非洲黑麦双二倍体与小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免疫条锈病的6R/6D代换系。曾兴权等[23]利用奥地利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携带不同于Yr9的抗条锈病新基因的1R代换系。赵毓[24] 利用小麦-奥地利黑麦二倍体分别与阿勃1B和6B缺体系杂交,从后代中分别筛选出对白粉病和条锈病均免疫的1BL/1RS易位系和6A/6R代换系。符书兰等[25]从Kustro-绵阳11的双二倍体与绵阳11的杂交后代中筛选到抗白粉病的5R单体附加系。李方安等[26]获得了来自黑麦Kustro的免疫白粉病的6R单体附加系、6RL端体附加系和小片段渐渗系。说明不同来源黑麦的1R染色体或黑麦1R以外的其它染色体上可能携带新的优良基因。

本研究对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222份六倍体小黑麦的6个农艺性状和8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发现农艺和品质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聚类结果表明,多数材料被聚为一类,这与胡立芹等[13]的研究结果相似,这可能与合成六倍体小黑麦时所选用四倍体小麦或黑麦亲本有关;但本研究供试六倍体小黑麦的多样性指数更高,其中单株穗数、株高和穗粒数的多样性更为丰富。除此之外,田间调查还发现这批小黑麦还具有生长繁茂、穗大粒多、强秆抗倒等优良特点,值得利用染色体工程诱导后用于小麦遗传改良中。

参考文献:

[1]郝晨阳,王兰芬,张学勇,等. 我国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演变[J].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5,35(5):408-415.

[2]安调过,许红星,许云峰. 小麦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创新[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5):1011-1019.

[3]董玉琛. 小麦的基因源[J]. 麦类作物学报,2000,20(3):78-81.

[4]鲍文奎.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发展与前景展望[J].作物杂志,1993(3):1-6.

[5]张成奇. 小黑麦类型概述[J]. 种子,1983(2):58-61.

[6]Rabinovich S V. Importance of wheat-rye translocation for breeding modern cultivars of Triticum aestivum L.[J]. Euphytica,1998,100: 323-340.

[7]Friebe B,Jinang J,Raupp W J,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wheat-alien translocations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diseases and pest:current status[J]. Euphytica,1996,91:59-87.

[8]周阳,何中虎,张改生. 1BL/1RS易位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的应用[J]. 作物学报,2004,30(6):531-535.

[9]Igrejas G,Guedes-Pinto H,Carnide V,et al. Seed storage protein diversity in triticale varieties commonly grown in Portugal[J]. Plant Breeding,1999,118(4):303-306.

[10]Amiour N,Bouguennec A,Marcoz C,et al. Diversity of seven glutenin and secalin loci within triticale cultivars grown in Europe[J]. Euphytica,2002,123(3):295-305.

[11]周福平,孙黛珍,王曙光, 等. 六倍体小黑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华北农学报,2006,21(6):33-36.

[12]王曙光,孙黛珍,李瑞,等. 六倍体小黑麦品种资源Glu-1位点的多态性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2):179-183.

[13]胡立芹,徐林涛,张超,等. 六倍体小黑麦基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06-112.

[14]胡立芹,张超,徐林涛,等. 基于SSR标记的六倍体小黑麦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5,16(4):796-805.

[15]徐林涛. 小麦-中间偃麦草种质系的鉴定[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5.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1443.2-2007 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标准 [S].2007.

[17]李立会,李秀全,杨欣明. 小麦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S].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8]尚海英. 应用ISSR和RAMP标记研究黑麦属遗传多样性[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3.

[19]任天恒. 黑麦1R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在小麦基因组内的表达[D].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

[20]宋振巧. 外源基因转移对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2.

[21]晏本菊,张怀琼,任正隆. 黑麦碱基因(Sec-1)表达缺失的1RS/1BL易位系的鉴定[J]. 遗传,2005,27(4):513-517.

[22]雷孟平,李光蓉,刘成,等. 抗条锈病的小麦-非洲黑麦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3,21(3):263-271.

[23]曾兴权,王长有,刘新伦. 普通小麦-奥地利黑麦抗条锈病衍生系NR1121的鉴定[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2):63-68.

[24]赵毓. 普通小麦-黑麦抗病衍生系的分子细胞学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5]符书兰,唐宗祥,任正隆. 小麦-黑麦附加系的创制及5R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现[J]. 遗传,2011,33(11):1258-1262.

[26]李方安,唐宗祥,符书兰. 新型小麦-黑麦6R附加系的创制及白粉病抗性基因向小麦中的渐渗[J]. 麦类作物学报,2014,34(1):34-38.

猜你喜欢

抗病性农艺性状
基于近红外光谱和LabVIEW技术的番茄抗灰霉病检测系统
小麦品种抗病相关分子标记检测研究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甜瓜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杂交中稻新品种展示结果分析
从农艺性状及化学成分测定分析远志药材商品品规和良种选育的合理性
蚯蚓粪有机肥的制备及其对不同蔬菜产量和抗病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