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6-05-14李俊新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方法途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李俊新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中学语文学习也一样,要教好学好中学语文,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培养;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95

一、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

语文课是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祖国规范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二是学习祖国的文字,包括读写和运用。所以在语文课中,教师首先要很据教学的需要,突出祖国语言与其他国家的语言的区别。如教师在范读课文或者播放录音带范读时,要理解文本表达的意思,读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韵味,做到抑、扬、顿、挫,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成为学生模仿的范例。教师安排学生试读时,应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精神世界,再指导他们读,并且读的形式要多样,不能太单一,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学习语文的乐趣。再有,语文生字教学,教师首先应做到亲自示范,自己应练好“三笔字”,包括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这是也是做教师的基本功,课堂上板书应工整美观,一目了然,千万不能写错别字。另外,教师每讲一课,都要查阅字典词典,对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决不能含糊,把没有把握解释的字词搞清,避免在课堂上讲错。每当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老师对字词的理解准确无误,他们会从心里产生钦佩之情,产生一种心理定向,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在字词的教学我是这样做的: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他们把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标出来,自己通过查阅字典解决,或者通过同桌的帮助解决。在课堂上利用小组检查预习,可以是小组内,也可以是小组之间;课后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分别布置练习,做到因材施教。先学后教,当学生遇到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适当点拨,这样学生对字词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逐课掌握,逐期提高,词汇量也不断丰富。

二、教学中重视环节设置,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紧扣课文的中心和主要内容设计预习提纲。如我教《娘子关前》时,我给布置学生的预习提纲是:第一,写出作者和同志们的行军路线;第二,列出课文七个部分的内容提纲,并找出统一全文的中心;第三,查字典给课文中的一些新字、难理解的字注音解释。其次,预习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利用教学资料先学、小组讨论、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再次,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目标。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把所遇到不曾见过的字、词,用铅笔作出标记,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培养自学能力,等到解决了字词再全体通读全文。此外,教师要教给学生圈点的方法,这虽没有硬性规定,但要求每种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前后一致。如“△”表示重点词语,“——表示精彩的语句,“O”表示重要的景物特征,“一”表示人物名等,主要是为了避免正式评点时符号混乱,要求学生反复运用这些符号,直至熟练掌握,同时教师向学生指出圈点、勾画要整齐醒目。预习的要求是:既要在预习中弄通课文中容易理解的字词,也要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能完成的一些简单问题。预习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要有统一的要求,还要有区别。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意图(文章中心),想象教材中所描绘的情景(情节及内容),留意前后文的关联(照应)及写作技巧(方法)。

第三,教师要诱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学生预习过程中的关键,分初读和深入研读。通过初读中学生逐步理解字、词,疏通语句,扫清拦路虎,初步掌握内容,划分结构层次;在深入研读中分析句式结构及运用、精彩段落及描写、引申意义及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及风格特征。这里要注意的是对于古今文人的“内部经验”及课文中那些“莫名其妙”的地方,应不对学生作过分要求,以免他们钻牛角尖,甚而陷于死胡同,却达不到预习的目的。

三、 巧妙设疑,以疑激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每一篇文章的教学教师都要精心设疑,通过各种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例如,讲《长江三峡》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长江三峡由哪三峡组成?你能说出三峡中各自的特色吗?美女峰就是神女峰,你能讲出它的神话故事吗?通过巧妙设疑,学生们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开始自觉学习和深入研读课文,小组之间、同桌之间认真讨论,激烈辩解。因此,设疑能激发学生主动去读课文,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提高鉴赏能力。

四、利用比较学习法,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同一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即把书本上每一单元的课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二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写作风格、写作目的等;三是不同作家不同流派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时代不同人的生活影响;四是不同作家,同一体裁的文章进行比较,可联系习作教学;五是不同作家同一标题,不同体裁和语言风格的比较等。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些议论文的不同结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学习能力。例如,课文《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是以祝贺的方式结尾;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是启迪读者的方式收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是祝愿和评价收尾;《在林肯纪念堂的演说》是提出希望的方式作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是揭示本质的东西作结;《义理、考据和辞章》是引用作结;《讲讲实事求是》是指出希望发出号召结尾;《劝学》是比喻作结;《师说》是举例作结;《六国论》为类比作结。这样的比较学习法,学生学有兴趣,写有遵循,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方法途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