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塑造的苍白无力

2016-05-12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

今传媒 2016年4期
关键词:概念化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丁亚平



人物塑造的苍白无力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丁亚平

张江:人物是一切影视作品的核心。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一部作品的成败。好莱坞电影,无论是《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还是“星球大战”系列,其成功都建立在人物塑造的基础之上。同时,作品的意识形态传达,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所思所想来完成。

好的影视作品,准确、鲜明、生动地诉诸观众的直觉和联想,除了要有戏剧性,更要具备影像的艺术特性。好的内容是灵魂,是影像艺术特殊表现手段的主要目的所在。

我们看到,一些作品的创作,重事件叙述轻人物塑造、重功绩交待轻故事挖掘,这是影像艺术中人物形象塑造不丰满、艺术魅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忽视在思想冲突中凸显人物的人文内涵和个性,会影响观众的观赏;而外加上去的主题标签,不仅容易概念化,而且很难感人。

我认为,影像艺术中人物形象的思想蕴含一定要有,但是我们反对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反对主题先行和庸俗社会学。在概念化和生活真实感之间有一“临界点”,这就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遵循:一是放开手脚,二是去除陈言,三是重视观赏性。大众以购票等自愿观赏的形式完成消费体验,追求的是放松身心及多种情感参与,灌输式传播会与观众要求满足快乐的心理产生抵触。如果主流意识形态生产与观众兴趣、电影市场需要未能实现无缝对接,不能与电影观众产生多方位的有效交流,日积月累将形成一时难以修复的审美接受疲态。

解决人物形象的思想蕴含问题,有两个路径。一是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共振点,扭转普遍存在的过度娱乐化、平面化和主观化的创作观念;二是使影像人物成为现实与想象的缝合,“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需要改变不真实与感染力缺失的状况,解决观众不认可的问题。

猜你喜欢

概念化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
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
语言、意义与概念化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刘少宁《坚守·八步沙》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青年艺术家捐赠作品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十周年作品选登
孔亚平和她的三个梦