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必要和可能的事情

2016-05-14柴林吴骏

琴童 2016年8期
关键词:乐器劳动家长

柴林 吴骏

有位古人说:“从必要的事情开始,然后做可能的,忽然之间你就在做不可能的事情。”对于看得见的“必要”,例如购买乐器、教材、请老师,家长往往比较重视;而那些看不见的事情,例如心理、思维、知识的准备和调适,经常被家长忽略。为了避免学音乐很快变成“不可能”的任务,本文给出了一些建议。

怎么准备都不过分

对于早期音乐才能的开发,音乐教育家埃德温·戈登的预备音乐听想理论颇有指导意义。他说:“幼童必须在脱离了音高与节奏的喃喃发声期后,以及经历了大多或最好是全部的预备音乐听想的阶段和类型后,才开始学习乐器。”可以说,从孩子出生起,就应该为学习乐器做初步的准备。如果5、6岁正式拜师学乐器演奏,准备期应有5、6年。早期准备工作,包括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喜爱、收集教师的信息、和孩子一起选择乐器、一起为每日练习做好思想准备等等。

扔掉“购买教育”的错觉

学艺术不是去便利店买东西。教育虽然也需要支付,但本质上和购物不同,前者是终身的无形资产的建设,后者是瞬间的物质交换。严格意义上讲,家长只能购买一个授课教师的部分时间和精力,根本买不来音乐教育。艺术气质不是买来就能喷上的香水,家长能做的只是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包括不断帮助孩子设定和调整目标,并耐心等待。

在大城市里,太多的备选项有时让人们错以为自己有选择。因为各种原因,我国优秀音乐教师的数量有限,分布不均,家长只能在可能的范围内选“好老师”。但有的家长在“教师超市”逛花了眼,对教师和教学过分挑剔,直接和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并且不能保证学习的连续和系统,这就误了孩子学艺的大事。

“购物错觉”还会让家长忘记一件绝对必要的事情——长期和孩子一起向学艺活动投入劳动。初期的陪伴和投入可能最少是两三年。很多孩子不能坚持,除了客观条件,主观上往往是家长不认可音乐的价值,把音乐当作可有可无的玩耍,没有把孩子的每日练习当成类似工作的事情,很少投入劳动去帮扶孩子。这有点像让幼童独自上过山车,结果必然是孩子的身心崩溃。

接受异质文化带来的不适感

一些家长朋友忽视这一点,影响到了他们孩子的学习动机。不同种类的音乐有不同的“音乐语法”,它们之间是习惯的差异,并非美和丑的区别。有时,听到陌生的音乐,家长禁不住一笑,或皱起眉头,或评论:“好怪”,就把自己的审美偏见传染给了孩子。如果孩子再从俗众那里继续得到类似的偏见,偏见不断加重,他们学音乐的动机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害。

家长需要真心喜欢音乐,还需要制造条件,让孩子从小接触不同种类和风格的音乐,在音乐审美习惯上更开放和包容;家长要打破脑中的一些无形阻碍,例如过于简单的“我们或他们”“本土或外来”的分类,应该认识到,音乐是全人类的文化产品——最初可能产生在某个地方,具有地域特点,但并不独属某地或某个族群;同时认识到,不同族群的审美偏好也有一些相通之处,是相互理解和交流的基础。

为系统性和精确性做准备

系统和精确意味着某些音乐的严肃,而严肃也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之一。一首表面上活泼的曲子,可能具有内在的、严肃的结构,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含有异常严肃的内容。学习古典音乐,客观上有利于改变散漫的思维和行事习惯,有助于儿童进入系统化和要求精准的其他术科的学习,直到成年。

但处于散漫生活中的儿童难以迅速适应,只能追求数年内逐渐改善——用阳光雨露滋润植物的办法。家长中常见的错误是忽略个体、教养、教学环境的差异,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进度较快的孩子横向比较过多,急于求成。“人比人,比死人”,有多少原本喜爱音乐的孩子毁在了爱攀比的家长手中啊!家长有没有耐心,既关系到自我修养,也关系家长是否认识到音乐演奏是一门精深的艺术。

系统性和精确性还意味着巨大的劳动付出,尤其是有纪律的练习。有的家长和孩子最初是被音乐的娱乐性所吸引。如果借此进入正式的学习活动,那么被娱乐吸引不是坏事情,尤其是幼童起步阶段,更需要寓教于乐。但一旦深入,就需要长期艰苦的劳动。如果只把音乐当娱乐,拒绝付出艰苦劳动,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学不下去。家长朋友需要知道,一些不用每天练习的短期“学”,例如学手工、学陶艺,更接近玩耍,和“学音乐”有很大的区别。

学新东西是改变自我的契机

孩子学音乐后,一些家长突然发现,自己不能直接帮助孩子,陷入了不适和恐慌,难以自拔;有的家长给孩子贴上“懒”“笨”的标签,混一天算一天,等待孩子学不下去提出放弃,然后自己也就心安理得地结束这场无聊的游戏:“反正是孩子不学了,是他们自己懒笨,不是我的错”;有的家长从孩子出生后就一路陪伴,和孩子几乎成了“连体人”,虽然也知道要让孩子逐渐自主,但总是事无巨细地当陪练。

以上种种,都关联着家长拒绝变化的心理。要从死结里走出来,只有家长改变世界观,真正承认世界(包括自己和孩子)是不断变化的,在学习中改变和提升。

更多的通用建议

(1)学习“认知失调”等心理学常识,调整自己原先的部分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尤其要改变非黑即白、非对即错、乱贴标签的思维恶习,避免情感和情绪的剧烈波动。

(2)从严肃认真的书籍里寻找儿童心理、教育学、音乐方面的常识(尽管一开始会很困难),拒绝缺乏营养的“鸡汤类读物”。

(3)把音乐技能看成一种存在于人和人之间的社会技能,其作用是建立人际纽带,而非超出其他孩子的“独门秘籍”,因而降低生存焦虑,减少对个人(自己孩子)的关注和干预。

(4)认可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避免在价值层面上把艺术和生存(常言称为“吃饭”)黑白对立起来。如果脑中有“一切都是为了吃饭”的想法,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改学其他职业技能。

(5)确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孩子一起劳动,一起养成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尤其要避免把音乐当作纯粹的消遣(可参见本刊2016年1月《学音乐会快乐吗?——心流理论的提示》和2016年3月《每日练习,在工作中忘记快乐》两篇文章)。

结束就是开始

诗人T.S.艾略特在组诗《四个四重奏》第四篇《小吉丁》里说:“我们称为开始的往往是终点,并且结束就是开始。”是的,随便的开始带来随便的结束。与其等到某一天学不下去的时候感叹孩子(或孩子他爸,或孩子他妈)没有音乐细胞,不如全家都在“三合一(买一件乐器、一本教材、付一位教师的学费)”之外多做准备。

猜你喜欢

乐器劳动家长
学乐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乐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长请吃药Ⅱ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