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016-05-14张汉军

时代金融 2016年9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吉林省发展现状

【摘要】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出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农村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三者并存,共同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农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农业扶植力度逐步加大。同时分析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不明确;商业性金融逐步远离农业;农业保险分险评估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村金融非正规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农村信贷需求不明显。然后通过借鉴外国农村金融发展成功的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吉林省 农村金融 发展现状 解决方案

一、吉林省农村金融成就取得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农业的发展关乎着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而农村金融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吉林省一直注重农村金融的建设与发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建立是农村金融得以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截止到2012年的年初,吉林省如POS机等能够受理银行卡助农取款自助设备已经突破9000台,基本可以满足农户的日常小额用款需求;吉林省大力鼓励发展村镇银行,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合作金融现基本实现乡镇级别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贷款难的问题;p2p、金融电商等互联网服务金融平台初步建立,促进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线上线下整合。

(二)农村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三者并存,共同促进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三者对于吉林省乃至全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农村合作金融为农业的信贷提供了绝大多数的资金支持,是农村金融的主体部分;商业性金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能够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也是农村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政策性金融为农业的小额信贷提供了途径,弥补了合作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不足。

二、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现状

农村合作金融主要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为了使其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吉林省对其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使得农村信用社逐渐改变了制度供给严重滞后、管理体制混乱的状况,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支农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据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2010年末,农村信用合作社数目超过1760个,贷款额已达到726.29亿元,增加29.78亿元,农村合作金融已占据了农村金融的大部分份额。

(一)商业性金融发展现状

商业性金融作为未来农村金融的发展方向,其发展建设一直受到各部门的关注。在吉林省的“一号文件”中提出大力推进符合条件农村合作金融改制变为农村商业银行,同时鼓励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建设。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

虽然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还在初步建设中,但在吉林省的主要城市已经普及,如长春地区的长春农商行、双阳工商行,九台农商行、榆树农商行,吉林地区的舒兰农商行,辽源地区的辽源农商行,沿边地区的长白上农商行、延边农商行等。这些农商行起到了类似龙头企业的作用,为其他县市地区农村合作金融的改革提供了模板。

(三)小额信贷市场发展

截止到2012年末吉林省的正规的小额信贷公司有248家注册资本金超过了64亿元。而同时为了规范小额信贷市场,2015年成立了吉林省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用来规范小额信贷市场,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小额信贷市场的基本构架。

(四)政府扶植农业力度逐步加大

我国的农业发展现在还处于农业金融抑制阶段,政府的扶植是必不可少的。政府扶植的概念范围较广泛,在这里仅指对于农户农业的补贴方面。吉林省的农业扶植力度在全国看来属于较大的,除了传统的取消农业税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土地流转之外,吉林省还有自我首创的直补贷款。而且从近几年吉林农委及其相关部门发出的文件来看,吉林省加大了对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购买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年度资金滚动使用,实施敞开式(普惠)补贴,满足购机需求,极大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程度。

三、吉林省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制度不明确

农村信用合作社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便产生,后经过60多年的不断改革发展。但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改革并不彻底,而且产权制度在历次的改革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寻租现象和内部人员掌控现象不断发生,农村信用合作社对于农户、涉农企业的作用逐渐减弱,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性金融逐步远离农业

虽然由于国家的政策要求,商业性金融机构将部分资金投入农业,但因农业的风险大、成本高,而商业性金融又以盈利为目标,使得商业性金融机构逐步减弱了对农业的投入,主要表现在逐步撤销了乡镇的机构网点、农业资金投入逐步降低,涉农业务不合理。

(三)撤销乡镇网点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吉林省乡镇级别的金融机构主要为农村信用合作社、部分的乡镇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在乡镇的机构网点基本上已经撤销,农户因此无法便利的在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取资金,使得其只有转向其他机构。

