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渔民:向海而居 以海为生

2016-05-14林迪

时代报告 2016年8期
关键词:南沙渔船渔民

林迪

“活路”

“他们潭门的渔民经常被抓去坐牢,还是外国的大牢。”琼海出租车司机在得知记者将要前往潭门进行采访时脱口说道。在他看来,潭门渔民就是“危险”的代名词。

从琼海市区行驶了20分钟后,一座被芭蕉林“裹挟”的小镇现于眼前,街道两旁尽是柴油机、变速箱修理和出售船灰(与桐油调和用来密闭木船船板缝隙)的商铺。这里就是海南省琼海市的潭门镇了。

记者“直捣”渔港码头。由于进入休渔期,一艘艘渔船错落有序地排列在渔港河道两侧,中间的航道不时有小汽艇穿梭往来。渔港虽小,但拥有将近290艘渔船;潭门虽小,却是南沙渔业生产的重镇,广东、广西、海南三省获准前往南沙进行渔业生产的船只有800余艘,潭门就占了近200艘左右。这里的人们依然追随着祖辈的航迹,在云飞浪卷的南沙讨生活。

从距离潭门近千里之遥的南沙海域捕捞的名贵海鲜,更是吸引了八方来客。很多来自广东的海鲜冷藏冰柜车在渔船旁等待装货,街道上则时常看到散落丢弃的香港报纸。记者从渔民口中得知,由于南沙太遥远,所以基于成本的考虑,南沙作业只适合捕捉海参、海蟹、龙虾等高价值海产品。这些海鲜大部分在捕捞后,直接被运到香港销售,只有剩余一小部分被运回潭门。

紧邻渔港的街道另一侧,排列着许多自选海鲜酒店,访客们可以在这里吃到最新到港的海鲜料理,各种野生捕捞的海产品只有内地价格的1/3左右。酒足饭饱的食客还能欣赏旁边海洋工艺品商店内的精美贝壳工艺品。“我们这儿差不多所有人都有工作,治安很好,有正常工作的人每年都有几万块钱的收入,很多外地人来我们潭门打工。”一家工艺品店的老板语带自豪地说。

步行在潭門的街道上,能够呼吸到一份闲逸的空气。尤其在有渔船归港的日子里,纵横交错的两条主街道交汇在市镇中心,聚满了潭门的人气。在南沙海上漂了近两三个月的渔民和船老大们,悠哉地坐在街边大排档下喝茶,和熟络的人们讲述刚刚发生在海上那些大浪里和大浪外的惊险。

“我们潭门的渔民是最勇敢的,去南沙很危险的,每次出海都要飘3个月左右,最少也要1个月。老婆、孩子在家没人管,也担惊受怕,这份辛苦你们没有出过海的人是不懂的。你看这些来喝茶的渔民,他们都不知道下次出海能不能活着回来。在南沙潭门渔民不怕大风浪,就怕被外国兵抓或者被杀。”在当地人气最旺的一家海鲜酒店里,一位常年出海得了胃病,而无法继续到南沙的老渔民动情地向记者讲道。

凌晨的街心,有几辆出租车依然在守候,后来得知这些出租车司机在等待晚上归航的渔船。挨过长时间危险的海上漂泊后,一些年轻的渔民在安全归来后,总是要结伴搭乘出租车到琼海市去及时行乐。

记者曾经带着好奇询问老渔民:会不会有人晕船?结果遭遇到了对方鄙薄的眼神,得到的答案也很简单明了:“渔民不知道什么是晕船!”问他们渔船会不会在7月台风期躲避台风时,得到了类似的答案:“对于渔民来说,没有台风!”所有这些看似“奇怪”的回答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十分无奈又简单的原因——“南沙是条活路”。

什么时候潭门人开始跑南沙的?没有人能准确地说清楚。只有一本不知被多少辈渔民人手传抄、记录了通往南沙航路的小册子,默默记录了这份古老的历程。明朝一位能识文断字的潭门渔民,根据自己的航海经验,编写出一本通向南沙的航海手册,问世后又不断被其他人修改、增补和完善。这本后来被考古学者命名为《更路薄》的小册子,不但指引无数潭门人走上了前往南沙谋生的活路,在多年后更成了中国学者用来捍卫南沙疆域合法性的历史铁证之一。

