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秦腔

2016-05-14徐广社秦星梅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韩琦秦腔

徐广社 秦星梅

“听了秦腔,肉酒不香”——随着年轮的步步递增,我这个生于秦、长于秦的秦人,对秦腔的爱愈加浓厚。

爱秦腔根植于骨子里,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天晚饭后,我缠着父亲一同去村头村书记家听戏,书记家那低矮的半间小房子是我们村子的临时广播室,一张老旧的小桌子上放着扩音机、话筒、电唱机。书记关上房门,把一张黑色唱片放在电唱机上,唱片开始旋转,美妙的伴奏音乐响起,随之传来“王春娥坐机房自思自叹,思夫主想薛郎不能团圆……”几位爷爷奶奶屏住呼吸,伸长脖子,他们专注听戏的表情,好像吃戏似的生怕漏掉一字一句。我对那悦耳动听的秦腔感到好奇又新鲜,便顺着墙壁钻到桌子前面,前后寻找谁在唱戏,演员藏在哪里?我把耳朵贴在电唱机上听,书记叔叔忽地站了起来走到我跟前,他担心我动手摸坏了电唱机,拧着我的耳朵笑着说:“小屁孩子懂个狗屁,外边玩去。”我灰溜溜地回到父亲怀里埋下头听戏:“儿的父镇江把命断……”三娘对薛倚哥背不过书反倒顶嘴,一时震惊又生气。乐器起“苦音二导板”,加“滚白”,紧接着“苦音慢板”,再转“苦音二六板”,一步步把人物的切肤之痛和满腔悔恨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娘为儿一尺五寸真正难,“娘为儿”的排比句,委婉哀怨,字字千般苦,句句含血泪,辛酸泪水流成河。“你奴才今日长大了,把为娘恩典一旦完,手执家法将儿管!”那腔、那调、那乐,可谓珠联璧合,听起来是那样的动情感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秦腔的板路,唱词的意思对我来说也是朦朦胧胧,但那跌宕起伏的唱腔音乐,启蒙了一颗幼小的心灵。从那时起与秦腔一见倾心,一见钟情,一见便成了永远。但我当时闹不明白,如此好曲,如此教科书意义的好戏,不知为什么要禁演?

父亲是个铁杆戏迷,虽然没进过学堂,但他从戏文中知晓历史。儿时我的许多故事都是在父亲讲说的戏剧故事里收获的,《下河东》《周仁回府》《铡美案》《辕门斩子》等等。一旦锣鼓家伙敲响,生、旦、净、末、丑逐一登场,风光几何一场戏啊!

12岁那年,学校举办庆祝“六一儿童节”文艺比赛,在演出《红灯记》“赴宴”一场戏中,我扮演李玉和,拿了比赛一等奖。

我们村是城中村,国防企业的电影院就在村口,那时职工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电影院每周逢二、四、六,免费放映电影,职工凭票入场,我常常跟在工人叔叔阿姨的屁股后头混进电影院,一场场电影连着看,好多电影插曲我都是在电影院学会唱的。70年代末,传统戏开始解禁,职工文工团演出秦腔传统戏《十五贯》,那慷慨激昂、美妙动听的旋律,再次使我春心荡漾,说真的,我梦寐都想做一名秦腔演员。

上初中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可是我却与秦腔失之交臂。那时每天放学后,就偷偷跑到近邻戏校,趴在教室窗口听课,后被老师发现,老师让我把刚才听到的戏唱几句,我一板一眼地唱了那段“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那久久不息的掌声更给足了我做演员的自信心。第二天,老师找到我家对父亲说:“这娃不但嗓子好,且悟性更好,有天分,是块唱戏的料!”那时高考制度刚刚恢复,父亲考虑到我马上要升高中,学习成绩又名列年级前茅,就谢绝了老师的一番好意。戏校没上成,我心中不免有些许遗憾,课余时间,上学路上,拿着剧本戏词背诵,收音机、手抄本、印刷本,只要能搜集到的戏词,我都背了下来,《辕门斩子》《周仁回府》《放饭》《祭灵》,那千锤百炼的经典台词、戏词,对我语文课学习以及作文成绩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高二时在全县高中语文科目竞赛中,我获得了全县第一名。

80年代初,港台歌曲风靡全国,秦腔在秦地也被边缘化、老龄化,大学校园里唱秦腔简直成了另类。我爱流行歌,但更爱秦腔,秦腔独特的旋律和艺术魅力是流行歌曲无法企及的。大二时,在学校迎春文艺汇演中,我演唱了秦腔《祝福》中贺老六的唱段“天亮前送你下山林”,又一次为我们物理系拿了名次,一时间,我成了有名的“贺老六”。班会、聚会、生日宴,大家都喜好让我“来段秦腔”,在我的熏染下,同宿舍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学都能唱几句秦腔。

参加工作后,业余时间我常去秦腔自乐班和专业演员同台演出,舞台上我找到了业余演员与专业演员的差距。怎样才能把戏演唱好?思考再三,便请剧团拉板胡的张师傅帮我练唱腔,又师从县剧团尹导演,一招一式,手把手指点、引导,恩师教授,用心之至!在排练《杀庙》一折戏中,他严格要求我首先理解剧情,吃透人物角色。韩琦奉驸马陈世美之命追杀秦香莲,武场面铜器“倒八锤”响起,上令差遣,不敢不从,但无故杀人,天理不容!韩琦心理十分矛盾,既盼追上,又望逃脱,以杀还是不杀的手势比画、丰富多变的面部表情以及吹胡子瞪眼表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韩琦焦躁、矛盾的复杂情绪。韩琦弄明白了杀人的缘由后,怜秦恨主,一声撕心裂肺的“这个——”,摇头抖须,将横于香莲眼前寒光凛凛的钢刀拄在地上,接着在“二反”锣鼓声中,一边看刀,一边看着香莲母子,连声哀叹后,将刀插于鞘中。一段苍凉悲壮的唱腔“民妇人于我讲来历……助纣为虐我不为……”凸显了韩琦爱憎分明、侠骨丹心的义士形象。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之后,碟片、录像带都成了良师益友,我学会了《悔路》《夜逃》《花亭相会》《苏武牧羊》《放饭》《辕门斩子》《斩秦英》《二进宫》《三娘教子》《黑叮本》《祭灵》等折子戏。

90年代,秦腔观众越来越少,一位音乐老师说我嗓音条件不错,建议改行唱歌,我跟着钢琴伴奏唱了首《再见了大别山》,老师大加赞赏。于是乎改行唱民歌,其间多次去西安请教声乐教授,从吐字归韵、气息运用、站姿表演等方面得以系统训练,我的演唱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后多次在省市民歌大赛中获奖。2005年,央视《星光大道》栏目组发来了参赛通知,可是阴差阳错未能成行,终成遗憾。也许是命中注定,10年唱民歌,我总觉得能感动自己的歌并不多,与秦腔短暂别离却又藕断丝连,终还是割不断秦腔情结。1994年、2004年、2014年,我先后三次登上了陕西电视台“秦之声”的大舞台,以嗓音透亮清脆、字正腔圆、抑扬有度、动作规范的演唱,赢得了专家评委的好评,并编辑制作了个人秦腔专辑。

我爱秦腔,没有什么理由,并且一往情深。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韩琦秦腔
北宋这个名臣不简单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宁夏现代秦腔“三部曲”的实践意义
“反思”中的自由践行——我排秦腔《狗儿爷涅槃》
在“秦腔现代化与现代秦腔实践之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韩琦宽厚待人
韩琦的豁达
豁达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