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16-05-14张长英

琴童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戏色粉梆子

张长英

荀慧生,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中国著名京剧表演家。他功底深厚,戏路宽广,不仅将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等演绎得炉火纯青,而且会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到上个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荀派艺术的创始人。他与梅兰芳、程砚秋和尚小云合称“中国四大名旦”。

从“看戏”中“学戏”

1911年,荀慧生和师傅庞启发一起来到北京,并一起拜见了师爷爷侯俊山。当时庞启发有意让侯俊山教荀慧生学戏,因此让荀慧生现场为侯俊山唱了一出《忠孝牌》。果然,侯俊山对荀慧生的表演非常满意,立即同意了。

打这天起,荀慧生就开始和侯俊山学戏,但是侯俊山是个大忙人,演出不断,因此用来教荀慧生的时间非常有限。不过聪明的荀慧生自有办法,他呀,干脆就“长”在了戏园子里,没事就看侯俊山唱戏。他最喜欢看侯俊山表演“变脸”的绝技,这个是需要事先在酒杯里装上色粉,再由演员运用“吹功”将色粉吹到脸上,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吹成“大花脸”,因此,每当荀慧生看到这都瞪圆了眼珠子,连大气也不敢出,直到表演成功后,他再与戏迷们一起使劲地鼓掌,直到把巴掌都拍红了,也舍不得停下来呢。其实,荀慧生利用“看戏”来学戏可不是全凭一时兴起,而是受了当时梨园最流行一句话—百练不如一看的影响。当然,荀慧生也会抽时间看看别人的戏,但是他最喜欢、看得最多的还是侯俊山的戏。经过了“看戏”这个环节后,再听侯俊山讲戏时,荀慧生对戏和表演就更容易理解了,再加上他打心眼里敬佩侯俊山,因此学习起来就像是打了鸡血似的格外卖力,就连侯俊山说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招式,他都会牢牢记住。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也没说错。

如果说荀慧生在此之前学戏、唱戏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那么,自从他和侯俊山学习后,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上了唱戏这个行业,并发誓一定要把戏唱好。

后来,荀慧生回忆这段经历时,曾经说:“这让我明白了许多演戏的道理,悟出了不少演出的诀窍,使我受益终生。”由此可见,侯俊山对荀慧生以后的演戏生涯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善于观察,提高自己

荀慧生的一生中演过许多个“小丫环”,并且每一个“小丫环”都各具特色,因为他觉得在不同的故事和背景下的“小丫环”是完全不同的。

荀慧生所表演的剧目,不仅十分讲究,还拥有三大特点: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活化。经常看荀慧生演戏的人都知道,他在戏中所表演的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到位,简直称得上惟妙惟肖。那么,作为一个大男人的荀慧生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呢?这就归功于他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与学习,然后再经过他一番细心地推敲,最后将其精华提取出来进行表演的。

因为要演旦角,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荀慧生会对不同女性的言行举止进行比较,他还真的从中发现了许多特点,比方说穷苦人家的小姐、小媳妇比有钱人家的要大胆一些,究其原因还是她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

为了将某个小女孩的形象演得更加形象生动,荀慧生费尽了心思,他甚至还花钱买来好多好吃的东西,请一大群女孩过来吃,然后待在一旁听她们说话,看她们玩耍,甚至还变身“孩子王”和女孩们一起做游戏,这样他就能更近距离地观察她们的言行举止了。

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荀慧生在演戏的时候,并不像其他演员那样“规规矩矩”的,完全照本宣科,而是喜欢不停地琢磨,不断地对戏中所饰演的角色进行分析,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他在表演时更是不厌其烦地增加一些小动作,用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心情,使戏更能贴近观众心理,引发共鸣。

尽管有专职剧作家为他编剧,但他绝不会“坐视不理”。他不仅亲自参与,还提出了许多建议,尤其对由其他剧种改编而来的京剧,更是见解独到,坚持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改编得合情合理,并尽可能地做到扬长避短。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着一个基本原则—一切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从生活出发。

荀慧生是由唱梆子戏改唱京剧的,对梆子戏和京剧的优缺点了如指掌,因此,他就将一些梆子戏改编成了京剧,是将梆子戏融入京剧的第一人。不过,荀慧生的“改戏”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当时,有些人说荀慧生的这种做法是“不守规矩”“外造添魔”,就连他自己的鼓师、琴师也曾为此和他发生过激烈争执,不过等荀慧生详细解说一番后,他们就都“缴械投降”了。

这些事情表面看来似乎只是一些小事,却让荀慧生受益匪浅,使他的表演水平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四大名旦”之一,成就了辉煌的艺术人生。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学戏色粉梆子
飞雪漫天
色粉画作品
事在人为,是世上最好的道理
《偏执与无知》
王丹作品
古老色粉画的“冷暖”往事
“戏苑”萌娃
公羊爸爸
俗说俗物
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