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病句问题研究

2016-05-14张庆利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病句语法初中语文

张庆利

摘 要:由于淡化语法教学,现在的初中生对病句的解析越来越困难,他们甚至不知道最基本的语法知识,这给语文教学带来诸多不便。长此以往,将使语文教学实践逐步与教学目标脱节。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文章从语文教学中病句问题的现状入手,对病句的类型与解题技巧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几点应对病句现象的策略,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病句;语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6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38

一、病句问题的现状

在语言理解方面,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读和听的能力,也能使他们迅速抓住对方表达的主要内容,品鉴一篇文章、一席讲话;在语言表达方面,语法能使学生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语调语气。可见,正确解析病句,不但有助于现阶段的考试,提高学生听、写、读的能力,而且对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现在的初中生几乎不了解语法,不知道何谓主语、谓语、宾语,在句子的仿写、写作中更是错误百出,甚至出现“有温暖、很智慧”等诸如此类的错误。让其修改病句或找出有语病的句子,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没有几个学生能完完整整地分析下来,有的即使能勉强回答,也是其所谓的“凭语感”,或者前面刚讲过一类题目,但紧接着再练习时还是弄不明白。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匮乏直接对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阻碍,教师更是感到棘手。

二、病句的分类与解题技巧

何谓病句,《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措辞上的毛病(多指不通顺,有歧义或容易引起误会的句子)”。常见的病句一般可分为五大类:词性用错、残缺和多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杂糅。

(一)词性错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与批改作业,我发现初中学生的“词性用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写错词语,如一明<名>惊人、名符<副>其实;另一方面是不了解词性,往往出现名词误用为动词,名词误用为形容词等问题。

例1: 分小班上课,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析:“针对性”是名词,不能直接在句子中作状语,是当形容词用了。应在“针对性”前面加一个“有”。

(二)成分残缺和多余

句子主语残缺是初中生常见的病句之一。

例2:通过这次学习,使大家都提高了思想认识。

解析:缺少主语,“通过这次学习”是介词结构,不能做主语,使动词“使”没有着落,造成主语残缺。改法有二:一是去掉“通过”让“这次学习”做主语;二是删掉“使”,让“大家”做主语。

(三)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足够的重视,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写作中严重丢分。

例3: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解析:“能否”的意思是“能……”和“不能……”主语表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谓语是“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方面的陈述,造成主谓搭配不当,应该删去“能否”。

(四)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型病句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大部分学生靠语感来完成其辨析和修改,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例4:年底两个月的加班生产和促销活动,弥补了全年亏损的生产。

解析:宾语的中心语是“亏损”,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了,应调整为“弥补了全年生产的亏损”。

(五)结构杂糅

杂糅是一种常见的语病,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杂糅是:两种格式各取一半搀杂糅合。

例5:难道这不是指的同样的东西又是指的什么呢?

解析:这个病句是把“难道不是……吗”与“不是……是什么呢”这两种句式混杂在一起了,应改为“难道这不是指的同样的东西吗”或“这不是指的同样的东西又是指的什么呢”。

对此,根据各种各样的杂糅病例,可以归纳出一些常见格式,引以为戒。

语言是复杂的、发展的,应当综合考虑句子,在分析病句,即分析语法错误的路上,我们还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忠于原句的意思,从简不从繁,尽量维持原句的结构,修改与病因保持一致。

三、应对病句现象的策略

初中生对语法知识的一知半解让语文教师很为难:由于学生不能分清词性,如果硬把一些修改病句的方法强加他们,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一点一点来讲解什么是主语、谓语、宾语……那么,很明显,时间上不允许。所以,笔者认为,小学就应该涉及病句教学,最起码的语法基础还是不能丢的。当然,语法教学也应该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学习的始终。一般来说,初中生处于13~1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是最好识记知识要点的时候,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驾驭文字,实现规范运用国家语言文字的愿望。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初中生在不耽误正常课程的情况下了解一些语法知识,从而对病句深知熟透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采用随机教学、点拨教学的方式。所谓随机就是要紧密结合课文的讲解或作文、练习的评讲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法知识教学,从而很好地把语法知识教学跟课文讲解、语文实践(如练习题、作文讲评)融为一体。所谓点拨式教学,就是有针对性地、一事一议地进行讲解,将母语的知识融入到课文的讲解、作文或练习的评讲中。譬如朱自清的《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拟人化了,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动态,还从侧面表现了春花繁多,花色艳丽,花味浓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闹”字好不好,如果换成其他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讲授语法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辨析病句、理解课文,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语感和文学素养,从而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更好地确切表达,为他们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剑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唐健雄.现代汉语[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3] 谷震需.中学生写作例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姚咏梅.初中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病句语法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师生讨论改病句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高考病句辨识的两大抓手
2014年高考病句题归类解析
关于“病句”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