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生蚝王”的生财秘籍 产销环节都创新

2016-05-14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荣成王志刚加工厂

这里是山东省乳山市的一个普通码头,妇女们正在敲打生蚝。然而王志刚却每天都要捕捞16吨,甚至动用了大型的吊车运送。

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每个的价格就会飙升到15到18元,然后变成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可是,味道鲜美的生蚝,刚刚捕捞上来的时候,吃起来却很咸。原来,刚捞上来的生蚝里充满了海水,咸味自然盖住了鲜味。那么在用纯净水冲洗过后,生蚝的真实味道到底怎么样呢?有种甜的味道。

这么多的生蚝,究竟是哪里来的呢?这是1万多亩海域,由几十万个海上浮球组成的迷宫。没有十年以上的驾驶经历,根本无法在其中自如的航行。每个浮球中间都有绳索相连,稍不留神,发动机就会卷入其中。这座海上迷宫的设计者就是王志刚。

每两个浮球中间,都绑着一个四五十斤的养殖笼,笼子需要靠人力拽上船,再统一用吊车吊上码头。

每天十几吨生蚝的捕捞量,在乳山当地的同行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之所以能做到这样的规模,都是从王志刚在每一个细节中发现的商机开始的。

王志刚23岁结婚以后,身上所有的积蓄只有母亲留给的200元钱。而那时候一罐液化气的价格是260元,这就是说,他手里的这点钱,都无法开火做饭。这激发起了他强烈的赚钱欲望,他靠着这片海,养虾养蛤蜊,到了2000年,手里竟也攒了几十万元,过上了小富即安的生活。

没想到,这一年,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从天而降。蓬莱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看上了乳山优良的海水质量,所以找到王志刚。企业主要做出口的海产品加工,他们想订的货就是生蚝,然而这笔订单的数量,却是一个王志刚从来没想过的数字——1000多万斤,最好一年之内交货,可是生蚝正常的生长周期是3年。王志刚觉得,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实际的能力是200万斤左右。

每年1000万斤的生蚝,就意味着一旦做成了,就有近1000多万元的销售额。可万一养不活,这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就有可能把王志刚拍得倾家荡产,并且意味着前期巨额的投入。王志刚当时就决定,不仅要做,而且一定要做成!

王志刚:当时的情况资金上的问题短缺,干不了这个,最后鼓足勇气继续干下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志刚想到了一个办法,不仅没有借钱,还竟然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货交齐了。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这里是山东省荣成市的一个货运码头,这一天王志刚专程开车100多公里来这儿,却是为了找一种最不好卖的生蚝——穿在绳子上养殖的生蚝。王志刚一口气买整整4船,总共14吨。并且,几乎每天都要拉走两到三车!

这些生蚝,在王志刚眼里都是摇钱树,只要有了它们,王志刚就可以做到一年内交货1000万斤。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荣成地区的海域养殖品种多,密度大,海水里的养分逐年下降,这导致大部分生蚝在一岁半的时候,就停止了生长。肉不够肥,自然卖不上好价钱。然而对王志刚来说,这却是一个天大的优势。他以每斤0.5元的价格,从荣成收购现成的生蚝,再投入自己的海域育肥。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生蚝就可以捕捞销售。

因此在2005年,他摇身一变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

从荣成收购来的生蚝,要抓紧时间拉回乳山,剪断绳子,重新放进养殖笼,投入大海。那么,为什么同一种生蚝,拉回乳山之后,就要从绳上养殖,变成笼内养殖呢?因为这边风浪太大,必须要用笼子养殖。

到了2010年,王志刚已经承包了7000亩的水域养殖生蚝,这不仅迅速完成了每年1000万斤的产量,还能多出来卖给当地其他的加工厂。

可是2010年,王志刚却做了一个反常的决定,原本每个笼子应投放六七十斤的生蚝,可他却坚决把重量减少为45斤,这意味着他每年的产量将减少四分之一。可没想到,这样做之后,他的销量却增长了至少30%,这竟然都和王志刚在客户订单里发现的一个蛛丝马迹有关。

从海里捞上来的生蚝,要先在岸上初步地拆分,然后运到加工厂用机器清洗,接下来进行更细致地加工。可在加工厂里,同一批生蚝,在这里却有纯肉、半壳、全壳三种不同的加工方式,这又是为什么呢?

王志刚注意到,从2010年起,带壳生蚝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且价格比不带壳的要高出许多。可如果按照原来的养殖密度,生蚝的壳很容易挤压变形。于是,王志刚果断地降低了养殖密度。这样一来,虽然产量降低了,可找王志刚订货的人却成倍地增加。

2014年,王志刚又从订单里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因为这个发现,他开始养殖一种特殊的生蚝——三倍体牡蛎。它表面上和普通生蚝长得一模一样,却有一个普通生蚝比不上的优点,这也是王志刚后来赚钱的秘密武器。

夏天要货的多,主要是烧烤多。王志刚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在夏天供上新鲜的生蚝?这时,他听说了一条消息,就是一种新的三倍体牡蛎,已经被省水产部门育苗成功,他立刻在自己的海域率先投放了这种生蚝。三倍体最大的优势,正好解决了6、7、8、9 4个月断档的难题,肥满度很好。

在山东沿海,生蚝产业链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企业分工明确,但是经过多个环节的层层加价,上岸以后只卖3元一斤的生蚝,等端上了大中城市的餐桌,价格就飙升到了15至18元1个。

并且,流通环节过多,有时也不能保证生蚝的新鲜度。王志刚决定,自己开了网店,直接面向市场。这让他每年又增加了几百万元的销售额。

为了保证生蚝的新鲜度,清晨捕捞上来的生蚝,当天傍晚就要发出去。同时,机器冲洗容易破坏生蚝的壳,王志刚就把网上销售的生蚝,改成了人工冲洗。然后,按生蚝的大小,制定不同的价格。因为价格公道,王志刚的生蚝在网上销售火爆,就连给他送快递的快递员,每月都能多赚1万多元。

现在,王志刚的合作社已经有50多户农户。2015年销售2000多万元。下一步,他打算改进捕捞技术,节省人力,进一步提高捕捞效率。

猜你喜欢

荣成王志刚加工厂
Tom Broke A Plate Or A Watch
Salt In Life
香味加工厂
参观便便加工厂
卜算子·秋
参观奶酪加工厂
“多过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锚题笔记
天鹅舞朝阳
北京装修工教张曼玉说普通话
写作加工厂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