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群众路线的“网络版”

2016-05-14王一

浙江人大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络版政务官员

王一

进入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是一个新课题。一些官员网络“大V”积极投身互联网,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有所作为,不断树立良好政务形象。

“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2016年8月2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评论文章如是写道。

适应群众“触网”新形势,近10年来,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有一批领导干部,在互联网上倾听民意、回应关切。有些人微博粉丝上百万,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甚至还建了个人网站,成为名副其实的“大V”。

在话语广场里,没人高高在上

近来,一个新表述备受关注: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

“网络”和“群众路线”,都不是新词。互联网已经进入我国22年了,7亿多的网民数量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世界第一;而“群众路线”更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将熟悉词汇重新组合,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这显然是一种新的表述。“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在今年4月举行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这个要求后,这一表述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在“全国公安微博第一人”、广东肇庆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科长陈永博看来,“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在网上,没有人是高高在上的,官员和民众之间没有距离感”。

而让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主任陈里真正感受到网上的近距离,是在2012年。当时陈里看见清华大学一位教授提出,请农民工吃饭,他认为这个提议很好,于是发了一条微博也表达了这个意愿。两天后,陈里和8名农民工,在西安市鼓楼广场一起吃了顿羊肉泡馍。

“一位副厅级官员请农民工吃饭”,事件经网络发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争议。有人感动,认为他在倾听底层声音,也有网友质疑是“作秀”。

面对铺天盖地的评论,陈里陷入了纠结,甚至一度宣布退出微博。“两天来,我辗转反侧,时常不由流下热泪。我邀请几个农民工吃饭,做错了吗?”

陈里发布的这条微博,当天被转发数千次,很多网友在评论中支持陈里,呼吁“多一些请农民工吃饭的官员吧”。

如果一直关注陈里的微博,会发现他曾三次在网上公布个人手机号、彻夜不眠地微博直播疏散华山因拥堵而滞留的游客、安慰救助轻生母子、发起“待用快餐”公益活动等,被网友称为“最接地气的官员微博”、“官员微博第一人”。

一位多年参与城市规划的官员,习惯性地用广场来比喻微博等网络事物,“微博就像一个话语广场,谁都可以进来溜达,自由地逗留和穿梭”。

多到这个话语广场上走走听听看看想想说说,无疑是贴近群众、走好群众路线的一个好路径。

厅官最爱发言,表达各有特色

很多人会好奇,在网上开微博、发声音的官员都长什么样?

金中一,50多岁,浙江海宁人,中等身材,戴细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喜欢喝茶,爱好书法、摄影,他自我评价——“知识分子、爱好广泛、网民”。

金中一看上去斯文,但如果进入了他的微博,呈现的却是一派火热的景象。作为海宁司法局局长,他是全国第一批开通个人认证微博的官员,截至2016年8月20日,已发微博29300余条,粉丝128万余人,还曾获得上海交大公布的“中国政务人员微博影响力第二名”。

其实,金中一的画像很具有群体代表性,因为开通微博并积极发言的多是学者型官员,他们知识面广、喜欢交流,多少有些理想主义。

金中一很认同这个评价,“看到网上的事件总想评论几句,也喜欢和网友们辩论。”

另一个共性是,“在开博官员中,厅局级干部发微博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好评度最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刘鹏飞分析。

刘鹏飞解释:厅局级官员“专家”居多,都是具体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谈起各领域的现实问题,比较有话语权。相较之下,部级官员因统管全局,发言压力较大,掌握的信息也比较笼统;处级官员则有些影响力不足。

不止厅局级官员“专家”居多,很多微博上活跃的“官员大V”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在单位里多是“副职”。

几年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评选过“十大公务人员微博”,其中竟然有7位是副职,包括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等。

为什么都是“副手”爱说话呢?金中一认为,“副手”没有“一把手”压力那么大,“言论相对自由”。

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是,“副职官员比较多,往往一个局里副厅级官员七八个,知识水平都很高,短时间内没有升迁压力,所以不会如履薄冰,更愿意直抒胸臆。”

在一个个“官员大V”的共性中,个性也在微博中凸显。

有些官员很较真。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在微博上放炮:“一些官员为什么总是把享受型的政策用足,而且把它放大?”“一直是省委书记管车轮子,省长管米袋子,市长管菜篮子。我觉得公车腐败问题,应该由省委书记管。”“公车改革,我监督到底。”

有些官员很率真。2011年高考前夕江西上饶医闹打伤医生,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发声:“医生也是人,他们的安全谁来保护?如今高考,难道要告诉学子:要有尊严,别学医?”该微博引来17万多条点击量、2500多条评论。

过去,官员给人的印象总是严肃,略显刻板,越是公开场合越显得“格式化”“程序化”,鲜少表达“个性”。网络无疑成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共性与个性交织,构成了他们的另一种生存状态。

拥有双重身份,也可保持风格

领导干部在网上发言,当然不能想说就说。如何处理体制约束与网络自由之间的关系,怎样掌握职务身份、专业知识与个人感情色彩、性格化表达之间的分寸,这些都是很难拿捏的。

身为一名厅局级干部,范强平日里给人的印象是“低调谨言”。这位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经常在台上作报告,谈政策。但以“郑州范强”的身份出现在网络上时,他似乎变了个模样。他成了“搞笑大百科”的忠实粉丝,会发美食照片,还会用小婴儿打哈欠的萌照跟“盆友们”道晚安。

