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言》:赛珍珠对缅甸战事的文学和历史书写

2016-05-14吴庆宏金晶

文学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赛珍珠诺言

吴庆宏 金晶

内容摘要:赛珍珠作为一位在中国长大的美国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极具浓郁中国土地气息的文字写下了《诺言》这本书,细腻地记录了中国远征军在滇缅作战这段惨痛却曾被埋没的历史,在赞美中国军民的勇敢、忠诚和富有牺牲精神的同时,严厉谴责了英美盟友背信弃义的举止和殖民主义的无知和虚伪。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的战争经历、小说对历史事实的描写和小说作者“异乡人”的叙事视角,揭示了赛珍珠对中国人民的热爱、敬佩和支持,以及对历史的公正评判。

关键词:《诺言》 赛珍珠 中国远征军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女作家赛珍珠把中国称为她的父国,对中国人民充满深情厚谊。尽管她在1934年回到了母国美国,心却从未离开她生活半辈子的中国大地。翻译家江枫先生评论道:“从抗日战争爆发开始,她的同情就属于中国。她爱镇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爱中国文化,她这种基于深刻理解的爱,驱使她不能不为中国人民捍卫自由的斗争奉献力量。”为了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她四处奔走,在美国各地发表演讲和文章,声援中国人民,并竭尽所能募集资金,为战乱中的中国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救助。她在自己创作的《爱国者》、《龙子》、《中国天空》、《诺言》等小说中,向西方读者讲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故事,表达了对中国必胜的信心。其中,在发表于1943年的《诺言》中,赛珍珠以浪漫而真实的文学和历史叙事手法,歌颂了中国军民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揭露了英美帝国主义者背信弃义的可耻行径,建构了一段中国远征军永不磨灭的光辉历史。

一.无法轻许的爱情诺言

小说《诺言》表面上描述了一对恋人的浪漫爱情故事。故事开头出现的人物是《龙子》中的主人公林郯一家,地点仍然是林村,只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已经推进到中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此时的林家三儿子经过长沙会战的洗礼,已经成长为国民党抗日战场上的将士,改名林胜,正带兵赶赴云南昆明,集结待命。在昆明,他如约见到了他爱慕已久的女子魏梅丽——那个在《龙子》中毅然阔别生长多年的美国、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中国支持抗战的传奇女子。然而,战争使人们的未来有太多生死未卜和前途未知,也让林胜和梅丽的爱情之路走的更为艰辛。

梅丽虽然敬佩英勇杀敌的林胜,却希望他拥有更多的学识。她以自己的智慧积极主动地影响和改造林胜,促使林胜学习读书写字,成为优秀的指挥官。每次林胜直接或间接地向梅丽求婚,梅丽始终巧妙拒绝,机敏地回答他“我只是不想找一个还没长大的男孩当丈夫,这你能怪我吗?”[1]14林胜的想法则很单纯,他认为既然两人天造地设,就应该尽快结婚。可对梅丽来说,婚约的诺言为时尚早,她不希望和其他女性一样为了结婚而结婚,她希望她的丈夫能够值得她热爱一生,她的丈夫必须是个“伟大的人”[1]15。她不能确定林胜已经得到了足够的磨练,是否能成为她心目中的模样,所以在诺言面前,梅丽犹豫和退缩了。

林胜很快接到将军的命令,必须领军前往缅甸,去援助节节败退的英军打一场没有获胜信心的战役,正如将军所说,他们要打的是一场“大局已败的战役”[1]22。而初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梅丽对战争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直到一场空袭降临,她才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到战争的严酷和死亡的威胁,感受到人生命的脆弱和面对强大敌人的无能为力。当她怀抱被日军轰炸死去的婴孩,那一刻她理解了林胜的愤怒,“愤怒也在她心底播下了种子”[1]43。林胜许诺他会很快再回来,梅丽表面上礼貌地回应他,她会等他来,然而内心深处,真正经历过离别和死亡之后,她非常害怕失去自己的爱人。可是,国难当头,爱情的诺言显得不值一提,林胜作为士兵,对国家的承诺高于一切,在履行爱情的诺言之前,他必须履行作为保家卫国的士兵的诺言,他必须以身犯险,而在生命都悬于一线的战争年代,爱情的诺言显得更加无力和脆弱。梅丽也开始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她不愿在后方焦虑不安地等林胜回来,毅然参军随医疗队开赴中缅边境,悄悄追随爱人的步伐。