1974年,潭门老渔民苏德柳将一本《更路薄》捐献给了国家,那是他于1921年从父亲那里抄录来的,而他父亲也是转抄他人而得。《更路薄》的“更”为距离单位,一更大约为10海里左右,“路”为航向,“薄”为册子。第一篇《立东海更路》开头写道:“自大潭(潭门)过东海(西沙),用乾巽驶到十二更时,便半转回乾巽亥,约有十五更。”整句话讲的就是怎样从潭门行驶到西沙群岛。茫茫大海中,确定方位的罗盘、海图般的《更路薄》,再加上船老大的才智和渔民的勇气,成就了潭门祖辈征服南海的功绩。

“过去潭门的船老大聪明得很,出海靠脑子。现在的船老大都变傻了,出海都靠GPS导航和电子罗盘了。”闯荡南沙多年,现在由于减压病病痛缠身,已经惜别南海多年的黄鹏(化名)师傅感慨地对记者说道。

现在潭门渔民去南沙已经不靠《更路薄》了,但要去南沙还是先得到西沙。“政府要求我们结伴去南沙捕鱼,主要想让我们互相有个照应,比如在海上遇到风浪、遇上外国兵、发动机出故障或者船员生病,几条船之间互相能有个照应。”黄鹏说,“政府的初衷挺好,可是在海上结伴的每条船的渔民之间都是貌合神离。大家都是要赚钱的嘛,要是都在一个地方抓鱼,鱼就是那么点,你抓得多那我就抓得少了。”

事实上,如果关系一般,而且都做不同行业(渔业类型不同),渔民们一出潭门航行都按各自的航向走,“你开116度了,我开126度了,他开136度,很快大家都不知道对方去哪里了。”如果关系好的话,渔民会一起结伴走。特别是西沙是去南沙路上的中途站,天气不好的时候渔民就一起开到西沙永兴岛,上岛报个关,和三沙工委的人聊聊天。天气好的话,过了西沙大家也就分道扬镳了。

潭门老一辈渔民,从小就练就一身潜水的好功夫,不带氧气瓶一个猛子能扎到水下20米或者30米的深度,身手矫捷地抓活鱼、割海参、捡公螺。这三样被潭门人称为“潜水捞三宝”。毕竟没有潜具下水没法长时间作业,现在潭门渔民有了轻潜设备(脚蹼、氧气瓶、潜水镜)就不一样了。渔民很少用米来作度量单位,问潜水的深度,他们会憨直地展开双臂,然后自豪地告诉你:能潜30个或者35个(45米~60米,潭门渔民的潜水极限。)

“潜到快60米的深度,感觉整个人都快爆了。我们简单的潜水设备只能保证潜到20~30米,而且作业完毕后还要有充分的减压过程。年轻的时候不懂,急功近利,为了多捞鱼多赚钱,结果把自己的身体给毁了。现在得了减压病,又要花大把的钱来治,原来赚的钱又还回去了,欠下的迟早要还。”年轻时能潜到60米的黄鹏师傅叹息道。

除了潜水作业外,潭门渔民还喜欢在南沙“行盘”。“行盘”指的是在大海退潮后,在岛屿附近浅海的礁盘上,一边行走一边寻找捡拾公螺和割蚵,轻松又赚钱。但这样的作业方式已属过去,如今在南沙已经成为了惊心动魄的冒险——南沙所有岛屿几乎都在外国人手里,即便是台湾管辖的太平岛对于渔民而言也是不能随便靠近的。渔民只能提心吊胆地围绕着被各国占据的各个岛礁来潜水作业。潜水作业时,除了要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鲨鱼和毒鱼毒虾,最要命的是外国军舰的枪炮声也时常惊扰着他们。

渔民长时间穿梭往来于各个岛礁之间,捕获海产品后可以联系专门在海上收购渔货的冰船直接销售,然后继续停留在南沙作业。随着上世纪60年代末南沙海域勘测出可比中东的石油储量,周边国家开始把手伸向了南沙渔民的这条活路上。他们在南沙海域抓捕中国渔民,作为一种宣示主权和管辖权的手段。而中国渔民在南沙的渔业生产,也有意无意地附带了浓重的政治色彩——渔民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成为宣示南沙主权的重要力量。