范强极为珍视这样的私人空间。他戏说,在微博上创作,就像见到“初恋”一样激动不已,有时候一天能写上七八条。

网络世界并不是范强的工作平台,但加V的身份还是让他经常成为网友的求助对象。2011年10月,一位网友给他的微博留言:“明天周末,想去市里放风,但是出行压力山大!公共资源太有限了……”

22分钟后,范强就对此进行了回复,表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当天晚上,郑州市交通委贴出了对此事的书面回复,并表示将在周末和节假日不断加密公交车班次、新开线路、更新车辆,来改善出行环境。

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原副主任陆群的网络人气很旺,自开通微博以来,陆群多次借助微博实名举报。2011年,他通过微博声讨某地警方拘留殴打讨薪农民工,并要为此与相关部门的负责领导“对赌官帽”。

很多人提醒他,个人微博就别做公家的事。他回答:“我一直把自己的微博定位为‘政务人员个人微博,尽量处理好一名网友和一名政务人员的角色冲突。”如今,岗位虽换,但他的微博一直在持续更新,依旧保持一贯的直言风格。

对于既是“网络大V”又是政府官员的双重身份,陈永博认为,“网络大V”首先应该利用他的影响力,架起党和政府、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爱好和生活。

政府、官员、民众各有其现实形象,互联网又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网络形象,二者一体两面。“有时,不必过度区分公与私,网上呈现的应该是一个个丰满的人。”陈永博说。

只有浮出水面,才能掌握主动

自古以来,中国官员群体在生活中多选择低调,在很多人看来,还有些神秘,而微博微信,却以亦公亦私的表达方式,像一扇半掩的窗,透露着官员们的脾气秉性、思考动向。

根据腾讯微博公布的《2015年度全国政务新媒体报告》,目前我国政务微博账号近28万个,政务微信公号已逾10万个,其中经过认证的官员个人微博有8万多个。

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很多官员早早开通微博,却罕有发言。

“在政务机构微博中,约1/3没有任何发言,过半的政务微博发言少于10条。”刘鹏飞说,“其实很多官员都在‘潜水。”

作为网络用语,“潜水”的解释是: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隐秘地观看共享信息或留言,而不主动表露自己身份的行为。

领导干部“潜水”观察下属微博微信,无异于“微服私访”,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下属都在写什么?如果频频抱怨工作辛苦,便在心里默默贴上标签——懒惰娇气。什么时间写?如在上班时间仍频繁发微博,便会有意多安排点工作,免得此人不务正业。“关注”谁?被谁“关注”?通过关注与粉丝,人际关系、兴趣喜好,一目了然。

另外一个潜水的原因是抛头露面难免招惹风波,范强就曾面对微博带来的“麻烦”。

曾有媒体刊发了一篇采访范强的稿件,其中写到范强说自己的微博很少挨骂,“因为我不装”。孰料,刊发当天范强的微博就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网友的“炮轰”。一些网友留言说:“就是过来看看你怎么不装。”

那天,范强没有回复任何评论,但仍然坚持发了几条微博。时隔多日,他再谈起这件事时调侃着说:“这也是好事,我一天涨了一两千粉丝。”

而面对微博风波,郑州市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刘五一更加主动。2014年,在他主导下,郑州市西瓜办官方微博问世。“西瓜办”这三个字立刻引来众多网友的调侃和质疑。

“这真是我自己找的事儿。”刘五一自嘲。当时,他一边刷新网友的留言,一边撰写长微博回应网上的质疑声。3天里,他只睡了几个小时。

刘五一说,要想用好微博,就不能一直“潜水”不表态,还是要浮出水面,学会主动,利用网络给工作带来快捷和便利。

对网络的“恐惧”心理一直在官员群体中存在。有的人担心个人隐私被曝光,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人担心工作疏漏等不良现象被曝光,影响前途;也有官员担心网络监督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让人有口莫辩。

当前有多少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他们最怕什么?《人民论坛》 曾展开了广泛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调查者认同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高达88%的网友认为官员“网络恐惧”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

作为一名“60后”官员,现年53岁的陈俊卿是位“资深网民”。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南昌市长的他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有微博也有微信,每天晚上12点到凌晨1点多钟,他都会刷微博,看看网友的评论和“拍砖”,看看有什么骂声,“我不怕,很坦然,因为作为市长必须听见这些声音”。

“套用一句现在比较流行的话,官员们在网络上的表现要‘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因为套路早晚是要被识破的。”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表示,互联网时代,网络素养已是官员最必需的素养之一。

“真懂网,才能不落伍、不僵化;勤上网,才能更好地察民情、知民意;善用网,才能淡化本领恐慌、健全执政能力。”郑磊说。

猜你喜欢

网络版政务官员
政务
政务
政务
政务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浅析《南方周末》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大英百科全书“要绝版”
《中图法》网络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