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方砚台

2016-05-14李晓彦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6年8期
关键词:黄莺茂林砚台

李晓彦

我在家里办了个中小学的作文班,每星期四节课。其实,不应该叫作文班,因为根本就不怎么教写作文,而是讲些唐诗、宋词、元曲、古典散文、现代散文,甚至还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毛泽东诗词》,科普小说,杂七杂八的,也从来不考试,决不横向对比,只要孩子自己觉得比从前有提升就可以了。

去年暑假,小学班学生刚下课走了,我正在炒菜准备吃饭,然后好给初中班上课。忽然,门口有人高喊了声:“老师好!”

我一愣,这声音有些陌生,因为这显然不是现有学生。我正炒着菜,腾不出手来,便问:“谁呀?”

“我,张茂林。”

啊,真是张茂林!他不甚高的个头,还是黑黢黢的——模样没有多少变化,立正般站在我身后。看着他一脸阳光,我眼前不知怎地一下子浮现出他刚来时的模样。

张茂林是小学三年级快放暑假时来的,他母亲去韩国打工了,父亲在山东开了家小工厂,将他寄住在东北的大姨家里。起初,张茂林真是烦透了人。听课不会思想集中,课文读得磕磕巴巴,字写得缺胳膊少腿儿,写个读后感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经常是人家都下课走了,再给他半个小时,他还是写不了三两行。他的糗事儿也格外多:谁把他的本子弄歪啦,谁把他的笔整掉啦,谁碰了他一下啦,鸡毛蒜皮的,他都能弄得跟天塌似的,动不动就哭得一塌糊涂。但一年过后,他的学习不知从哪天跟上来了,字也写得快了,考试成绩也上来了。他大概在我这儿学了三四年,后来,他母亲回国,他转学到山东与父母团聚去了。有关他的消息是从他三姨那里来的(他三姨的女儿也在我这里学习):张茂林来电话了,说谢谢老师,他在山东非常好,今年该考高中了,老师夸他文学底蕴扎实……

只听张茂林说:“老师,你吃饭吧!”他看我坐下来要吃饭,笑道,“老师,我还想听你讲课,蹭一堂,可以吗?”

“可以,可以,”我急忙说,“你找个地儿坐下就是了,去吧。”

草草吃完饭,也就快到上课时间了,张茂林出人意料地掏出一方砚台和一支毛笔,还有一瓶墨汁。他眼里闪着光亮:“老师,你还写毛笔字吧,这个送给你……”

“哎呀,还记得我写毛笔字哩?”

我接过砚台、笔与墨汁,仔细地看了又看。笔是湖州陈氏小楷笔,墨汁是一得阁的,而砚台是带着盖儿的暗红色细螺纹砚台。其实,我只是用小楷抄写些诗词、古文什么的,多年来一直写着玩儿的。这几样东西孩子一定是费了心思的,我暗想着,胸中顿时被一种幸福感撞击着。

这堂课是讲古诗,在讲到“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诗人在这里要用‘压这个字眼儿?”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作声。张茂林似乎想说,却又忍住了。

半晌,有个学生从嗓子挤出一句:“就是说花多嘛。”

我只好耐着性子,继续诱导,“那么,这个‘压字是怎么回事儿?什么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压?”

教室里还是一片沉默。张茂林终于忍不住脱口而出道:“大呀,花大了,才能把枝压低了。”

“对,对,”学生们七嘴八舌道,“老师,花大就能把花枝压弯了。”

“哪种花儿能把枝头压低?”我又问道。

“嗯,牡丹花、芍药花……”

“嗯,还有臭球儿……”

“还有……”

教室立刻乱糟糟一片。我用教鞭棍使劲儿地敲着桌子,好容易才安静下来。我说:“只有花的朵儿大,才能把枝头压低压弯,大朵而鲜艳的花儿当然最漂亮。窗外街道两旁的丁香正在盛开。丁香就有千朵万朵之多,但丁香花朵是细碎的,绝对不可能将枝头压弯了。不信,一会儿下了课,看去!”

