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经验对我国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的启示

2016-05-14

能源 2016年8期
关键词:储气储气库储备

储备设施已成为各国保障供气的必要手段。结合国外经验,我国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美国、俄罗斯以及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消费的日本等天然气产消大国,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相当的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经验,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发展历程及取得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国的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提供较好的借鉴。

美国储气库建设情况

美国是世界第一天然气生产大国,也是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2015年,美国天然气产量8174亿立方米,消费量7633亿立方米。美国天然气储备以生产储备为主,目的是应对季节调峰和紧急事件,储气库建设发展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16—1950年)。这一阶段是美国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初期,也是管道、储气库建设高潮期,大部分目前正在使用的储气库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1927—1931年,美国境内共建成12条主要输气干线,掀起天然气管道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同时天然气消费量快速增长,1930年达到了345亿立方米。储气库建设与输气管网建设几乎同步,从1931—1950年这20年时间里建成储气库78座。该阶段储气库类型主要以废弃油气藏为主,储气库工程技术不断进步。

(2)快速发展阶段(1951—1980年)。这一阶段处于北美地区美国天然气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天然气消费量、储产量快速增长,天然气管网建设加速,逐渐形成完善的管网体系,天然气储气库随之快速建设。1951—1980年间储气库建设技术快速发展,相关行业标准陆续确立,美国共建设储气库234座。储气库类型从单一枯竭油气藏类型,发展到含水构造储气库和盐穴储气库多种类型。

(3)成熟完善阶段(1981年至今)。随着美国天然气市场经过快速发展阶段进入成熟期后,天然气集输管网日趋完善,管道建设开始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储气库建设也相应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截止2013年,美国有地下储气库411座,其中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331座,含水岩层储气库43座,盐穴储气库37座,总库容超过2500亿立方米,工作气量1200亿立方米,达到美国当年天然气消费量的17.36%。

美国储气库经营商是天然气产业链的独立环节,经营天然气储备的公司包括州际管道公司、地方配气公司、州内管道公司和独立的储气库服务商。

美国25个州际管道公司拥有172个地下储气库,储气能力约占美国总储气能力的55%。州际管道公司拥有的储气库,主要为其经营的长输管道进行生产调峰,剩余储气能力根据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第636号令向第三方开放,储气价格受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管制。

州内管道公司和城市燃气公司经营的储气库,占美国总储气能力的35%。州内管道公司利用储气库为其经营的管道提供生产调峰,城市燃气公司则利用储气库中的天然气为最终用户提供保障。根据美国天然气行业管理体制,州内管道公司和城市燃气公司属于州公用事业管理委员会管理。

独立储气商拥有的储气能力约占10%。独立储气库运营商可以为天然气市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储气服务,包括生产商、运输商、城市燃气企业、天然气营销商,以及下游大工业用户。独立储气商也可以成为天然气营销商,储备和销售天然气。

俄罗斯储气库建设情况

俄罗斯是天然气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2015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为633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1%,占世界天然气生产总量的17.3%,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消费量为4133亿立方米,比上年年减少2%,占世界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1.9%,占本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4%;净出口天然气2722亿立方米,占其天然气生产总量的43%。

俄罗斯的天然气储备方式主要是分布在天然气消费区的地下储气库。目前,俄罗斯共有地下储气库24座,其中17座是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7座是含水层储气库。俄罗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地下储气库,2005年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约为900亿立方米,地下储气库供气量占同期俄罗斯总供气量(包括国内消费和出口)的7%。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是国家储气库设施的管理运营主体。其发展储气库的主体目标是确保国内用户的安全用气,同时确保对欧洲的正常出口。根据俄罗斯的经验,地下气库的投资仅为同等规模的气田开发和天然气运输成本的五分之一至七分之一。

俄罗斯统一供气系统及配套地下储气库全部归Gazprom 所有,地下储气库的原有投资是前苏联国家直接划拨的。Gazprom按地区设立了13个天然气运输子公司,有关的地下储气库原则上附属于相应的天然气运输子公司,各子公司建设储气库的资金完全由Gazprom 筹措。俄罗斯在建设储气设施时没有明确提出战略储备的概念,但部分地下储气库早就具有战略储备的职能。目前,俄罗斯有关研究机构已经提出建设天然气战略储备问题,要求由国家来支付相应的投资,并建议由Gazprom 来运营管理。

日本储气库建设情况

日本国内没有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消费完全依赖进口LNG。2015年消费天然气量为1281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5%,占世界天然气消费总量的3.7%。日本目前没有地下储气库,主要依托LNG接收站的储罐储备天然气,生产储备和战略储备并重,目的是应对季节调峰和紧急事件,以保障安全稳定供气,应对因战争等造成的海外天然气供应中断。截止2014年,日本共有31个LNG接收站,总罐容达1600万立方米(液态),相当于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备。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颁布有《天然气储备法》的国家。日本天然气储备由国家和民间企业分别承担,储备资金由国家财政支付承担30天的天然气储备,民间企业承担50天的天然气储备。1998年,日本政府设立了日本天然气储备公司,专门从事国家天然气储备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国外天然气储备建设的经验借鉴

