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大发展理念的方法论意蕴

2016-05-14朱永刚

行政与法 2016年8期
关键词:理念发展

朱永刚

摘 要: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意蕴深厚。本文从矛盾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过程分析法、“三种机制”以及定位定标定法等多维视角对五大发展理念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期对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并准确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实践有所裨益。

关 键 词:五大发展理念;矛盾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过程分析法;“三种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6)08-0009-08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贯穿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主线和灵魂,而且是“十三五”规划建议谋篇布局的主要逻辑与核心思想,也是关乎我国今后五年乃至长远发展的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与重大突破。因此,从理论上深化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准确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运用矛盾分析法审视

五大发展理念

就研究分析事物而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说:“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作了这样的分析。这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1]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也提到,一般辩证法的阐述方法与研究方法应当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那样。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矛盾分析法,正确地分析研判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现状,并推断和预测了革命、建设、改革的未来。运用矛盾分析法审视当代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可以按照“矛盾——问题——重点”的思想理路与分析框架对其加以把握。

(一)矛盾

从宏观视野看,当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变。因为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影响和制约各方面发展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和集中。在经济领域体现为人民要富裕安康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之间的矛盾;在政治领域体现为立党为公、执政兴国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不高之间的矛盾;在文化领域体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当今中国文化“软实力”还不强之间的矛盾;在社会领域体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能力还不健全之间的矛盾;在生态领域体现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同环境破坏生态污染之间的矛盾。

从微观角度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还不够合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特别是农业基础还很薄弱,环境资源的约束趋紧;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境、食品安全等亟待完善;社会上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现象比较突出;在党的建设方面,部分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奢侈浪费现象依然严重,全面从严治党任重而道远。

(二)问题

从本质上说,不成熟、不理性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矛盾是同不够成熟的生产状况和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性即是哲学思考的本质。”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首先发现矛盾,然后研究矛盾,最终解决矛盾。

列宁说过,最简单、最普通的现象中往往蕴含着一切矛盾的萌芽。用哲学的话语来表述,即现象是问题的外在表现,问题是矛盾的集中反映。解决问题要抓住根本问题,而根本问题往往存在于主要矛盾之中。因此,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根本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生产还比较落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对这一矛盾两方面的认识告诉我们,当前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生产还比较落后。

(三)重点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启示我们,解决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生产还比较落后这一根本问题的出路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当前,国际市场低迷、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同时,由于国内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新旧动能正在调整转换,因此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且在运行中还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

抓住问题的关键环节,明确矛盾问题的精髓,思考解决当今中国的问题,必须着眼于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因此,党中央提出在“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部署。

二、运用结构分析法透视

五大发展理念

结构是一个反映事物各要素之间比例、顺序、关系的范畴。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结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要素、按照一定顺序和比例关系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这四大基本要素按照相应的比例关系构成完整的社会基本结构。毋庸置疑,四大基本要素比例协调、关系合理,社会结构就合理稳定。反之,社会结构就不稳定,容易受到破坏。由此观之,按照结构分析法把握事物内在机理,需要厘清三点:⑴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其基本要素构成的。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顺序、关系、比例如何。⑶这个事物的结构是怎样影响其形态、功能以及社会状况的。运用上述结构思维或者说结构分析方法来透视五大发展新理念,有三大着力点、着重点:

(一)基本要素

五大发展理念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基本要素构成。

⒈创新,是指在现有基础上对束缚发展的既有思想进行突破,对僵化的缺乏活力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对原有理论和实践的深化、超越、提升,有效革除阻碍发展前进的一系列旧思想、旧观念、旧机制、旧体制、旧模式、旧方法,彻底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⒉协调,是指统筹兼顾,协调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就发展布局而言,协调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要相得益彰;就产业而言,协调就是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要科学合理;就空间地域而言,协调就是沿海、沿江、沿边、内地,城市与农村相互照应、相互配合,关系合理,协同发展,整体推进。

⒊绿色,是指经济发展要考虑社会、资源、环境的容量和承载能力的有限性,注重可持续发展,人们的各项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都要有利于社会、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经济节约,是相对于传统发展理念的一种批判性超越。

⒋开放,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联系愈加紧密,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同样,中国发展需要世界,改革开放是中国融入世界走向崭新未来的重要途径。

⒌共享,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政治立场的时代展现,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

(二)比例关系

认识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基本要素后,还要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五大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把握“三与二”的关系。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开放”讲的是发展的方式、手段、途径。其中,创新是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最大引擎,是获得发展的重要方法。协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有效手段,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开放是我国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方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绿色、共享”重在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达到的效果。绿色不仅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生态化、绿色化,而且要实现结果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共享,是共同富裕的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旨归和战略指向,与绿色发展一样均具有目标属性。

