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当代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6-05-14薛霞霞

魅力中国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青少年

薛霞霞

摘 要:本文从创造性定义的角度,研究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发展具有现实性、主动性、有意性的特点,并表现出思维品质方面的提升,创造性思维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四个层面探究其影响因素,发现轻松、开放的外在环境给学生以积极的感知,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个体因素在创造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最后,搜集整理出创造性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 创造性

关于创造性,多数心理学家认同创造性是一种创造产品的能力,而这种产品既是新颖独创的、预想不到的、不超出现有条件限制的并且是有用的[1]。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富有创造性地生活有利于充分挖掘我们的潜能[3]。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中的生本能是富于建设性的本能,是对事物本质的好奇和探究,也可以表现在艺术方面的追求,所以这样一种本能的存在推动者人们创造性的发展。薛贵等人(2001)提出认知需求对创造性的推动作用[4]。在青少年成长中,随着思维水平的发展,不再满足于标准答案,追求独特、新颖的思维结果,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成为一种认知需求。

一、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创造力更多地带有现实性,从问题发现入手,试图去寻找更加独特有意义的解决办法。青少年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和有意性,不再像儿童期思维那么自由,在解决问题中随时调整策略,更好地应对挑战,表现出勇于克服困难和富于坚持的精神。在晶体智力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追求一题多解的动机强烈,思维灵活多变,思维的发散水平、抽象水平极大提高。个体的独立意识空前发展,开始辩证地、批判地看待问题[5]。Hu等(2010)发现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上,8年级水平最高,之后下降并稳定于高中阶段[6]。

二、影响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青少年已经形成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对老师不在是盲目崇拜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学生感知到的学校气氛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教师的有效行为,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心理学家 Chan (2005)认为,教师创设的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远远比秩序和谐的班级环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教师对学生的新颖的、独特的想法的支持和鼓励,活跃的班级气氛组成创造性发展的心理环境。薛贵、董奇、周龙飞、张华和陈传生(2001)证实了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积极预测作用[7],这种外部动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鼓励创造的环境,因此与其说这个研究证实了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预测作用,倒不如说证实了开放性的环境对创造力的预测作用。可见,学生创造性的发展需要学校提供开放的、轻松的气氛,需要来自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以提供创造性发展的动力。

(二) 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的父母是那些少有独裁,对培育子女创造能力的机会更加开放、延迟判断、能容忍子女失败并为子女树立可以模仿的良好榜样的群体[8]。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应该更具有耐心和长远的目光,应该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个体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放慢脚步,陪伴孩子成长。有的家庭教育有形无形中规定着我们的行为,违反常规者被视为不礼貌,在外会受到社区群体的排斥,因而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形成符合社会规则的处事风格。因此,青少年陷入严重的冲突之中,一方面被要求发展创新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需要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追求标准答案。

(三)个体因素。

林崇德等人的研究发现,创造性人才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共同组成。创造性思维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是一题求多解的思维和一题求一解的思维两者之间的一致[9]。青少年思维的概括性和预知性增强,开始更多地思考思维过程,趋向于多角度思考问题,更多地相对辩证地看待事物,不再那么绝对化[10]。

创造性人格应该包括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这就是需要的形态像兴趣、动机和理想等,刚毅的性格,良好的习惯。霍尔一度将青少年期定义为 “暴风骤雨期”,身心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使青少年内心充满着冲突与抗拒。但丹尼尔等人的研究发现,至少73%的青少年拥有积极的自我形象,青少年对于自己的未来是自信和乐观的。我国的青少年并没有被高强度的学习压垮,反而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刚毅的性格,而且有着广泛的学习兴趣,有学生讲学习多门课程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所以,青少年的成长面临空前的烦恼,需要得到指引,帮助他们移除成长的障碍。

三、青少年创造性的呵护及养成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就说过:“创造力是无法教的[10]”。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被公认具有创造性的人,只是拥有比我们所有人拥有的更多一些而已。”[11]许多有关创造力的研究表明,许多被誉为天才或杰出者的人不仅具有灵感,而且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献身精神[12]。可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一)呵护青少年的好奇心,激发探索世界的兴趣,点燃成就动机,这些个性倾向都是与生俱来的,正确的指引尤为重要,在我们看来学生的幼稚、无意义的表现,也许潜藏着创造性的火花,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帮助他们移除障碍。

(二)创造性也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首先,知识方面概括性高、系统性强、减缩性大,迁移灵活的知识体系利于创造性的发展,青少年知识的学习应该注意这些方面的培养。其次,根据心理学家的人格观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树立理想和责任心。这两方面是创造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伴随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心理基础,需要漫长的过程来积淀,应给予耐心和希望,同时,创造新思维的发挥也有些技巧,简单介绍如下:

(1)让青少年更多的感受能激发创造力的环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创造性的不竭动力,可以将青少年带入自然环境,给其自由的思维空间。同时,可以在室内摆放些创造性作品,或者是常规物品的不同用处比如卫生纸的不同用处,可以在美术课和手工课上大显身手。

(2)克服心理定势,挑战假定,用不同的方式表述问题。其他人会怎样表征这个问题,比如小孩,精神病,法官等。这个问题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嚼碎了是什么味道呢?它会生病吗?从各种特别的角度入手来深刻理解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还可以顺便解决问题。

(3)留出时间,充分酝酿。思维活动需要一个轻松的情绪情感状态,过于紧张容易导致意识狭窄,尤其在大众面前更是压抑了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有时候是一种顿悟,有时候需要等待时机,不能急于求成,同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静等灵光闪现。

总之,学生应该认识到创造性是在概括性高、系统性强、减缩性大,迁移灵活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有效体现的,因此,不能盲目追求新颖的答案,而从客观实际出发,适当的寻找一题多解的机会,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满足学生思维活动的欲望,多关注思维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参考文献

【1】Sternberg R J,Amabile TM,Lubarttiet.al. Handbook of Creativit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449-460.

【2】叶一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13】郑刚等译.心理学导论(第13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7】薛贵、董奇、周龙飞、张华和陈传生.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1.1.

【5】吴凤岚.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62-163.

【6】【8】刘桂荣.中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9】林崇德.创新人才的心理学研究[J].学术前沿论坛—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71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青少年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这才叫指尖上的智慧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