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感评

2016-05-14秋叶

英语学习 2016年7期
关键词:弱点智者谎言

秋叶

《荀子》上说:“谣言止于智者。”所谓的谣言即是指那些基于道听途说(hearsay, gossip)或不权威、不准确或不实信息之上的无稽之谈。所谓的智者大概指的是那些有头脑、有智慧、善于思考与分析的人。但从原文的观点来看,即便是智者都无法保证能揭穿及无视这些无稽之谈,更不必说让谣言从此不再传播了。

原文直言不讳地指出:“这并非关乎智力——即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落入一些离奇与毫无理论根据的陷阱。”作者接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谣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均来源于人性的弱点):我们都是认知吝啬鬼,为了节约时间与精力,头脑更多地使用直觉而非理性分析。人性的这个弱点之所以能让谣言比较容易乘虚而入,是因为它有以下几项致命伤:一,在信息来源的可信度上,我们倾向于相信熟人或名人,而丝毫不顾及这些人并非该领域的专家或权威机构的信息发布者。更有甚者,从质疑权威与真实发展到从根本上否定权威与真相的存在,把理性叙述的“history”消解为完全凭直觉与草根叙述的“his story”。二,人们对于有“认知流畅性”优势的说法往往不设防。这里面包括两层意思:叙述本身连贯流畅,与你此前的认知与信念相吻合,也就是说这个新信息或观念是迎合甚至强化了你的“期待视野”。难怪在最近二十余年的中华大地上,涌现了从2,000公里之外发功把云彩招来给大兴安岭灭火的气功大师严新、用绿豆与茄子包治各种癌症的医学大师张悟本,以及受到众明星、官员、商人热捧的新时代气功大师王林等等。他们都是极其能说会道的“忽悠”大师。三,由于以上人性的弱点,人们总是迅速地为这些绘声绘色的故事情节(即最初的谣言)所吸引,而不去理会其已被证伪的事实。更糟糕的是,辟谣往往提高了谣言的知名度(这与禁书越禁越有人看同理),非但无法将其浇灭,反而如同火上浇油,越烧越烈。我们的思维由一些环环相扣的信念组成,一个被揭穿的谎言就有可能留下让人不悦的信念空缺或者说思维表达的黑洞。在整个信仰体系崩溃之前,人们倾向于对这些谣传或谎言坚信不疑。看来,谣言能形成燎原之势,不完全是由于愚昧、被洗脑、有要人和名人支持等予以孕育的土壤,人人未能幸免的人性弱点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英文中的rumour源自古法语与拉丁文,分别有great uproar(巨大喧嚣)与common talk(街谈巷议)之意。在当今这个自媒体史无前例地发达,认定人人可为尧舜的时代,生发于草根的common talk显然是很容易演变为great uproar的。《红楼梦》里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俗话也说:“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是真理”。在这个海量生产谣言并予以无限制无限期传播的时代,要阻止谣言确实很困难,恰如我们在影视剧里常见的一人暴怒,另一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低声道“你听我解释”,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因此,大多数人就干脆“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了。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在谣言来袭之时就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当然不是!原文的最后提出了两个“有效的办法”,让人头脑保持清醒,真理得以伸张:一,那些叙述不管有多可信,多绘声绘色,都不要去理会,用权威医学或科学的叙述去击溃引发恐慌的伪医学或伪科学谬论,而非以发布行政公告式的辟谣文章了事。二,我们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思维中的弱点,同时要提醒自己对各种说法均应深思熟虑而非任凭感性左右。这不就是我们古人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吗?更何况,这些谣言往往只是些在网络信箱与微信朋友圈里发来转去的未经证实的信息。一句话,我们要相信多年教育带给自己的常识与科学知识,对于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大脑的欺骗过滤器(brains deception filters)须严防死守,充分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弱点智者谎言
智者说
智者说
弱点
The Wise Man End the Rumer 遥言止于智者
智者常乐
真实的谎言
谎言
化身侦探 捕捉恋爱情绪弱点
揭穿谎言
没有弱点的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