其次,把握“一与四”的关系。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不是一种随意的简单排序,而是旨在突出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创新不仅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领头雁”,关系着其他四大理念的实现与落地,而且是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引擎与核心动力,关乎整个发展、长远发展的大局。相较而言,“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从基本方法、基本方式、基本途径、基本要求等不同方面,对“什么是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这一命题做出的进一步思考和回答。

第三,理解“四与一”的关系。考察五大发展理念可以发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这四大发展理念分别侧重于发展动力、发展方法、发展模式、发展途径。创新是发展动力、协调是发展方法、绿色是发展模式、开放是发展路径。四者虽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殊途同归,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共享”,因为“共享”是目标、是方向。不论创新也好、协调也罢,还是绿色、开放,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自由全面的发展。可见,五大发展理念中蕴涵着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三)功能作用

运用结构分析法研究分析事物时,除了观察分析事物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外,最终还要考察其结构形态和相互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如何。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引领,“协调”为手段,“绿色”为蓝本,“开放”为路径,“共享”为目的,有引领、有核心、有灵魂、有方向,五位布局,浑然一体,不顾此失彼,不偏颇、不夸大任何一方面,相互支撑,互为基础。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当今中国实际问题,解决主要矛盾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对于引领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用过程分析法思考

五大发展理念

如果说结构分析法是从“静态”角度观察思考事物发生发展的状况,那么过程分析法就是从“动态”角度审视事物形成发展的思路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分析法是分析事物形成、发展、演进历程的一种方法。对此,有学者称其为“历史过程分析”。总体而言,无论是结构分析法,还是过程分析法,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恩格斯曾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在观察人类社会发展时,马克思主义将其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在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时,我们知道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一路走来,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由一国到数国的胜利等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阶段;在回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时,又能知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可见,不论是人类社会发展,还是社会主义发展,抑或是共产党执政,都是一个具有规律可循的历史发展过程。

同样,五大发展理念也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准确把握和深入思考。因而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发展其来有自。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心是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的思考和实践,经历了一个非比寻常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发展的理论与我国的建设实践相结合,进行了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改革开放历史时期,邓小平带领全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展就是硬道理。”“不发展,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根据我国发展实际,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把发展置于第一重要的位置,意味着不发展就没有出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理念。

综观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历程,可以说,时至今日,五大发展理念的产生形成,从曲折艰辛的探索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确立,着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事物发展逻辑,客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永葆先进的实践特质。

四、从“三种机制”角度把握

五大发展理念

所谓“三种机制”,是指动力机制、平衡机制、调整机制(或者治理机制)。动力机制,是讲事物发展动力从哪里来的一种方法或方略,即激发事物发展动力的方法、路径。平衡机制,是讲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保障其平稳有效运行的方式方法。调整机制或者说治理机制,是指如何确保既有动力又有平衡的思路和办法。三种机制,作为研究事物的一种分析框架和基本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若能得到科学的运用,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例:首先,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高度评价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进而揭示了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逻辑,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秘密。换句话说,“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逻辑”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动力机制。其次,马克思也看到了“资本来到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工人阶级的血和汗水”,从而批判了“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指出“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平衡与不和谐的总根源。这涉及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平衡机制。第三,要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不和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治理与调整机制。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第一个动力机制蕴含在邓小平理论当中。对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中国而言,各方面百废待兴,春雷涌动,不搞活就没有出路。因此,邓小平提倡解放思想,激发活力。邓小平理论归根结底回答和解决了活力、动力、效率这个重大问题。经过解放思想、激发活力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以前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随之产生。如何搞活不能搞乱则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二个平衡机制相应形成,它体现在科学发展观当中。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讲动力。而以人为本的核心、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都是讲平衡、讲和谐、讲稳定的。因此,可以说,科学发展观重在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当经过再平衡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又出现了动力不足的问题,问题倒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呼唤治理和调整机制。因此,第三个治理机制就体现在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讲动力,又讲平衡。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又通过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三种机制环环相扣、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运行机制和运行系统。

按照“动力→平衡→调整”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架构来理解和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一)动力机制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创新理念,在实践上体现为治国理政的动力机制。尤其是,面对世界经济放缓、国际市场低迷,国内经济结构调转、方式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只有通过对体制机制的改革、对旧思想旧模式的突破、对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超越,才能从对以往的发展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重新焕发光彩和活力。不单单经济如此,对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党的建设来说,要保持新生与活力,创新发展理念都是不二法门和必然选择。由此观之,创新理念,体现动力机制,理所当然在五大发展理念中被置于第一位置,处于引领地位,不容忽视和小觑。

