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突出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2016-05-14肖红莲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实效性语文教学中职

肖红莲

摘要:对中职语文教与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从课程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中职语文做出判断:“实效性”是中职语文教学突破窘境的风向标。为推进“实效性”教学落地生根,提高教学效率,从单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有益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实效性

中职学生要在短短2年半的时间里,既要完成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偏废文化课习以为常。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还比较低,致使语文课程的建设发展受到桎梏,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语文素养根基不稳,甚至成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和后续发展的瓶颈。古人云:“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中职语文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教学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寻找中职语文的出路,突出教学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一、从中职语文教与学窘状,分析实施中职语文“实效性”的必要性

在中职学生中,大部分是因为基础文化课成绩偏差,中考落榜,带着挫败感、抱着掌握一技之长、逃离文化课压力的心理而选择中职学校的,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其原因有二:一是对语文学习认识上偏差,缺乏热情。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虽有一定的心理认知度,但由于学习的成功体验不足,对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不足;一部分学生对传统的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语文教学方式持反感和回避的态度;二是文化素养根基浅薄,再学新知很是吃力,索性不学。而且大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在中职学校,大部分教师语文教师长期得不到培训进修,更加导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机械教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仍旧不清楚中职语文教学与普高的差别,搞不清楚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及存在的意义。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离不开课本,以课本为本位,教学过程过于偏重基础常识和课文解读,重知识传授,轻实用性教学,被教材和课程内容所左右,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存在较大差距。

这些情况导致了很多中职师生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严重制约了师生的发展,也与课程改革目标相距甚远。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语言文学家,也不是培养艺术鉴赏家,而是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实用性语文知识功底、具备基本语文能力的技术人员,使其在毕业后能应对岗位工作并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实效性”为原则,使语文教学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需要。

二、从中职语文大纲的教学任务、目标,分析定位中职语文的“实效性”的准确性

首先,基于教学任务定位。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清晰指出:中职语文课程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强调了职专语文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被提到日程,明确了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其次,基于教学目标定位。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职学校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课程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所需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广度与深度,完全取决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与后续发展的需求,亦即“实效性”。

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设计,分析落实“实效性”的可实施性

1.确定单课时教学目标,要详略得当

由于受到三维目标教学法的影响,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偏执的错误倾向:学习目标过于求全;学习新知的方式方法过于机械刻板;掌握程度描述的动词过于细化;写教案备课时间过于铺张;教学过程过于求详。这势必就会造成一种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按部就班的机械教与学,不敢越雷池一步,唯唯诺诺,步履维艰,唯恐完不成任务,师生为目标所累,兴趣不高,其效果是可想而知。

那么,要处理好教学目标详与略的问题,就要视学生的学情实际而定;就要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实用能力而定。中职生更适应与“长话短说”,简化教学目标,一言以蔽之,埋下包袱,要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蠢蠢欲动。相反,给予现成的详细的完成目标的方法方式,学生按图索骥,被牵着鼻子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能造就娇公主与小皇帝,惰性滋生蔓延,以致病入膏肓,动弹不得,走火入魔,放弃语文学习的前程。但教学目标又不是一味的简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或对学生困难的知识,要详细,要学生够得到,这符合“心理发展的就近原则”。知识点有接触过的相对容易破解的知识,就不必麻烦费神,直接布置任务一、二即可。例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讲到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长沙》上阕 时,“行之有效”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写成:完成一幅毛泽东笔下的彩色的湘江秋景图并阐释画作意义。直白讲就可以将所谓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用教学重点、难点所代替,简练为文,去冗长,留清简,学生易于把握,便于行动。这也正符合了“以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充分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能力,符合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

2.确定单课时教学内容,要抓住“实用性”知识

实用性知识是区别于理论性语文知识的知识形态。理论性知识的特点是重视对知识概念的解说、承接与延续。例如,重视从理论上分清什么是词,什么是短语;什么是对比,什么是类比;什么是议论文,什么是记叙文等。这些概念化的知识,不论怎样系统化也难以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因为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即便精通“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这一整套知识,也不等于能读会写。而且理论知识一脉相承,一个知识点不会,便满盘皆输,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望而怯步,学习兴趣丧失;“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实用性的知识,各自为战,各自独立,前后没有关联,有一个知识点缺失,却也不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应用,对注意力不慎集中的中职生而言,更具有效性。因此,以实用性语文知识代替理论性语文知识,是中职语文教学跳出乏味鸡肋式樊龙的迫切任务。比如,学习句子,不是着重于对怎样划分句子的主谓宾等语法的学习,而是指导学生如何做到句子通顺流畅、表意准确清晰,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或组织语句以及把语句连缀成文;再如,写作练习中,不能够简单照搬普通高中的作文教学要求和方法,而要以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主要让学生完成应用文的写作就可以。

总之,要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认真研究实用性语文知识教学。

3.确定单课时教学形式,要注意“有效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课堂上应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流淌着时代的活水。学生很是期待当下的信息技术和当下文化融进课堂。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除了要讲好“例子”以外,更要适当地插入当今时代的最新信息,力求教学内容形成立体网络结构。这样,既可充实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用新颖的方式来学习语文,使其强化语文素养和培养语文能力。

课堂上不仅内容充溢着现代信息,形式也要结合时代灵活多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每一节课的实用性知识的有效性。一是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让音乐创设情境,要视频讲解道理,要图片说明问题,要动画活跃氛围等等;借助录屏技术,制作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二是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原则,制作海报,小组拼图,巡游海报等方式;三是活泼的评价方式,运用海报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法,或者粘贴笑脸或者画花的形式;四是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按照“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的学生混搭”为原则划分组员,以保证小组内角色扮演的配套,以利于学习任务完成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绝不是封闭的宫殿,而是开放的国门”。中职语文教学课后拓展,形式也应丰富多彩,应使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手段,突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创设展现自我才能的空间,并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例如,让学生就本专业学习、研究作专题报告,举办辩论会、研讨会,出版专题板报,创办刊物和文学社团,举行朗诵赛、征文赛、书画赛、文艺汇演,甚至外出采风、考查,等等。

总之,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只有确认身份——服务于“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找准定位——教与学的“实效性”,才能激发中职师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形成与终身发展,提供基础与工具保障。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语会.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2]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改革简明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猜你喜欢

实效性语文教学中职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