(四)资金投入降低,业务设计不合理

农村金融现阶段处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由于逐利性,把大量的资金投入了资金回报快、盈利大的商业企业,使得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少。同时现阶段其针对农业的业务重要集中在农业企业,而针对农户生活性消费的贷款业务却是空白,使得农户的日常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五)农业保险分险评估体系建设不健全

虽然吉林省农业保险制度基本确立,但真正用于农业保险分析按评估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由于农业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而这个特性是商业所不具备的,这也就使得农业风险的评估要有自己专业的准则体系。而现阶段吉林省农业风险的评估主要运用的商业保险的基本准则,使得评估后的农业风险高于实际情况,造成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费用居高不限,保险范围不断缩小。

(六)农村金融非正规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

由于正规合作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贷款越发艰难,使得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涉农的小企业转向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非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由于缺乏正规的监管,使得其无序的发展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很容易产生区域性金融风险,阻碍农村金融正常发展。截止到08年,吉林省民间信贷占用资金占所有农村信贷的43.11%,而这仅仅是初步统计,还有许多地下的资金交易的数据没有获得。

(七)农村信贷需求不明显

通过走访长春市周边的乡镇,发现大多数的农户都经营副业,他们仅仅在农忙时才会回到农业上,所以对于这部分的农民来说农业只是资金来源的一部分,他们不会过于重视农业,同时由于农业的风险较高、见效慢、回报低,这就造成了该部分农户几乎没有信贷需求。

四、农村金融问题具体解决方案

(一)明确产权关系,确定服务方向

笔者认为现阶段合作金融的服务方向应在满足社员需求下,关注小型企业的融资贷款需求。因为政策性金融主要用于宏观的调控,商业性金融由于趋利性对该群体不会投入过多资金,但农村金融中涉农小型企业是最为活跃和重要的部分,所以有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合作金融机构通过对其投资可以赚取到一定的利益,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营。

(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回归农业,建立多元化农村金融金融体系

引导商业性金融回归农业,主要为引导其对农业的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由于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商业性金融对其进行资金的注入符合商业性金融的趋利性的特点。同时因为龙头企业所需资金的额度较大,一般的合作金融机构也无法满足其需求。故引导商业性金融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对于双方是最好的选择。

(三)规范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搭建官方民间信贷平台

非正规农村金融现阶段的改革重点笔者认为应该放在对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非正规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和走向正规化的最基本的保障;同时也为农户、小型涉农企业获取资金提供了保障;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减少并遏制非法融资、高利贷现象的发生。

官方民间信贷平台,笔者认为起作用类似于证券交易市场,将信贷需求方、资金供给方的信息都展示在公开平台上,使得交易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促进了民间信贷市场走向正规化管理。

(四)建立农业风险评价体系和农业保险法律保障体系

农业保险的法律保障体系主要是明确农业保险部门的责权关系,避免部分人员利用无人监管的漏洞来谋取个人利益,另外一方面便是用法律的形式建立起农业保险的专业监管机制,而非是用商业保险监管机制来统一管理,让农业保险从此成为独立的部门,这样便可以摆脱传统保险机构对农业的限制和避免资金的流失。

(五)政府创新支农方式

过去政府的支农的方式主要为减轻各种附税、对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对各大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支持,但这样的支农方式存在着资金流失、农户无法获利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支农的方式可以改变为对农业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补助,通过对其补助使得农产品的成本降低、出售价格上升从而农户、涉农企业获利。还有便是政府可以对上文提到的农业保险进行支持,由政府出面提供信用担保,由此降低保险费用平均水平,提高农业保险的投保率。

参考文献

[1]饶媛媛.“新形势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载《商业经济》2015年第1期.

[2]刘洋.“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对策探析”.载《金融财税》2015年第3期.

[3]陈建辉,李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载《商业经济》2015年第11期.

作者简介:张汉军(1995-),男,汉族,河北沧州人,现为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2013级学士学位本科生。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吉林省发展现状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