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子不语

2016-05-14

学生天地·初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先师尊师颜回

在古代,人们将尊师视为一种美德,尊敬老师更是蔚然成风。学生进入学校后,尊敬师长是最基本的礼节。学生初次面见老师时,要行“跪拜”礼,平时见面要行揖礼,发展到后代,则以鞠躬为礼。行走时,学生须让老师先行,自己跟随其后。在称谓上,古代学生称老师为“师父”、“师傅”、“恩师”等。“先生”也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称,既含长辈之意,又含学识渊博、颇具修养之意。古人称德高望重的人为“公”,因此“公”也常用来称呼老师。学生往往自谦为“门下”、“门人”、“门生”、“门徒”等,有时还以“后生”、“晚生”、“小生”、“晚学”、“弟子”等自称。可见在学校里一切都以礼为规范、为准则。

视学礼

视学,是指皇帝或皇太子视察学校,它是学校的礼仪制度之一。视学的这天清晨,学校要先击鼓集合学官和学生。集合完毕,皇帝便来到学校,执事的官吏受命按照礼制的规定开始行事,先行祭奠先师、先圣之礼,然后再进行其他活动。第二天,再在学校行养老礼。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帝王仍十分重视视学,不仅以释奠礼作为视学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增加了讲儒家经典、议经等活动。皇帝未入学堂前,执经、侍讲、执读等官员和学官,以及典仪官要先在堂内就座,其他官员和皇太子则等皇帝入座后,才入堂就位。而后便由执读先诵读经文,再由执经解释经义。接下来,侍讲就论议座,按照经文的内容进行讲论,解答疑难。皇帝、皇太子的视学礼,规模宏大,礼仪隆重,表现出统治者对学校、对儒家学说的重视和对先师先圣的敬重。

束脩礼

束脩礼,是古代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的一种礼节,也就是拜师之礼。男子15岁即入学,入学时须交束脩,也就是十条干肉,作为付给老师的酬金。行束脩礼这天,学生着青衿学服,携带着礼品去学校,来到学校后,先站立在门外。老师则站在学堂的台阶上,派人出门询问学生的来由。学生稍稍向前,说明自己前来拜师求学的意愿。老师听后,则谦称自己无德,恐误人子弟。学生则再次表示从师的决心,并请求老师能够赐见并收留自己。老师见学生态度坚决,无法推辞,才命人请学生入门。学生面对先生站立,待先生走下台阶,立刻行跪拜礼。老师答礼后,学生便将礼品取出,摆放在老师面前,请他收下。老师答应收下,实际上也是表示同意收留这名学生入学,从此正式建立起师生关系。学生自入门之始,即接受尊师的礼仪教育,即使是皇太子也不例外。

释菜礼

释菜礼,也是古时读书人在入学时所行的一种典礼,即用一些野生菜蔬祭奠先师,敬奉给老师,以此表示从师学艺。其仪式与释奠礼相同,只是不杀牲供奉,所以古人说释菜礼是“礼之轻者”,但礼轻情义重。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曾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7天没有饭吃,只能靠煮灰菜为食,可他仍每天在室内抚琴作乐。与孔子随行的弟子子路、子贡都认为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只有颜回仍每天从野外采摘回野菜,在孔子住所的门口向老师行礼致敬,以表示尽管老师的处境极端困苦,自己仍然坚持做人的原则,跟随老师学艺。颜回此举,体现了他尊师的风尚。正因如此,后人便将颜回附祭于孔子,让人们在祭奠孔子的同时,也对他行祭奠之礼,这也是对颜回尊师的赞颂。

释奠礼

释奠礼是古代学校礼仪制度中极重要的一项。孔子是祭奠的主要对象,还包括孔子的72位贤才弟子。每年春、秋两季或春、夏、秋、冬四季还要举行此礼,目的是让学生时刻牢记教诲,不忘学业,发愤读书,以求功成名就。这是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学校固定的一项礼仪制度。行释奠礼时要设祭奠的场所,后代多建孔庙,立孔子像,置放礼器、乐器,每年定期在此举行祭孔礼。行礼要用牛羊猪三牲供奉先师先圣。最初行释奠礼时,要先选出样貌似先师先圣者各一人,着先师先圣生前穿的那种服装,充当祭祀的对象,也就是以“尸”代表死者受祭。后来才逐渐以牌位、画像等方式代表受祭者。如果学校刚建,行释奠礼时,还须以帛为供品,以用牲血涂抹的器物祭告先师先圣。当然帛也要以牲血涂色,其寓意与“衅器”相同。

猜你喜欢

先师尊师颜回
浓浓尊师意 深深感恩情——玉泉小学教师节主题活动
云南文庙介绍
——保山县学官先师殿
先师(外三首)
教师节品味尊师联
何尊师之谜
颜回之乐
名人尊师
颜回之乐
顾诚门下问学记
《西谛题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