被抓

南沙的海水湛蓝,岛礁则如“珍珠”,那里打捞上来的鱼,不仅数量多,而且价格卖得好。对于海南潭门镇的渔民来说,那片海就如农民的农田、牧民的草场一般,是他们的生活之源。可以说,闯荡南沙就是潭门人的祖业。

出海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因为南沙海域有千余海里之遥,按渔船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途中不做停留,到达目的地至少需要一周,往返则需要半个月。如果一条船三四十人,仅消耗半个月的食物和柴油,就需要上万元的成本。如果在途中遇到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他们在海上漂泊的时间还会更长。因此,每次出海就犹如一次探险,不仅要带上充足的食物和油料,还要准备好卫星电话、船舶定位系统等。

但是,这些年来,渔民们还得心照不宣地多准备一样——“武器”,当然他们的武器无非就是一些海上捕鱼的生产工具,一来是为了应付南沙海域日益猖獗的海盗,二来是阻吓周边国家武装船只的非法扣押或抢劫。

2011年6月9日上午,渔民担心的一幕再次发生了:在南沙万安滩正常作业的中国渔船,突然遭到越南武装舰船的驱赶,一艘中国渔船的渔网与当时正在作业的越南油气勘探船的电缆缠在了一起,愤怒的越南舰船竟然不顾中国渔民的生命安全,拖曳中国渔船倒行了长达一个小时,最后中国渔船不得不主动剪断渔网,才没有导致船毁人亡的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万安滩海域是中国政府管辖的海域范围,越南油气勘探船的作业本身就是非法的。然而这样的亏,中国渔民远不止是第一次吃了,对于他们来说,一旦遇到越南等国的武装船只,能捡回一条命就是大幸,而损失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则是平常的事情了。

4月到6月,是中国南海最风平浪静的季节。5月中旬,整个南海海域进入第11个伏季休渔期,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

潭门镇位于海南岛东部沿海,是海南岛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后勤的给养基地和深远海鱼货的集散销售基地。2006年,中央和地方投资5000万元扩建潭门港,使其成为能停泊1000艘渔船的国家中心港口。在西沙、南沙作业的中国渔民、渔船,超过80%来自这里。

潭门镇上的“琼·琼海03026”号渔船船长陈泽波出过两次国,都是被抓去的。

至于说在海上被其他国家的军舰、海巡船追逐,他就经历得更多了。

“在黄岩岛北面,北纬15度10分,东经117度45分。”陈泽波清楚地记得在1997年他第一次被抓的位置,他向记者强调,“我们世代都在那里打鱼,到我已经是第四代了。”

因为靠近黄岩岛,陈泽波说的世代打鱼的地方,经常有某国的军舰出现。一旦发现中国渔船,“上来以后就把我们赶到船头,然后抢东西,谁反抗就打谁”。

和陈泽波同时被抓的4条船,60来个人,“全部被带到了他们国家,关了我们5个多月。”陈泽波说,“前两个月在监狱里,后来就把我们看管在自己的船上。”

等到1998年陈泽波回来时,他船上价值十几万的打鱼工具、导航系统已经没有了。

时隔一年多,仍然在这个海域,陈泽波的渔船再次被某国的军舰发现。这一次陈泽波经验丰富一些,掉头就跑。不过时速只有七八节的小渔船哪里是千吨大舰的对手,很快陈泽波就被追上。

铁甲军舰毫不犹豫地冲了上来,把陈泽波只有60吨的渔船撞沉,一船人全掉在海里。

陈泽波被这个国家的海军捞了起来,又抓去关了好几个月。“这次我就有经验了,上岸后,不签字不说话,等到大使馆来人再说。”像陈泽波这样“越来越有经验”的中国渔民现在已经很多,看见外国军舰来了赶快跑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琼海南沙渔民协会会长、“琼·琼海02065”号渔船船长邱谷儒说,渔民协会也请来法律顾问和渔政人员,培训渔民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抓扣事件,比如对方开枪了怎么办,看见不明船只过来怎么办,并教育渔民被别国抓扣带回去后一定要等外交人员来。