在世界上主要的天然气生产国和消费国,天然气储备都已经成为保障安全稳定供气的必要手段。美、俄、日等国家虽然天然气消费量不同,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不同,天然气消费对外依赖程度不同,但都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天然气储备。

天然气储备的主要方式是建设地下储气库,地下储气库具有储气量大、建设成本低、安全性能好等优势。但各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地下储气库的资源条件不同,选择的建库方式也不一样。

天然气储备规模与一个国家的天然气消费量、对外依赖程度有关,也与储气库建设条件有关。一般来说,天然气消费量大、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天然气储备规模较大,天然气储备的天数也较长。例如,美国是世界第一天然气消费大国,年消费量达7633亿立方米,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天然气储备。

美国天然气消费对外依赖程度不高,但是具有非常优越的建设储气库的条件,因此能够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天然气储备。日本尽管对天然气储备非常重视,但其储气方式主要是LNG储罐,储气成本较高,能够承受的储气量有限,因此只要求建设80天储备量。

尽管多个国家提出了战略储备概念,但只有日本通过天然气储备法确定国家为战略储备投资主体,其他国家都是公司作为储备主体,在储备动用方式上不区分生产储备和战略储备。

各国政府重视对产业发展的综合规划,从上游资源勘探、开发到中下游的运输、储气调峰和市场开发进行统筹规划,对定价和管道设施的建设进行监管,并通过立法形式对政府、企业、终端用户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对应急调峰责任进行规定。如日本颁布了世界上唯一一部《天然气储备法》。

国内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建议

结合国外的经验,我国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应当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基于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外有压力、内有动力、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鼓励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的政策:

第一、明确保供责任,培育储气市场。企业是追求利润的组织,只要有用户愿意为储气服务支付费用,并且收费足以收回投资并获得适当利润,企业就会有投资建设储气设施的积极性。天然气储备的目的是保障供气安全,只要明确了保供责任,承担保供责任的企业自然就成为储气设施的用户。下游企业最接近终端用户,了解其用气规律和调峰、应急需求,应当首先确定下游企业对用户承担保供责任。上游企业根据天然气销售、运输合同的规定,对下游企业保障供气责任。为了防止上游企业滥用市场垄断地位,政府应当规范供气合同,积极推动供气主体多元化。

第二、理顺价格机制,体现储气价值。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储气设施的根本途径是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体现储气价值,创新储气设施运营商业模式,使储气库建设和天然气储备有利可图,为储气设施建设提供内在动力。一是天然气交易实行市场定价,二是管道运输真正落实“两部制”价格,体现管输成本的合理分担;三是“储”、“运”分离,把储气费从管道运输费剥离,储气服务实行市场定价。

第三、实行财政补贴,政府分担储气设施建设成本。储气库建设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如果完全依赖价格机制回收,市场风险较大,可能给下游企业造成沉重的成本压力。建议国家可以按照储气库的不同类型和已经建成的储气能力,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

第四、实行税收减免,激励企业投资储气库建设。税收减免政策的目的是降低储气库建设过程中的税收负担,提高储气库建设运营的盈利预期,激励企业投资储气库建设。建议在储气库项目建设阶段,实行增值税“先退后征”,退还进项税额中的中央享有部分(75%),将来按照销项税额征收增值税时不再抵扣。在储气库项目运营阶段,根据企业自愿,可以把储气库作为自用设施,也可以申请作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依法享受“三免三减”企业所得税优惠。

第五、鼓励合作建库,创新商业模式。一方面,适合建设储气库的枯竭油气藏、地下盐矿等建库资源绝大部分掌握在石油公司和盐业公司手中,而需要储气能力的管道运营企业、城市燃气经营企业缺少建库资源;另一方面,我国天然气储备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天然气企业都缺少储气设施建设和运营经验,而市场发达国家的储气库建设运营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拥有比较成熟的建库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鼓励储气库建设对内对外合作,可以充分调动建造储气库所必须的地质构造、资金、技术、储气市场等资源条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增强我国企业投资储气库建设的信心,促进储气设施建设。

(作者简介:吕淼,天然气产业资深人士、供职于北京燃气集团)

猜你喜欢

储气储气库储备
港华盐穴储气库的运营特点及其工艺改进
自制液压储气式氢氧燃料电池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江苏省天然气储气调峰设施建设的探讨
重庆市天然气调峰储气建设的分析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盐穴储气库注采集输系统优化
长庆储气库长水平段注采井钻完井实践
我国最大天然气储气库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