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俞平伯:一辈子天真

2016-05-13叶兆言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叶兆言干校俞平伯

文/叶兆言



俞平伯:一辈子天真

文/叶兆言

叶兆言

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叶兆言文集》(七卷本)及长篇小说《花热》《一九三七年的爱情》《我们的心如此顽固》等

晚年俞平伯夫妇

干校遣归回京

印象中的俞平伯先生是个老小孩。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有一次我姑姑请吃烤鸭,地点在西单附近,是一家有名的老字号,正吃着,姑姑低头说,隔壁桌上的老先生,好像是俞先生。我大伯母也在,看了一眼,点点头说当然是他。那时候还是文化大革命中,轰轰烈烈的暴风骤雨已过去,正处于相对平静。大家偷偷上馆子,朵颐大快,熟悉的人见面都不打招呼,因为吃喝毕竟有资产阶级的嫌疑。我当时半大不小,只知道这老头是毛主席亲自点过名的。或许面对面的缘故,印象最深的是圆圆的大脑袋,穿着旧衣服,看上去像个淘气的老和尚,胃口极好,不停地吃,津津有味。

后来看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提到当时的下放:

两连动身的日子,学部敲锣打鼓,我们都放了学去欢送。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我看着不忍,抽身先退……

读了这段文字,心头也不由地“不忍”起来。想当年的高干子弟,当了知青回京探亲,去莫斯科餐厅或者新侨饭店吃西餐,因为肚子里缺少油水,食量之惊人让服务员目瞪口呆。饱汉不知饿汉饥,算算日子,那次遇到俞先生猛吃烤鸭,大概是刚从干校遣归回京。老夫聊发少年狂,能有如此好胃口,显然遭遇了一番磨难。他在干校待了一年多时间,搓搓麻绳,看看厕所,干的是轻活,毕竟年岁不肯饶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已有不少文字报道,他老人家自己也赋诗记录:

炉灰飘坠又飘扬,

清早黄昏要扫床。

猪矢气熏柴火味,

者般陋室叫“延芳”。

螺蛳壳里且盘桓,

墙罅西风透骨寒。

出水双鱼相照活,

者般陋室叫“犹欢”。

少爷脾气

文化大革命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改造思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想再硬改造过来,可能性微乎其微。好在俞先生永远有一份童心,即使文化大革命那种不堪的日子,也能平静对待,无怨无悔。祖父(叶圣陶)老笑他:一手好字,可是写完一封很漂亮的信,却怎么也叠不整齐,马马虎虎往信封里一塞完事。老派人很讲究细节,偏偏俞不拘小节。俞家是江南名门,数世单传养尊处优,一向由佣人伺候,像叠信纸这种书童干的活从不往心上去。

俞先生早年曾与傅斯年先生一同出国留学,可是出去没几天,就仓皇地跑了回来。学费当然是个问题,没人照料也是主要原因。说他五谷不分四肢不勤,大约算不上冤枉。俞先生是我所见到的老人中,最有少爷脾气的一位。说到他,大家就觉得好笑,因为少爷脾气说白了还是孩子气。一个人终身都能保持住孩子气,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譬如遇到喜欢吃的菜,他似乎不太想到别人,一盘虾仁端上来,尝了一筷,觉得味道好,立刻端到自己面前尽情享用。又譬如抽烟,烟灰与烟缸无关,懒得去掸一下,烟灰不断地落在胸前衣服上。

俞先生是个典型的才子。记得大学读书时,老师讲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出自名门,一是源于名师。俞平伯两条都沾:曾祖父俞樾是曾国藩弟子,又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师傅。父亲俞陛云考场得意,是名列第三的探花。他自己出身北京大学,是旧派人物黄侃的高足,是新派领袖胡适和周作人的学生。文学史上谈到白话散文,常把他尊为一家。

看朱自清先生日记,常可以看到俞先生闹加薪。他们是好朋友,朱当了系主任,俞先生要闹,当然是纠缠他。朱颇有帮不上忙的苦恼,在清华,没有洋文凭,照例要吃些亏。少爷脾气的人通常不太会过日子,公子哥儿都是花钱的主,用钱胜于挣钱。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

如果没有《红楼梦研究》批判,如果不是毛主席在运动中点他的名,俞先生绝不会有那么大的世俗影响。败是这本书的批判,成也是这本书的批判。今天大家都知道,他成为活靶子挨批,是因为更应该挨批判的胡适远在国外。他不过成了出气筒,成了泄愤的容器,本来很简单的学术之争,竟然上升为一场阶级斗争,而《红楼梦》也逐渐成为“显学”。

粉碎“四人帮”以后,红学热闹非凡,动辄又把俞平伯当名角搬出来,真让人哭笑不得。他活到了90岁,死前得到了很多荣誉。其实《红楼梦研究》在一开始就是戏,因为手稿刚完成,便稀里糊涂地弄丢了。如果真遗失,后来可能是另外结局,偏偏朱自清逛旧书摊,无意中又发现了这部手稿,捡到的人竟然当废纸卖了。于是书得以《红楼梦辨》的书名正式出版,印了几百本。这是二三十年代的旧事,到五十年代初期,俞先生因为父亲过世,跟书店借钱安葬,还不出账,只好以抵债的形式,将旧稿加上两篇小文章,换个书名出版。这一出版,很快遭遇了大批判,年轻的李希凡与蓝翎脱颖而出,迅速成名,俞先生也因此成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代表。

无法想象俞先生这样的书呆子还能做什么反抗,他立刻高举双手投降,心悦诚服地成为大批判对象,又受之无愧地成为团结和保护的样板。这是不堪回首的往事,《红楼梦研究》批判拉开了文化大劫难的序幕,紧挨在一起的是反胡风,然后“反右”,然后反右倾,一道道的菜连着上,最后是文化大革命。水到渠成,火到猪头烂,文化人一开始都是看客,看着俞先生出洋相,跟着起哄,渐渐看客也开始接二连三地下海,大家都到地狱重去走了一遭。

猜你喜欢

叶兆言干校俞平伯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纪念俞平伯先生诞辰一百廿周年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八)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五)
秦淮河畔、古城墙下,叶兆言《南京传》南京首发
叶兆言教子:“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开拓与绵延
难忘老父亲的干校逸事
简析俞平伯早期散文的审美风格
浅论俞平伯早期散文创作思想的“旧”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