小说接下来描绘的是缅甸战场的悲壮场景。中国方面派遣了最好的士兵前去支援缅甸英军,而英国盟军的不信任和他们在缅甸战场的懦弱表现,让中国官兵深深感到希望的幻灭。作为缅甸战场几乎全军覆没的幸存者,梅丽最后问林胜,“你能不能许诺我……”而林胜坚决地打断她说,“我不会许下任何诺言。我不是口头许诺的那种人。”林胜已经从背弃盟约,违背诺言的英国盟友身上体悟到诺言“不过是语言,空气中的泡沫,从人的嘴巴里吐出来转瞬间就破灭了,就好像从没有过一般”[1]247。爱情的诺言在生死面前已经显得无足轻重,林胜和梅丽为了他们的祖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最后一起坚定地朝着祖国方向徒步而去。

二.难以兑现的盟国诺言

透过林胜和梅丽的爱情故事,《诺言》实际主要描述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当时,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并迅速侵入菲律宾、泰国、马来亚、香港、印度尼西亚等地,而缅甸作为东南亚唯一尚未被日本占领的国家,对于接连失利的同盟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缅甸不仅是英国在英属殖民地印度的最后一道保卫屏障,也是中国从境外获得援助军械、医药和其他战备物资的最后一条生命运输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美国提供的物资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美国援助中国的承诺就无法实现,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41年12月23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英国方面在美国的斡旋下于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形成中英军事同盟。而《诺言》就是从小说主人公梅丽的微观视角去考量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命运,具体来说就是中国和英美盟国的盟约和诺言。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梅丽来到中国将军的驻地,她发现接到远征命令的将军从一开始就对盟军缺乏信心,觉得“应该在自己的土地上打仗”[1]20,受英国殖民的缅甸人肯定不会欢迎中国军队,因为“他们是去帮他们的殖民统治者的”[1]20;他对把香港当做“节日的礼物”[1]20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的英国人不敢抱有幻想,他说中国军队与英国盟军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们把我们看做是仆人而他们是主子”[1]20。考虑到上述因素,他认为“英国人注定要失败”[1]20,而他们要跟着去打一场注定要失败的仗,“他们也注定要失败”[1]20。将军的态度鲜明,同时他的观点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林胜和很多普通士兵的想法。不过,尽管与英军的同盟从一开始就有诸多顾虑,中国士兵依然勇敢出征,正如林胜所说,“因为比起那些鄙视他们和他们祖先的骄傲的白人,他们更加憎恨他们的敌人”[1]31。共同的敌人将中国士兵和英国士兵绑在了缅甸这块对彼此而言皆为他乡的土地上。中方派遣了最精锐的两个师,并将指挥权交由美国指挥官,表现出对英美军队充分的信任。然而当部队抵达缅甸边境时,却被滞留在边境线外,不断听到英军挫败和撤退的消息,直到仰光失守。中国方面这才意识到,“英国的合作诚意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一旦触及实质性的军事合作,英方就采取冷淡、回避甚至是阻挠的态度”[2]101。局势陡转直下,中方部队在边境滞留太久,最好的战略时机已然失去。中国国民党将军杜聿明曾在回忆录文章中提到“中英在战略上的矛盾”,认为英国故意拖延中国军队入缅布防“是中国远征军失败的根本原因”[3]39。

小说描绘到中国军队面对种种不利局面,毅然挺进缅甸与英军汇合,与英军的溃败和软弱形成鲜明对比。而一场保卫缅甸的大战也迅速演变成保护英军撤退战。面对武器各方面都要先进的敌军,林胜等人一开始还寄希望于英军的装甲坦克,然而英军不断撤退,那些大装甲反而成为他们撤退的拖累,本应有的空中支援也迟迟未来,希望再一次遭到破灭。而当英军在撤退中被日军包围急需中国军队解围之时,明知此行有去难回,林胜毅然决定以身试险,因为“他想起了他的诺言”[1]184,即作为士兵他必须服从上级命令,“在必须有所牺牲时甘愿牺牲自己”[1]184他带伤率领最优秀的先遣部队前去掩护英军撤退。

中国人守住了对盟国的诺言,然而却再次被盟国出卖。英军大部队撤离后,立刻切断了桥梁,将他们的盟军困在敌军和河流之间,置盟军的生死于不顾。这里,作者有意通过林胜的视角将白人的背信弃义与中国人为朋友不惜牺牲的英勇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并对英国人大加批评:“英国人进行着两场互不相干的战争。在欧洲,他们光荣地为人类的自由和摧毁纳粹奴役制度而战; 在亚洲,他们们为维持现状,为大英帝国,为殖民主义而战。”[4]152在缅甸战场上,中英同盟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同的战略目的和利益考量,因此,一旦局势不利,英国首先想到的是弃缅保印,使得它对中国的盟约和诺言不堪一击;中国人却严守一诺千金的传统,在危急时刻,奋不顾己,对英军出手相助。同时,中国人深知缅甸失守意味着滇缅公路运输线被切断,那将使美国从南线运输军用物资的承诺也岌岌可危。国家之间的承诺有如散沙,因一时风利而聚,风止而散。

