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黑洞”的形成原因及解决策略

2016-05-14邱小娥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黑洞高中语文策略

邱小娥

摘 要:人们将无法解释的充满神奇和奥妙的世界未解之谜称为“黑洞”。其实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也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黑洞”。如何正确认识“黑洞”形成的原因并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黑洞现象,成为困扰语文教师的一道难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黑洞;原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12

在关于“学生最喜欢的学科和最讨厌的学科”的调查中,语文学科非常不幸,居然在学生最讨厌学科当中占到了第二名。面对这种结果,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为什么在我们眼中语言生动、优美的学科在学生眼里却不受欢迎呢?我开始百思不得其解,实在是想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未解之谜。长期以来人们对神秘的、无法解释的现象称之为“黑洞”,所以,我就把语文教学中费力不讨好的这种现象也称为“黑洞”。语文教学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所谓的“黑洞”,才使得我们的语文学科不被重视、不被喜欢。“黑洞”的出现造成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效果,自然也就没有了热情,甚至于出现在“讨厌”的学科当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形成这些“黑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些“黑洞”是怎么出现的呢?下面我就从学习语文的第一步——预习入手来谈一谈预习中的“黑洞”有哪些。

第一,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要么太松,要么太严,容易走极端。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丧失兴趣。管得太松的话,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就会不当回事,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不听。老师让他预习课文,他不听从,老师也不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还有的老师根本就不调查哪个学生没有预习,效果怎么样,老师根本就不知道;管得太严的老师对学生的预习规定了明确的要求,比如:每个学生必须把课文读两遍,哪个生字要查字典,哪个词语要查词典,课文一定要划分段落,还要归纳出段落大意,等等。这样的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根本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要求都是千篇一律,学生的“自主”权力完全被剥夺。

那么,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呢?

究其原因,前者对学生的预习不够重视,理解不对,认为“自主预习”就是“自由预习”,任由学生,不去过问。后者对学生的要求过严主要是因为教师的热情度过高,担心学生预习不到位,就给学生定的任务过细了,其实这样的老师没有认识到“弄巧成拙”的道理,好心办坏事,要求过细就会限制学生的发挥空间,阻碍学生的自由发挥。总之,无论是预习时对学生要求过严还是要求过松对学生的学习、成长等都是不利的,阻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因此,造成了学生对高中语文学科没有兴趣,减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指导不利,造成学生学习没有好的方法,教学效果不明显。比如,有的老师虽然告诉学生课前要预习课文,但是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预习,学生没有预习方法,导致预习效果不佳。课文应该怎样去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提纲怎样书写;对于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疑问等等;这些学生都不知道,老师也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笔者认为,教师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认为预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没有必要为学生做什么;另一个原因是教师根本就不清楚该怎样预习,更不会去指导学生了。这样下去,学生的预习又怎么会有长进呢?

第三,教师对预习效果的检查不到位,造成学生预习敷衍了事,效果甚微。比如,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很少有人去检查,什么时候想起来就查一次,想不起来就算了。关于让学生读课文的“软作业”,学生更是不当回事了。认为读不读都一样,反正老师也不知道,到时问的时候就说读了,一般老师也不问。

为什么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不检查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1)教师理解错误,认为学生对新课文了解多了,讲课时就没有新鲜感了,学生就没有兴趣专心听讲了;(2)很多老师认为上课的时间很宝贵,与其用在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上不如多花些时间用来讲课。世界著名教育专家H.西蒙曾经说过:“学生只有明白了学习的结果后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由此可见,对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是多么的重要!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环节如此重要,却产生了这么多的“黑洞”,所以,我觉得要想让预习的效果达到最佳程度,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想看到的。

预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注重基础,初解课文。

教师利用文章精彩的单元话题激发学生对阅读课文的兴趣,背诵文章中优美的段落,掌握诗词等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结合课文的语境理解字义、词义,尤其是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等现象,通过学生自查、互评等手段,加强知识积累。还有就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其对文章产生兴趣,并且把学生的阅读体验记录下来,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习的重难点,再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并做好批注,写出再读体验,从而达到初步解读文章的目的。

第二,成果展示,提升能力。

预习效果的展示是提升学生预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知识的必然途径。我在教学中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学生的预习成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第三,质疑问难,注重解读。

学生通过预习成果展示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经过大家的相互启发,思维的火花开始碰撞。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时教师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引出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之,教师在预习过程中,既要给学生提出阅读课文的无限空间,又要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指导;既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对课文领悟和创新方面的引导;既要关注学生的群体发展,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要教师在预习教学时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真正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索能力,学生的个性化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 齐真]

猜你喜欢

黑洞高中语文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HAYDON黑洞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5500万光年之外的“黑洞”,是如何被拍到的
黑洞什么样,有图有真相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Passage Four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