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昔日梧州的蚕桑业

2016-05-13李宽林

西江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蚕种长洲蚕茧

李宽林



昔日梧州的蚕桑业

李宽林

据有关资料记载,梧州植桑养蚕、缫丝织布之业,至迟晋代已经出现。到了唐宋之间,梧州除了与广西各地一样,在主要生产以麻(又称葛)及木棉(又称吉贝)之类为原料的葛布、桂管布和吉贝布等织物外,还大力发展丝织业。当时,富甲一方的古苍梧(唐宋时称梧州,治所在今梧州市)的百姓生活殷实,穿着光鲜华丽,正如宋代梧州知州陈执中诗中所说,梧州人“服尚鲜华几两蜀”。诗句中所提到的“鲜华”之“服”,主要是用本地生产的丝织品缝制的。

由于梧州植桑养蚕的历史悠长,蚕桑、丝织之业基础较为深厚,可称得上是广西丝绸之乡,故清末民初大力提倡发展桑蚕、丝织业时,梧州便设立了蚕丝机坊,年产蚕丝2万余斤。在此期间,广西甲种蚕桑学校还在长洲岛上选址办学,由同盟会会员、广西藤县人何衎任校长。该校先后培养出蚕桑业骨干约500人。自此,由长洲岛为中心的“三洲两岸”地带,青桑处处,丝厂座座,光长洲岛就有旧式缫丝厂20多家。沿着西江、浔江流域延伸至邻近各县,曾形成过一个蚕桑基地,蚕事活动相当兴盛,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习俗。

每年春气发动,青桑从上一年砍掉的宿根上萌发嫩条,到清明过后,一片葱绿,这时,一年数度的蚕事又开始了。养蚕人家家户户忙着买“蚕种”准备饲蚕。“蚕种”是一张由雌蚕蛾产满密密麻麻蚕卵的纸张,买时是用戥子称量的。买回来的“蚕种”先由“蚕种场”用温水处理,放上几天蚕卵便转黑,幼蚕纷纷破壳而出。这时,初蚕细如发丝,必须精心护理,桑叶要切得细,喂的次数要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蚕儿逐步长大。一般来说,四五钱重的“蚕种”,能育出十多二十张大箕的蚕。

在这段时间里,蚕要经过几次大眠大吃,眠时不吃不动;眠醒大量吃叶,边吃边长。这时候是养蚕人最辛苦的时刻,桑地里到处可见忙碌的采桑人;村道上随时都会遇到背着桑叶的养蚕人,当他们凑在一起,无论是男是女,话题都会集中在蚕事上,颇有“相见语依依”的情状。蚕将“熟”的时候,是养蚕人忙得最不可开交的日子,往往全家男女老幼齐上阵,摘桑叶的摘桑叶,喂蚕儿的喂蚕儿,清蚕砂(蚕粪)的清蚕砂,夜间也要多次起床巡视、喂叶。若遇阴雨天气,还要把采回来的桑叶晾干(甚至用布抹干);刮寒风的时候,又要设法挡风保暖,甚至生起火炉。这正是古诗所说“起视蚕稠怕叶稀”和“蚕箔却忧寒”的情景。

蚕事的最热闹时节是蚕“熟”上箔之时,各家各户把黄澄澄的、背现“丝腺”的蚕儿,捉放到用竹条为边框,用篾片编缠成一串串“麻花”状组成的长方形蚕箔上,然后在大路旁或空地上,两两架成“人”字形,让蚕儿在阳光照射下撒清屎尿,尽快吐丝做茧。之后又用镊子镊下蚕茧。

约一个星期后,茧中的蚕儿蜕皮变成了蛹,便可放进缫车锅子里,边煮边缫丝了。这时候,各个村子处处是一片忙着缫丝的热闹景象,正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了。至此,开春第一造蚕事才算结束,人们纷纷洗蚕箕、蚕箔,准备下一造之用;而“才了蚕桑又插田”,农事又在田里等着人们去做。

过去,梧州一带的“三洲两岸”,在饲蚕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独特风俗。

在每年的头造蚕,原先是要办牲礼敬祭“蚕娘娘”(又称蚕神)嫘祖的。嫘祖是轩辕黄帝的妻子,她教人种桑养蚕、缫丝织布,遂成为蚕业始祖,世世代代为人享祀。其后,祭仪简化,三洲两岸饲蚕的人只在蚕房(无专门蚕房者则在蚕架旁)点上一炷香,并放上一丛柚子叶,徒手象征性礼拜一下,以祈一年蚕事顺利。

在饲蚕之初购买蚕种的时候,总有人会在蚕种与桑叶之间供求预计失算,于是邻里相帮,或是一方让蚕,或是一方让叶,互相调剂。至于经济上的补偿并无过多考虑,无论请求相让或主动出让,都只需酌情送个红包表示好意头即可;即使用钱表示心意,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过从密切者,往往什么都免了。

在大忙的骨节眼上,邻里间会同舟共济,或帮采桑叶,或助镊蚕茧,甚至有技术的人会帮助无技术的人缫丝,大抵都是义务或半义务的。最多,也只是略付一点酬金,或者请吃一顿家常便饭,不会刻意计较。

缫丝的时候,有邻家的大人或小孩经过缫丝车旁,缫丝人常会捞起一大把蚕虫(蚕蛹)让他们尝鲜。每天缫丝收工时,缫丝人又会把部分蚕虫送给邻居,以紫苏、辣椒相炒作晚膳菜式,以示同甘共苦,同享“远亲不如近邻”的切切之情。

解放后,梧州蚕桑丝绸业又有了新发展。上世纪50年代,政府大力扶持蚕丝业,以优厚价格收购农户所生产的生丝;60年代,梧州丝绸厂和缫丝厂建立后,附近农村除大力发展桑蚕养殖外,还引进了吃木薯叶子的“木薯蚕”,加强蚕茧供应。50年代至60年代前,仅长洲岛每年产蚕丝就有3万公斤左右,达到产量的最大峰值。自缫丝厂收购蚕茧后,农户或生产队不再进行手工缫丝,计产以蚕茧为量,尽管已实行了第一次土地产业结构调整,缩减桑地面积扩种甘蔗,但资料表明,到1971年,长洲岛上仍有桑地482亩,年产蚕茧2万公斤。不过,到了70年代中期之后,包括长洲岛在内的三洲两岸,为了满足梧州市区的蔬菜供应而进行了第二次土地产业结构调整,桑地被全部改为菜地,于是兴盛了百年的蚕桑业便画上了句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行政区划的调整,藤县和蒙山县等地先后划入了梧州市管辖,成为梧州市新的蚕桑业基地了。

责任编辑:傅燕兰

猜你喜欢

蚕种长洲蚕茧
家蚕越年种感温的注意事项
赞船工
蚕茧与飞蝶
三个蚕茧
浙江桑蚕业“走出去”,去年蚕种出口创历史新高
选拔赛
长洲水利枢纽建成“船舶吃水智能化检测与预警系统”
太平清醮
提高蚕种一日孵化率的方法
卖蚕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