“那个国家开出的全是英文单据让渔民签字,渔民又看不懂,不能乱签字。”邱谷儒说。渔政站也在渔民中加强法律教育,在漁船上加装了定位系统,对渔船实施监控。“不这样管理不行啊,我们镇现在都还有一个船长在那个国家坐牢。”站长周世发告诉记者,“家里已经破产了。”

其实在南海打鱼的渔民,不管属于哪个国家,感情都非常好,经常互相提供帮助和补给。陈泽波也曾经帮助拖拽过一艘失去动力的那个国家的渔船。

“最辛苦的就是“种海”的人。”渔政站站长周世发这样形容在西沙、南沙作业的渔民。

在琼海,一般的渔船吨位都在50吨以下,抗风能力低于12级。渔民协会会长邱谷儒介绍说,在南沙没有天然避风港,所以一旦遇到大的台风,渔船就得赶回海南岛,最少也需要两天时间,稍微晚点,就可能遭遇台风。

除了台风,一种被渔民称为“潜水病”的职业病,也是南海渔民杀手之一。

周站长解释说,渔民在南海的作业方式,以礁盘作业为主,简单地说就是戴着一副潜水镜和呼吸管,潜到水下十几米,甚至30多米的礁石上,把吸附在礁石上的海产品抓上来。

由于水的压力变化,人浮上水面后原來溶解于人体液中的氮气会变为气泡,引起眼球出血、耳膜破裂,如果空气逸入血管形成气泡,阻塞了脑血管,就会引起中风,甚至导致死亡。“有时候就是为了抓一只鲍鱼,结果就是一辈子躺在床上。”邱谷儒说。“琼·琼海03028”号渔船船长李帮川是位老实巴交的人,每次出海,他都远远地绕开那些被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占领的礁石,所以,他从来都没被抓过,也没有被罚过款和扣过船。可是李帮川还是亏本。

李帮川说,鱼越来越少,是亏本的原因之一。在西沙,已经没有太多的鱼可以抓了。南沙的鱼多一些,可是好多礁盘都被别国占领,有的地方,比如六门礁、海口礁,10年前还可以去打鱼,现在已经不行了。“一靠近人家就打你、赶你。”

说起被别国占据的礁盘,李帮川摇摇头:“反正我是不敢,他们太厉害了。”按照他的估计,渔民们在南海的传统渔场,比起10年前最起码缩小了一半,或者更多。

“碰运气”

17时20分,海南省万宁市港北港,夕阳正慢慢地向西边那连绵起伏的群山奔去。

在亲人的目送中,船老板岑新波驾驶渔船,缓缓离开码头,向辽阔的大海驶去。这次和他一起出海捕鱼的还有11位渔民,包括他年迈的父亲老岑(岑石生)和弟弟岑新雄。

随着海浪的起伏,渔船左摇右晃,看着记者紧张的神情,老岑安慰道:“不要害怕,这个时节盛行南风,浪比较小。天气预报说今晚的天气不错,风不大。”听了他的话,记者一下子放松了,适应一会儿仿佛就如履平地了。

到达目标海区后,渔船放下船舷两侧的灯泡,晚上吸引鱼类靠近。

由于当地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比我国大部分海区,这里的海产比较丰饶,渔民不必到远海捕鱼,通常在傍晚出海,第二天一早回港。

经过40多分钟的航行,渔船到达目标海区。此时,绚丽的晚霞烧红了半边天,映红了一望无垠的海水。

抛锚,岑新波关闭发动机,走出驾驶室,可他的脸上并没有喜悦之情,反而显出有点失望。“探测器显示鱼不多。”他皱着眉头对记者说。这时,整个海区已有大大小小的渔船四五十艘。

没过多久,夜幕降临,两位渔民爬上船顶,放下船舷两侧的两排灯泡。100个1000瓦的灯泡依次点亮,吸引着海里各种喜光的鱼类。至此,撒网前的工作全部完成,渔民们开始了漫长而又焦灼的等待:等待鱼儿蜂拥而来,等待第二天的丰收。

收网时,鱼儿活蹦乱跳的丰收场景并没有出现,少量的灯光鱼让渔民们很“受伤”。没有无线网络,不能上网浏览新闻、玩游戏,手机信号也时断时续,往常,渔民们的夜生活显得十分枯燥和单调,要么早早去睡觉,要么聚在一起聊天,只有老岑这样的老渔民,会经常在夜晚钓钓鱿鱼,一年下来也有五六千元的额外收入。而这次,渔民们把床位让给了记者,自己不得不找个地方打盹儿。