三.不失公允的历史诺言

虽然很多人认为历史只是为胜利者歌功颂德,为失败者留下千古骂名,但历史终究不是一个被人随便打扮的洋娃娃,它向大众许下的是公平的诺言,它将是绝对客观公正的,任何人都抹杀不了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赛珍珠正是本着历史公正的立场,在《诺言》中为读者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除了梅丽,她还塑造了忠于职守、医术精湛的常军医、能说一口流利英文工程师汽车兵李阔帆(英文名查理)等一系列年轻有为的爱国青年形象,他们代表了抗日战争中大批毅然从海外回国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报效祖国的热血青年。他们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抗日战争中不论身份和性别的青年同仇敌忾,他们在国难当头之时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赛珍珠还描述到了当时中国军队领导人蒋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龄对盟军的担忧,还有他们亲往缅甸前线对广大将士的鼓舞和嘱托。中国远征军不畏艰苦,纪律严明,不许乱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当梅丽发现护士半笑偷了缅甸当地居民的东西时,立刻予以赔偿并教育半笑。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华儿女诚实正直、吃苦耐劳、英勇无畏、信守诺言的高尚品质,他们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小说女主人公梅丽与赛珍珠一样,具有中美两种文化成长背景,成为作者思想的代言人。赛珍珠从梅丽的视角塑造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人形象,结果“赛珍珠在东方语境中为自己国家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的他者形象”[5]82。在《诺言》中,中美两种文化成长背景下的梅丽曾因为不能完全融入本国文化而苦恼,感到“自己不是本族的一份子”[1]148,她那独立开放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富裕、平等和自由的美国他者形象,而她在战争中的成长和蜕变、她与林胜的交往、她对白人态度的转变更多地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她在真正参战之前,一直梦想着“只要我们的盟军看到我们的胜利,他们就会尊敬我们,兑现他们的诺言”[1]62。然而当她投入战争后,她才逐渐发现林胜所说的白人对中国人的鄙夷和歧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她对英国盟军的背信弃义和西方殖民者无知的优越心态给予了强烈地批判。她与美国指挥官的对质使她终于看清美国指挥官的拖延战术只不过是让“别人替他们去牺牲”[1]207,而他人的牺牲却成全了他们“白人的英雄情结”[1]208,由此她体会到,“如果正直是盲目的,那还叫正直吗?”[1]208梅丽和幸免于难的战友在缅甸的丛林中遇到的英国逃兵口口声声声称“毕竟,缅甸是我们的”[1]238,因而感觉他们对缅甸“负有责任”[1]240他们暴露的殖民者态度,以致梅丽无不讽刺地感慨道:“如果你们不把拯救我们为己任,我们就能自由了”[1]241。

作为生活在在中美两种文化边缘的“异乡人”,对赛珍珠而言,中国人和西方人形象皆为“异国的”,都是“出自一个民族的形象,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造的形象”。[6]25赛珍珠却没有任何民族偏见,从始至终,她都没有歪曲历史,不仅塑造了英勇顽强的中国人形象,还借梅丽之口,说出了她对白人身份的反思,对帝国主义统治者、殖民者的批判。她遵守了不失分公允的历史诺言。

四.结语

《诺言》这部小说既是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官兵英勇表现的赞美,也是赛珍珠对东西方文化的又一次探讨。诺言的主题涵盖了爱情的许诺,士兵对国家的承诺,国家同盟之间的盟约。在士兵对国家的责任面前,爱情的承诺只能退居其次,而在国家间的盟约中国士兵更是用生命在坚守。赛珍珠用一场滇缅战役勾勒出人性的善美,同时也不无犀利地将普通农民对英美同盟国诺言的信任与最终在战场上的英军的背弃两相对比,有力而直接地指出白人殖民者在所谓对殖民地的“责任”其实是自私地谋求本国利益,而白人的优越感更是盲目得毫无根据。她在小说的结尾处借林胜二嫂玉儿之口,更进一步指出,单纯地相信诺言是没有用的,只有依靠自己。这也是反映了赛珍珠对中国抗战胜利的期许和希冀——“为自己而战”[1]248。她相信中国必胜。

参考文献

[1]Pearl S. Buck. The Promise. Wakefield, RI & London,1997

[2]陈家晶."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的美国因素."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4(2004):100-105.

[3]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军事历史5(2010):38-45.

[4]白修德.中国的惊雷.新华出版社, 1988.

[5]周子玉.赛珍珠笔下的双重他者形象.湖南师范大学,2007.

[6]让·马克·莫哈.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介绍:吴庆宏,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金晶,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赛珍珠诺言
赛珍珠与徐志摩的“生死缠绵”
犯fàn 错cuò
风车山麓
风车山麓
爱心大使
诺言
Keys to Success
论赛珍珠的哲学思想
我们以前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