“现在这个画面上不仅有无数漂亮的大朵鲜花,还有蝴蝶和黄莺,还有什么?”我含笑注视着我的学生们。

“还有蜜蜂。”有个学生抢先回答。

“你怎么知道?”

“不能光有蝴蝶,这么多花,哪儿能没有蜜蜂?”他眯起了小眼睛,为自己的答案正确有点沾沾自喜。

“还有小路。蹊,就是小路的意思。”另一学生抢答。

“还有房子……”

“你怎么知道有房子?诗里没提房子的事儿呀?”我故意反问。

“‘黄四娘家花满蹊,有家就得有房子嘛!”

“还有树,大树!”

“对,对,有黄莺,就得有树!”

“要不黄莺在哪儿待着!”

得,又是一阵乱乱哄哄。

“行了,行了!”我脸上绽开着笑容,手里却用教鞭棍使劲儿敲桌子,让他们安静下来。“现在一幅动态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远处,一条宽阔的大江无声地流淌着,江的那边是远山和蓝天,江的这一侧是黄四娘的家,门前有一棵或几棵高大的树,最好是随风飘曳的翠柳,翠柳中有一两个小黄点儿,那是躲藏其间的黄莺。此时,微风吹拂,枝头被大朵大朵的花儿压得颤颤巍巍,弯弯曲曲通向江边的小路在花丛中若隐若现。这时,电视导演给个特写镜头,一只蝴蝶往花朵儿上一落,那花儿立马儿大幅度颤动起来。然后,镜头再拉远些,蓝天红日,几许白云,蝴蝶和蜜蜂在空中翩翩起舞,而黄莺悦耳的啼鸣作为画外音,令人更加陶醉……”讲到这儿,我自己都被这仅仅二十八个字的诗给陶醉了。

“老师,太美了,太好看了!”

“哎呀,漂亮极了!”

“老师,我见过,电视里刚刚播过洛阳牡丹节!”

他们的乱叫乱嚷声将我唤回到现实中,我收住自己的遐想,拿出老师的做派,大声说:“好了,‘江畔独步寻花杜甫,背!”

于是大家一齐背诵。背完之后,我说:“默写两遍!”

“老师,早就会默写了!”又是乱糟糟的一片喊声。

“刚才还说早就学过了呢?”我眼睛一立,厉声道:“少废话,默写两遍!”

于是教室响起唰唰的写字声。我这才松了一口气,跟坐在一旁的家长聊上几句闲话(经常有家长陪学生来,坐在一旁也听课),我说:“学这些东西,就像发面有了一团面头。”

“老师,啥叫面头?”有耳朵长的接上话把儿。

“哎呀,写你的吧,”我呵斥是呵斥,却给了解释,“面头就是做馒头用的,发面之前得有以前留的一小块发面,做酵母……你妈没蒸过馒头哇?”

“老师,我妈不会蒸馒头,我家吃馒头都是买的……”

“我姥儿会,老师,我见过……”

这些学生,说闲话时,没有一个肯落下的。我笑道:“我的意思是说,等你们不在这儿学了,它才在你心中真正长大,跟随人的一生……”我这话还是冲着家长讲的。

张茂林刚好写完,他将笔一撂,接上话茬儿说:“发成一个大面包!”

一个半小时的课很快就完事儿了。张茂林走在最后,我非常真诚地对他说:“有时间还可以来蹭课。明天讲《东周列国志》,你没听过的。”

“不啦,老师,我明天还有事,我这是专程来看你的!”说完,他向我挥手告别,“老师,再见,我会永远记住你的!”他脚步轻快矫健,一会儿就消失在楼道拐弯处。

我站在阳台上,眼睛久久地盯着他的身影消失之处,被浓浓的幸福感胀得满满的。

责任编辑:黄艳秋

题图摄影:王海燕

猜你喜欢

黄莺茂林砚台
春韵
热情好客的小苇鹣
翰墨飘香的砚台
我的太行
墨锭和砚台
最初的愿望小曲
李茂林藏石欣赏
李茂林 藏石欣赏
李茂林 藏石欣赏
黄莺与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