(二)平衡机制

相对于创新发展理念而言,协调这一发展理念对应着平衡机制。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发展,实现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艰难的事情,况且要保持创新活力,实现中高速增长和中高速发展。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质量越大、速度越快,惯性就越大,把握不好,平衡不好,控制力不强,造成“翻车”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实施工业化、信息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城镇化,更不能不顾农业现代化;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扶植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基础还很薄弱的严峻现实;在发展沿海、沿江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在实现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政治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生态环境的危机,等等。凡此种种,都要求“十个指头弹钢琴相互配合”,方能弹出悦耳动听的曲调。否则,曲不成曲、调不成调,难有平衡、和谐可言。

(三)调整机制

创新是动力,协调是方法。如何创新?如何协调?出路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开放、共享”三大理念着重回答了上述问题,蕴含着治理和调整机制。治理的具体方式是绿色化、生态化。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统筹考虑环境的容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调整的具体路径是提高开放水平。当今世界发展,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取得先机,拔得头筹,都不能局限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行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自觉融入世界文明的大潮,行走于世界文明的“阳关大道”,才能既发挥自身能力和水平又汲取世界智慧与力量从而健康生长。调整的目标是共享。只有实现发展人人有责、发展成果人人共享,一切才有价值,才能调动发展的积极性和推动发展的热情,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为平衡带来保障。

五、从定位定标定法的视域理解

五大发展理念

历史唯物主义讲,人是有目的地创造历史,而不是随意地开展活动。考察人类活动以及事物发展历程,需要用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而不是用新标准衡量旧世界,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否则,都有失偏颇,难有客观。必须随时随地依据当时的条件变化来观察分析事物发展演进的过程。事实上,研究历史过程以及事物发展,第一要务是找准历史方位、确定坐标,即“定位”;第二是把握事物运动方向,明确最高点,即“定标”;第三是如何确定坐标系,怎样把握、控制事物运动的方向,需要适当的方法、方略、路径,即“定法”。因此,运用“定位→定标→定法”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框架来透视五大发展理念,对于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战略目标,以及五大发展理念何以形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一)定位

俗话说,在哪山唱哪山歌。任何事物要发展进步,首先要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不能确定自身位置就容易出现错位。错位的结果就是不切实际、不合逻辑,要么超前、要么落后,难以准确定标与定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邓小平理论首先就是从定位开始的。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准确定位,使得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和各方面的改革都不脱离这一基本国情,从而有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但是,发展起来以后,又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国际地位没有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项事业都处在滚石上山爬坡冲刺的关键阶段;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4]可以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的研判与“定位”。

(二)定标

定位的目的在于定标。定位不准,就会贻误发展时机,目标设定就会出现偏差。因而,只有定位准,方能定标准。定标准,人们心中有阳光,脚下才有力量;反之,容易犯冒进或保守的错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定位,主要是回答我国处在欠发达时期的问题。就国际而言,相当长时期内是追赶西方;就国内而言,是“做大蛋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小康生活。这是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标”。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主要是对发展起来以后的诸多难题进行回答。具体而言,就是要使我国由一个各方面还不发达的大国走向一个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强国,就是要在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事实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或者说中国梦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的精准“定标”。

(三)定法

定位、定标之后,如何拿出有效的办法、科学的方略去实现目标任务至关重要,这就涉及到“定法”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方略、策略。在发展经济上,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开放论”“共同富裕论”;在政治体制上,提倡改革领导制度;在精神文化上,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外交战略上,提出“韬光养晦”等;在国家统一上,提出“一国两制”方案等。邓小平同志定位准确、定标合理、定法得当,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赢得了广阔空间。新时期新形势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同推进,必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换句话说,“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都是为了实现我国由大国成为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定法”。从这个意义上看,用“定法”的视角来观照五大发展理念,即会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实际上,就是在新形势下,党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党在十八大以后所确立的宏伟战略目标的战略选择与治国方略。

总而言之,五大发展理念意蕴深厚,饱含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当代中国实践的深邃思考和对未来中国发展探索的希冀,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汗水。从理论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本身的客观需要,而且是更好把握中国国情、中国战略、中国目标、中国未来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1.307.

[2][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C].人民出版社,1999.279,40.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学习活页文选,2016,(34):10.

(责任编辑:刘 丹)

The Methodology Implication of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Based 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Zhu Yonggang

Abstract: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ning and suggestions approved with deliberation i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innovation,coordination, green,openand sharing” are vividly put forward,which has a profound implication.The paper carries 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of the method of contradiction analysis,the method of structure analysis,the method of process analysis,“three mechanisms”,positioning,calibration,law-making,etc.,which has the benefit to profoundly comprehend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and accurately utiliz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to lead China's development practice under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Key words: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the method of contradiction analysis;the method of structure analysis;the method of process analysis;“three mechanisms”

猜你喜欢

理念发展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减负增质”理念下作业管理的创新策略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用心处事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