有一位记者是首次随渔船出海,开始出现晕船的症状——呕吐。渔民让他睡在船舱里,可没过多久,他不得不爬起来,扶着船舷,开始新一轮的呕吐。为了度过这漫漫长夜,在老岑的辅导下,记者坐在船尾学习如何钓鱿鱼,并不时与他闲聊。

这位曾到过南沙群岛、已捕鱼四十多年的老渔民告诉记者,鱼越来越难捕了,以前出一次海,能捕捞几万斤,现在鱼少了,运气变得尤其重要。运气好,能捕1万斤以上;运气不好,捕的鱼还不够油钱,而且这样的几率越来越大。

常言说:“自古行船半条命。”万宁市地处台风、暴雨频繁影响的区域,气象灾害风险偏高。老岑说,他们非常重视天气预报,尤其是大风预报。在每次出海前,都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这些信息电视上有,广播里有,村里的电子显示屏上也有。如果预报风力在七级以上或有暴雨等恶劣天气时,他们就在家里不出海。“现在天气预报比较准,这里已多年没有出现因恶劣天气而导致的事故了。”老岑说。

据悉,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已覆盖万宁市所有行政村,大部分沿海乡村建设有气象大喇叭。万宁市气象局的材料表明,热带气旋以及冬季较强冷空气等天气系统造成的海上大风是该局渔业服务的关注重点。在热带气旋开始生成或冷空气前锋南下至华南中北部一带时,该局预报服务人员就开始密切关注其动向,并通过电视、广播、手机和电子显示屏等方式向村、镇负责人发布天气预报,给出防御建议。

在与老岑的交谈中,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9日凌晨两点了。环顾四周,遥远处也是渔火点点,整个海区显得神秘而深邃。在灯光的映射下,渔船周围两三米远的海面清晰可见,不时能看到白色的水母向远处漂去,两三尾十几厘米长的灯光鱼游来游去。

记者钓了好几个小时,也没见到鱿鱼的影子。老岑瞅了瞅海面说:“水流得太急了,不好钓鱿鱼。”岑新波来到船尾,看了看海面,一言不发就走了。老岑说:“以前鱼多的时候,海面上密密麻麻都是,随处可见。这次恐怕要赔本了。”

突然,老岑把鱼钩甩向远方,迅速收线,一条墨鱼浮出海面,终于有所收获。没过多长时间,老岑又钓上来两条鱿鱼。他麻利地把墨鱼清理干净,为记者们煮了一锅地地道道的海鲜。

凌晨4时30分,渔民陆续从睡梦中醒来,开始做下网前的准备工作,等待了一晚的大戏此时才算正式开演。

老岑慢慢把拖在渔船尾部的小船拉近,敏捷地跳上小船,随后点亮船上的两盏大灯。渔船的两排灯泡渐次熄灭,岑新波启动发动机,开始围绕小船行驶,而其他渔民迅速向大海撒网。渔船围着小船转了一圈,撒网工作结束了。

没有任何停歇,渔民们开始收网,整个过程显得十分紧张和忙碌。半小时后,岑新波先前的担心成为了现实,鱼儿活蹦乱跳的丰收场景并没有出现,少量的灯光鱼让渔民们很“受伤”。

晨曦初露,渔民把网和鱼收拾好,开始返航,港下村其他渔船也加入到返航的队列。此时,港北港已热闹非凡,渔商们已等在那里,准备把那些刚刚捕捞上来的海鲜运上车,送往三亚、海口、广州,甚至送往更远的地方。

“琼万渔00011”号渔船捕捞上的鱼最终卖了300元钱。而渔船出一次海,柴油、冰块以及人工等成本在2000元左右。

虽然做了一次赔本的“买卖”,但老岑等渔民还是笑哈哈地与记者合影,挥手道别。他们马上要回家补觉,修补渔网,看看天气预报,待夕阳西下之时,再次驾船出海,继续过着这样“碰运气”的生活。

猜你喜欢

南沙渔船渔民
“强芯九条”护航芯片项目落地广州南沙
广州市南沙区星海小学作品集
渔船上的谋杀
加快南沙自贸区建设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