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药材产业建议

2016-05-14熊飞

农家顾问 2016年9期
关键词:药农中药材药材

熊飞

所谓科学发展,就是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上,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按照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与客观规律,立足长远、稳步推进,克服“盲动”。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求,中药材对生长环境要求特殊,更要注重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种植药材的区域,根据不同海拔、气候、阳光、土壤等环境条件,种植最适宜生长、品质最好的药材。像笔者地处的湖北竹山县,虽然能够种药的地方很多,但真正最适宜种药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靠近神农架的南部乡镇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一是海拔高、植被茂密,云雾多、降雨量大,夏季气候凉爽,紫外线强、日夜温差大,土壤为白鳝泥或黄棕壤,沙石、病虫少,有机质含量高,缓坡地面积大,特别适合种植中药材;二是种植农作物由于积温偏低,生长时间有限,农作物种类单一,产量、效益较低,产品不适合参与市场竞争,在自食有余情况下有必要作出调整。三是高山种药,可以充分利用特殊的气候、土壤与环境条件,与平原粮食主产区实现差异化竞争。竹山很多中低海拔地区虽然也可以种药,但只能种植一些适应广的常见药材,平时效益偏低,行情好时各地又容易跟风种植,导致产品趋同,效益迅速下滑。所以本地种药,应始终坚持“高山种药,种高山药”。低山种药,应当“慎之又慎”。

二要坚持种植地道药材,科学合理搭配。坚持种植地道药材,就是要以本地药农常年种植的中药材为主,这些药材一是适应性好,产量较高;二是品质好,市场认可;三是销路好,种植划算。否则的话,药农不会常年坚持种植。科学合理搭配,就是要根据当地环境条件,选择1~2个最适宜种植,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的作为主导药材品种,搭配种植3~5个辅助品种,根据对未来市场需求、价格行情的判断,确定不同药材的最佳种植面积,其目的是规避药材市场风险,尽量获取最大效益。一个地方到底应该种什么药?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笔者的观点是:一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二要多调查研究,多向老药农、药材收购商请教;三要多看自身优势,少看市场。中药材生长周期较长,但市场变化却很快,如果紧盯市场跟风种植,什么赚钱多就种什么,只会使希望次次落空。但若扬长避短,种植当地最适宜、最具比较优势的药材品种,无论市场如何波动都持之以恒地坚持,用老药农的话就是“逢俏莫撵、逢疲莫丢”,其最终的收获一定大于见异思迁、以短搏长。对外地中药材,一定要坚持先少量引进试种观察,确定其适应性好,产量、品质、效益较高,没有难以克服的缺陷后,再稳步示范推广。盲目引进外地药材,不经试种盲目推广,在这方面我们有太多深刻的教训。对当地野生中药材资源,一要加强保护,二要驯化利用。尤其是一些因疯狂采挖、濒于灭绝的珍贵野生资源,要积极开展人工驯化栽培,为今后药材发展积蓄后劲、奠定基础。由于中药材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不同种类的药材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而山区不同地域,甚至同一地域不同海拔、坡向、地块,土壤与环境条件差异可能较大,因此药材生产应该相对集中连片,但绝对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同一种类药材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

三要坚持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品种改变要谨慎,但种植技术要更新。传统的中药材生产虽有其固有优势,但目前山区的农业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现代医药产业发展对中药材生产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很难生存发展,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一是大胆地将现代农业技术成果运用于中药材生产,改变中药材生产技术落后现状,提高产量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积极探索将地膜覆盖、化学调控、漂浮育苗等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运用于中药材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引进适宜的中药材种植、加工机械,提高中药材种植、加工机械化程度,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劳动效益,解决好山区种药劳力少、雇工难、工价高等问题。三是转变发展思路,“改单打独斗”为“团结协作”,通过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走联合发展、合作共赢道路,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生产成本高、信息渠道窄、产品销售难、经营风险大等问题。四是落实标准化生产,要结合医药企业或药材市场对中药材质量要求,在总结多年种植、加工经验基础上,制定、完善技术标准,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GAP)生产基地,带动广大药农增强标准意识,提高产品质量,与现代企业、市场需求实现对接。五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商贸物流平台,在山区中药材种植者与外地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畅通信息渠道,打通销售瓶颈,给传统的中药材生产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从根本上改变中药材生产现状。

四要坚持循序渐进,踏实稳步发展。与常规的粮油生产相比,中药材生产一是种植技术不同,二是生长周期较长,三是投入相对较大。因此,种植中药材效益虽高,但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与实力的逐步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天就吃成个大胖子。一些对中药材生产情况不太了解的投资人妄图打破这一规律,一踏入种药行业,就想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通过高投入迅速扩大种植面积,形成种植规模,进而获得高额回报,结果却十有八九投资失败。因此投资中药材行业,一定要有战略眼光、长远打算。要在总结他人经验、自己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提升种植加工技术与生产管理经验。要通过调查分析与生产实践,逐步确定所种药材的种类与结构,建设种苗基地,保证种苗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夯实发展基础。要坚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在基础扎实、时机成熟的情况下稳步扩大种植面积,保持经营规模适度,切忌急躁冒进。

五要坚持分工有序,形成发展合力。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上,政府、企业与药农既要通力协作、共谋发展,但也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政府重在“引导”而不是“主导”,“支持”而不是“主持”,要在典型培植和产业服务上多下功夫,为中药材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而不是一味地提要求、下指标、抓面积、求规模,要用身边鲜活的实例,调动企业与社会资本、广大药农发展药材产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企业要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重点抓好新技术引进与研究、种苗基地建设、示范样板建设、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产品收购与加工、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要集中精力办政府无法做、药农做不好的事,为产业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示范带动作用,而不是事事亲历亲为,产前、产中、产后“通吃”。药农自然要专注种药,但还要有合作意识,通过与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其他种植户合作,解决生产中依靠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如良种繁育、农资采购、病虫防治、技术改进、产品销售等,进而全身心地投入生产,降低种植成本,防范市场风险,提高产量效益。只有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搞好协作,中药材产业才能健康稳步发展。

六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产区环境。发展中药材产业,关键还是要靠人,产区如果留不住人,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真正把中药材培植成特色支柱产业,就必须抓好中药材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改善中药材的生产、加工条件,还要改善药农的居住与生活条件,让药农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而且后继有人才行。

猜你喜欢

药农中药材药材
河南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